部编版2021-2022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1《观潮》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1观潮)让生字走进语境。
清晨,大海上空笼罩着蒙蒙的薄雾。不一会儿,làng cháo 奔腾而来,yóu rú 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拍打着kuān kuò 的dà dī 。随着旭日的冉冉升起,海边又zhú jiàn 恢复了平静。
【答案】浪潮;犹如;宽阔;大堤;逐渐
【知识点】拼音;字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根据拼音写字、词的能力。结合句子所给信息,根据拼音写出对应词语。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潮、犹、阔、堤、逐”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浪潮、犹如、宽阔、大堤、逐渐
【点评】解答本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对应的字、词,同音字很多,注意句子所描述的内容。
2.(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练习)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浩浩 山崩 人声 若隐
【答案】荡荡;地裂;鼎沸;若现
【知识点】词形
【解析】【分析】考查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故答案为:荡荡、地裂、鼎沸、若现
【点评】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练习)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横线上。
(1)宽阔 辽阔
①我家门前有一条 的街道。
②我们的国家地域 ,物产丰富。
(2)平静 宁静
①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 。
②海滨的夜色多么 ,多么美丽!
【答案】(1)宽阔;辽阔
(2)平静;宁静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1)辽阔:没有边界,最大(如:海洋、草原)。宽阔:大,有界限(如:马路、操场)。 区别:辽阔>宽阔。(2)宁静:主要用于形容环境很静。平静:可以形容环境和人,形容环境时,主要指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形容人的时候,一般指心情、情绪处于正常状态。
故答案为:(1)宽阔、辽阔(2)平静、宁静
【点评】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4.(1观潮)选出加点字意思和所给词语中相同的一项。
(1)天下奇观( )
A.悲观 B.景观 C.观潮 D.道观
(2)横贯江面( )
A.贯穿 B.连贯 C.万贯 D.鱼贯而入
【答案】(1)B
(2)A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1)天下奇观:应为世界上最奇异的景象,奇怪而少见的事。观:看到的景象或样子。A:悲观(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B:景观(看到的景象或样子) C:观潮(看,察看) D:道观(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 (2)横贯江面:就是横跨过江面的意思。贯:穿,通,连 。A:贯穿(穿,通,连 )B:连贯(连接,沟通) C:万贯(古代穿钱的绳索)D:鱼贯而入(连珠成串)
故答案为:(1)B(2)A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入座。
5.(1观潮)根据课文内容补充词语,再完成练习(填序号)。
A.__________鼎沸 B.风平__________ C.浩浩__________
D.水天__________ E.__________浪吼
F.__________地裂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2)根据课文内容给词语分类。
①形容人多:
②描写潮水的声音:
③描写江面或潮水的样子:
(3)选词填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湖来之前,江面上, 。潮来时,江面上, ,湖水声如 。海堤上 ,听不出他们在说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答案】(1)人声;浪静;荡荡;相接;风号;山崩
(2)A;EF;BCD
(3)B;E;F;A;D
【知识点】词形;词义;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1)、(2)考查补写及分类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A.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B.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C.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D.水天相接:形容水天共融的景象,清澈的水域映照着湛蓝的天空,形成清美而秀丽的大自然空间景象。 E.风号浪吼:海上的风声大得像是在嚎叫,浪声大得像是在吼叫,形容风浪十分巨大。风号浪吼这个词常常用于形容人处于险恶的环境,或者是人们面临的危机情势。 F.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3)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故答案为:(1)人声;浪静;荡荡;相接;风号;山崩 (2)①A ②EF ③BCD(3)B、E、F、A、D
【点评】(1)、(2)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3)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填空。
6.(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按要求,写句子。
(1)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改为反问句)
(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仿照本句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答案】(1)钱塘江大潮难道不是天下奇观吗
(2)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知识点】修辞手法;句式转换
【解析】
【分析】(1)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2)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夸张(“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这是夸张的说法。)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钱塘江大潮难道不是天下奇观吗 (2)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点评】(1)掌握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2)考查学生对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二、课文理解
7.(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 。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 ,齐头并进 地飞奔而来。
(3)归巢的鸟儿,尽管是 ,还 斜阳回去。
(4)我爱月夜,但我也爱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 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5)是在洱海那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 ,月光是那样 。
(6)空山不见人, ,返景入深林, 。
【答案】(1)钱塘江;天下奇观
(2)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
(3)倦了;驮着
(4)星天;纳凉
(5)明亮;柔和
(6)但闻人语响;复照青苔上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钱塘江、天下奇观(2)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3)倦了、驮着(4)星天、纳凉
(5)明亮、柔和(6)但闻人语响、复照青苔上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8.(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课文理解。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短文从 、 、 这三方面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
(2)这一自然段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点明这一顺序的词语是 、 。
①第一层写江潮要来时的特点是 。
②第二层写江潮刚来时的特点是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答案】(1)颜色;形状;声音
