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 (课件42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 (课件42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1 19:3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
01
学习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分析诗歌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特点。
02
通过诗歌对比和结合创作背景分析,学习思考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发展与变化。
03
能够通过分析诗歌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领悟诗歌中蕴含的青春精神,激发青春热情,理解青春价值。
课前学习任务
1.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
2.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歌创作时代背景信息,完成单元学习任务单时代背景部分内容的总结与填写。
课上学习任务
【本课学习的核心任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
学习任务:寻找诗中的那个青春的“我”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年9、10月间作
【学习活动一】初读诗歌,寻“我”
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
查阅资料,了解诗歌创作时代背景信息,完成单元学习任务单时代背景部分内容的总结与填写。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到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的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学习活动二】品读诗歌,析“我”
在对诗歌进行深入品读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都与哪些要素有关?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习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大家可以借助我们解读文学作品的经验,讨论、梳理出与抒情主人公“我”形象有关的作品要素。
“析”我,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
环境
意象
描写
情节
创作背景
1,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这首诗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用简短的词语概括。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2.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意象:
北冰洋、太平洋、洪涛、白云
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万物壮丽的特征,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象北冰洋、太平洋。
思考: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一个歌号者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表达了青年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革命者的颂扬。“放号”是欢呼、是呐喊、也是赞歌。
思考4:“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含意是什么?
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诗人的郭沫若。
毁坏,指打烂一个旧世界,推翻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
创造,指建设新的世界,创造新的宇宙,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
努力,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与责任,改变弱国愚民的状态。
思考4: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的深刻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力在创造绘画、舞蹈、诗歌一样,来创造世界,创造多彩的世界、充满活力的世界、万紫千红的世界、充满美感如诗如画如音乐的世界。运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句式有气势。表现诗人激情澎湃、昂扬斗志、火热赤诚的情怀。
本文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歌号者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
【学习活动三】知人论世,探究“我”与我
郭沫若(1892-
1978),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
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郭沫若先学医,后从文,阅读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深受影响,创作丰厚。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风开创者之一。
文学常识:现代自由诗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现代自由诗特点主要有:
1.形式自由;2.内涵开放;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
诗歌的艺术手法
1、多用感叹句,直抒胸臆。
2、多有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
3、想象奇特,虚实结合。
4、象征。
拓展阅读:郭沫若《女神》思想集中在哪三个方向?
追求求个性解放: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
歌唱反抗、叛逆与创造:《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
抒发爱国情思:郭沫若,身居异国,感于祖国的贫弱落后,列强的虎视眈眈,常常怀着忧国的情思。
【学习活动四】对比阅读,鉴“我”
当我们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抒情主人公放在一起,你又会发现什么?
使用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方法,自主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看看你会有哪些发现?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峨日朵”在哪里?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
几座小雪峰。
自由朗读,
感受作者情感
1.作品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诗歌首句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表明我登山者的身份。我正在登山,但是我的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但是也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我“是一个攀登途中的”攀登者“的形象。
2.”我”在登山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人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日落和滑坡都不是赞赏的对象,而是身处绝壁的勇士自身的生命体验。
3.攀登者在登山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我惊异于太阳跃天人大海的景象。使用了“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等意象,描绘了一
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4.诗人是如何描写这种景象的?
“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人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5.这种景象描写给读者以什么样的感受?
先用一个长句描写太阳彷徨后向山海跃出,展示落日的张力与动势。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又叠加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嚣鸣,如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
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
以雄壮苍凉之景村托出人物内心的悲壮感,但也突出人类的力量。
6.这种景物描写是怎样衬托人物的?
7.“我”的形象与“雄鹰”“雪豹”“蜘蛛”哪个更接近?
”雄鹰“是天空中的英雄,”雪豹“是雪原上的猛兽。诗人写蜘蛛的“可怜”,表明蜘蛛是极其普通、渺小的事物,“默享”表明如此普通渺小的蜘蛛却能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说明真正强大、壮美和坚韧的不是外在的形象,而是内在的精神、意志。
8.知人论世,探究”我“与我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
8