(2)再近些;越来越近;宽、静;汹涌澎湃,浩浩荡荡很是壮观
(3)比喻、夸张
【知识点】修辞手法;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第一、二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是从颜色、形状两方面来写潮水的。第三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是从声音方面来写潮水的。(2)本题主要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3)把“浪潮的声音”比作“山崩地裂”是比喻;“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又是夸张。
故答案为:(1)颜色、形状、声音(2)1、再近些 2、越来越近 3、宽、静 4、汹涌澎湃,浩浩荡荡很是壮观(3)比喻、夸张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考查学生对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9.(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观潮》一课,写大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A.时间 B.方位 C.空间 D.逻辑
【答案】A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观潮》一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 的顺序写的。即时间顺序写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分析。
10.(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二课时 练习)根据对课文《观潮》的理解填空。
(1)课文开篇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总起全文,“天下奇观”是指:( )
A.钱塘江大潮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景象。
B.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不多见的景象。
(2)如果你有机会亲眼目睹这雄奇的钱塘江大潮,你会说(想)什么呢?
【答案】(1)B
(2)钱塘江大潮果然雄伟壮观,波涛汹涌。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2)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
故答案为: (1)B;(2)钱塘江大潮果然雄伟壮观,波涛汹涌。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三、语言表达
11.(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学习了《观潮》这一课,请你先在脑海中想象钱塘江大潮的画面,再想一想,有哪些诗句也描述了这样汹涌澎湃的场景,选择一两句写一写。
【答案】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或天边忽地起轻雷,日耀银戈战阵开。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或天边忽地起轻雷,日耀银戈战阵开。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2.(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作业-《观潮》人教版部编)下面是兰兰写的导游词的开头,请你想象画面,试着把它补充完整。(选做题)
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 。快看啊,远处出现了 。你看,潮水就要向我们扑来, 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这样的观潮体验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答案】你听到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儿,注意安全;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可以仿照课文内容补写,内容要符合导游词特点。除了注意所写的内容,还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使上下文之间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简洁没有错别字。
故答案为:你听到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儿,注意安全;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完整的话,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
四、阅读理解
13.(1观潮)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领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交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文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作者按照( )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
A.由近到远 B.由远到近 C.从上到下 D.从下到上
(2)选文读起来很有画面感,我能从 和 两个角度来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①我能通过“水墙”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 。
②我能通过“白色战马”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 。
③我能通过“ ”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 。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心情 。由“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 ,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4)画横线的句子中,第一个分句将“浪潮”比作" ”,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了奇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 的特点。我想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大潮: 、 。
(5)下列诗句与选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答案】(1)B
(2)样子;声音;非常高,而且很整齐;是白色的,水势很急;山崩地裂;声音巨大
(3)急切;人们的激动和惊喜
(4)千万匹白色战马;声势浩大;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5)A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由“从远处传来、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可知,作者是按由远到近写黄山日出的。(2)本题主要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3)体会划线词语,了解用词之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为文章增色;关键词心服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4)第一个分句考查比喻修辞方法及其作用,将“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了奇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声势浩大的特点。形容钱塘江大潮声势浩大的词语有很多,写出两个即可。(5)考查对古诗、名句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名句即可。
故答案为:(1)B(2)1、样子 2、声音 3、非常高,而且很整齐 4、是白色的,水势很急 5、山崩地裂 6、声音巨大(3)急切、人们的激动和惊喜(4)千万匹白色战马、声势浩大、汹涌澎湃、气势磅礴(5) A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2)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体会重要词语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4)考查学生对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及分类词语的能力。(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名句的含义。
14.(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练习)《观潮》片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潮来了的时间是 。
(2)这段话中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声音的变化,从“ ”到“ ”;江面景象的变化,从“ ”到“ ”。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 ,心情 ,由“人声鼎沸”和“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 ,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答案】(1)午后一点左右
(2)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江面风平浪静;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3)多;迫切;人们看到潮来了十分惊喜、激动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选文内容,就能在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找到答案。(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选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第一自然段,再按要求找到答案。(3)本题主要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选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午后一点左右(2)1、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2、响声越来越大 3、江面风平浪静 4、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3)1、多 2、迫切3、人们看到潮来了十分惊喜、激动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2)此题考查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3)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15.(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观日落
我最爱看日落的景观。今天我又登上楼的最高点,观赏日落。
我抬起头,只见那万里的晴空本来是淡蓝色的,像明静的湖水,现在越来越蓝,越来越浓了,简直像画家在用蓝色的画笔层层加深。太阳已斜靠着西山,它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露着红红的脸蛋。在它的周围,有一束束灿烂的光,一圈圈柔和的圆晕,它身边的天空却呈现出黄里透紫的悦目色彩,镶嵌在天边连绵起伏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披上一层金光,显得分外壮观。
过了一会儿,太阳的光更柔弱了,可它的脸颊更红了,像个大红球,向着天空,向着地面,向着山峦喷出了红艳艳的嫩光。它身边的晚霞不断地扩大着范围,在更换着锦衣,粉红的、红的、紫的……五光十色,好看极了。霎时间,艳丽的晚霞弥漫了大半个天,像铺开了一副巨大的瑰丽的绸缎。
太阳慢慢地向西山背后退去,最后只一跳,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它身边的晚霞也在归林的鸟雀声中收起最后一丝光泽。我凝视着天边,我的心久久陶醉在这日落的景观之中……
(1)本文主要运用了 修辞手法。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一句。
(2)作者按 顺序描写了日落的景色。由于作者抓住日落时太阳的 ,先写太阳像 ,再写太阳像 ,最后写太阳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日落的壮观景象。
【答案】(1)比喻。;它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露着红红的脸蛋。
(2)时间;颜色;害羞的小姑娘;大红球;跳入西山
【知识点】修辞手法;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把“太阳”比作“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露着红红的脸蛋”是比喻。(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比喻。;它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露着红红的脸蛋。(2)时间、颜色、害羞的小姑娘、大红球、跳入西山
【点评】(1)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1 / 1部编版2021-2022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1《观潮》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1观潮)让生字走进语境。
清晨,大海上空笼罩着蒙蒙的薄雾。不一会儿,làng cháo 奔腾而来,yóu rú 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拍打着kuān kuò 的dà dī 。随着旭日的冉冉升起,海边又zhú jiàn 恢复了平静。
2.(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练习)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浩浩 山崩 人声 若隐
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练习)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横线上。
(1)宽阔 辽阔
①我家门前有一条 的街道。
②我们的国家地域 ,物产丰富。
(2)平静 宁静
①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 。
②海滨的夜色多么 ,多么美丽!
4.(1观潮)选出加点字意思和所给词语中相同的一项。
(1)天下奇观( )
A.悲观 B.景观 C.观潮 D.道观
(2)横贯江面( )
A.贯穿 B.连贯 C.万贯 D.鱼贯而入
5.(1观潮)根据课文内容补充词语,再完成练习(填序号)。
A.__________鼎沸 B.风平__________ C.浩浩__________
D.水天__________ E.__________浪吼
F.__________地裂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2)根据课文内容给词语分类。
①形容人多:
②描写潮水的声音:
③描写江面或潮水的样子:
(3)选词填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湖来之前,江面上, 。潮来时,江面上, ,湖水声如 。海堤上 ,听不出他们在说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6.(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按要求,写句子。
(1)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改为反问句)
(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仿照本句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二、课文理解
7.(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 。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 ,齐头并进 地飞奔而来。
(3)归巢的鸟儿,尽管是 ,还 斜阳回去。
(4)我爱月夜,但我也爱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 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5)是在洱海那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 ,月光是那样 。
(6)空山不见人, ,返景入深林, 。
8.(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课文理解。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短文从 、 、 这三方面描写潮来之时的景象。
(2)这一自然段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点明这一顺序的词语是 、 。
①第一层写江潮要来时的特点是 。
②第二层写江潮刚来时的特点是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9.(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观潮》一课,写大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A.时间 B.方位 C.空间 D.逻辑
10.(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一单元1《观潮》第二课时 练习)根据对课文《观潮》的理解填空。
(1)课文开篇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总起全文,“天下奇观”是指:( )
A.钱塘江大潮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景象。
B.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不多见的景象。
(2)如果你有机会亲眼目睹这雄奇的钱塘江大潮,你会说(想)什么呢?
三、语言表达
11.(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学习了《观潮》这一课,请你先在脑海中想象钱塘江大潮的画面,再想一想,有哪些诗句也描述了这样汹涌澎湃的场景,选择一两句写一写。
12.(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作业-《观潮》人教版部编)下面是兰兰写的导游词的开头,请你想象画面,试着把它补充完整。(选做题)
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 。快看啊,远处出现了 。你看,潮水就要向我们扑来, 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这样的观潮体验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四、阅读理解
13.(1观潮)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领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交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文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作者按照( )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
A.由近到远 B.由远到近 C.从上到下 D.从下到上
(2)选文读起来很有画面感,我能从 和 两个角度来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①我能通过“水墙”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 。
②我能通过“白色战马”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 。
③我能通过“ ”这个词。想象到此时浪潮 。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心情 。由“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 ,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4)画横线的句子中,第一个分句将“浪潮”比作" ”,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了奇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 的特点。我想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大潮: 、 。
(5)下列诗句与选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4.(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练习)《观潮》片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潮来了的时间是 。
(2)这段话中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声音的变化,从“ ”到“ ”;江面景象的变化,从“ ”到“ ”。
(3)“踮着脚”说明观潮的人 ,心情 ,由“人声鼎沸”和“人群又沸腾起来”可以体会到 ,这些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15.(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 观潮)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观日落
我最爱看日落的景观。今天我又登上楼的最高点,观赏日落。
我抬起头,只见那万里的晴空本来是淡蓝色的,像明静的湖水,现在越来越蓝,越来越浓了,简直像画家在用蓝色的画笔层层加深。太阳已斜靠着西山,它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露着红红的脸蛋。在它的周围,有一束束灿烂的光,一圈圈柔和的圆晕,它身边的天空却呈现出黄里透紫的悦目色彩,镶嵌在天边连绵起伏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披上一层金光,显得分外壮观。
过了一会儿,太阳的光更柔弱了,可它的脸颊更红了,像个大红球,向着天空,向着地面,向着山峦喷出了红艳艳的嫩光。它身边的晚霞不断地扩大着范围,在更换着锦衣,粉红的、红的、紫的……五光十色,好看极了。霎时间,艳丽的晚霞弥漫了大半个天,像铺开了一副巨大的瑰丽的绸缎。
太阳慢慢地向西山背后退去,最后只一跳,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它身边的晚霞也在归林的鸟雀声中收起最后一丝光泽。我凝视着天边,我的心久久陶醉在这日落的景观之中……
(1)本文主要运用了 修辞手法。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一句。
(2)作者按 顺序描写了日落的景色。由于作者抓住日落时太阳的 ,先写太阳像 ,再写太阳像 ,最后写太阳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日落的壮观景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浪潮;犹如;宽阔;大堤;逐渐
【知识点】拼音;字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根据拼音写字、词的能力。结合句子所给信息,根据拼音写出对应词语。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潮、犹、阔、堤、逐”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浪潮、犹如、宽阔、大堤、逐渐
【点评】解答本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对应的字、词,同音字很多,注意句子所描述的内容。
2.【答案】荡荡;地裂;鼎沸;若现
【知识点】词形
【解析】【分析】考查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故答案为:荡荡、地裂、鼎沸、若现
【点评】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3.【答案】(1)宽阔;辽阔
(2)平静;宁静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1)辽阔:没有边界,最大(如:海洋、草原)。宽阔:大,有界限(如:马路、操场)。 区别:辽阔>宽阔。(2)宁静:主要用于形容环境很静。平静:可以形容环境和人,形容环境时,主要指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形容人的时候,一般指心情、情绪处于正常状态。
故答案为:(1)宽阔、辽阔(2)平静、宁静
【点评】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4.【答案】(1)B
(2)A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1)天下奇观:应为世界上最奇异的景象,奇怪而少见的事。观:看到的景象或样子。A:悲观(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B:景观(看到的景象或样子) C:观潮(看,察看) D:道观(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 (2)横贯江面:就是横跨过江面的意思。贯:穿,通,连 。A:贯穿(穿,通,连 )B:连贯(连接,沟通) C:万贯(古代穿钱的绳索)D:鱼贯而入(连珠成串)
故答案为:(1)B(2)A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入座。
5.【答案】(1)人声;浪静;荡荡;相接;风号;山崩
(2)A;EF;BCD
(3)B;E;F;A;D
【知识点】词形;词义;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1)、(2)考查补写及分类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A.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B.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C.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D.水天相接:形容水天共融的景象,清澈的水域映照着湛蓝的天空,形成清美而秀丽的大自然空间景象。 E.风号浪吼:海上的风声大得像是在嚎叫,浪声大得像是在吼叫,形容风浪十分巨大。风号浪吼这个词常常用于形容人处于险恶的环境,或者是人们面临的危机情势。 F.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3)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故答案为:(1)人声;浪静;荡荡;相接;风号;山崩 (2)①A ②EF ③BCD(3)B、E、F、A、D
【点评】(1)、(2)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3)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填空。
6.【答案】(1)钱塘江大潮难道不是天下奇观吗
(2)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知识点】修辞手法;句式转换
【解析】
【分析】(1)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2)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夸张(“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这是夸张的说法。)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钱塘江大潮难道不是天下奇观吗 (2)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点评】(1)掌握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2)考查学生对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7.【答案】(1)钱塘江;天下奇观
(2)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
(3)倦了;驮着
(4)星天;纳凉
(5)明亮;柔和
(6)但闻人语响;复照青苔上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钱塘江、天下奇观(2)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3)倦了、驮着(4)星天、纳凉
(5)明亮、柔和(6)但闻人语响、复照青苔上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8.【答案】(1)颜色;形状;声音
(2)再近些;越来越近;宽、静;汹涌澎湃,浩浩荡荡很是壮观
(3)比喻、夸张
【知识点】修辞手法;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第一、二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是从颜色、形状两方面来写潮水的。第三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是从声音方面来写潮水的。(2)本题主要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3)把“浪潮的声音”比作“山崩地裂”是比喻;“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又是夸张。
故答案为:(1)颜色、形状、声音(2)1、再近些 2、越来越近 3、宽、静 4、汹涌澎湃,浩浩荡荡很是壮观(3)比喻、夸张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考查学生对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9.【答案】A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观潮》一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 的顺序写的。即时间顺序写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分析。
10.【答案】(1)B
(2)钱塘江大潮果然雄伟壮观,波涛汹涌。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2)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
故答案为: (1)B;(2)钱塘江大潮果然雄伟壮观,波涛汹涌。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1.【答案】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或天边忽地起轻雷,日耀银戈战阵开。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或天边忽地起轻雷,日耀银戈战阵开。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2.【答案】你听到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儿,注意安全;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可以仿照课文内容补写,内容要符合导游词特点。除了注意所写的内容,还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使上下文之间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简洁没有错别字。
故答案为:你听到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儿,注意安全;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完整的话,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
13.【答案】(1)B
(2)样子;声音;非常高,而且很整齐;是白色的,水势很急;山崩地裂;声音巨大
(3)急切;人们的激动和惊喜
(4)千万匹白色战马;声势浩大;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5)A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由“从远处传来、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可知,作者是按由远到近写黄山日出的。(2)本题主要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3)体会划线词语,了解用词之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为文章增色;关键词心服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4)第一个分句考查比喻修辞方法及其作用,将“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展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第二个分句运用了奇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声势浩大的特点。形容钱塘江大潮声势浩大的词语有很多,写出两个即可。(5)考查对古诗、名句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名句即可。
故答案为:(1)B(2)1、样子 2、声音 3、非常高,而且很整齐 4、是白色的,水势很急 5、山崩地裂 6、声音巨大(3)急切、人们的激动和惊喜(4)千万匹白色战马、声势浩大、汹涌澎湃、气势磅礴(5) A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2)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体会重要词语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4)考查学生对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及分类词语的能力。(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名句的含义。
14.【答案】(1)午后一点左右
(2)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江面风平浪静;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3)多;迫切;人们看到潮来了十分惊喜、激动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选文内容,就能在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找到答案。(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选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第一自然段,再按要求找到答案。(3)本题主要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选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1)午后一点左右(2)1、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2、响声越来越大 3、江面风平浪静 4、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3)1、多 2、迫切3、人们看到潮来了十分惊喜、激动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2)此题考查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3)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15.【答案】(1)比喻。;它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露着红红的脸蛋。
(2)时间;颜色;害羞的小姑娘;大红球;跳入西山
【知识点】修辞手法;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把“太阳”比作“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露着红红的脸蛋”是比喻。(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比喻。;它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露着红红的脸蛋。(2)时间、颜色、害羞的小姑娘、大红球、跳入西山
【点评】(1)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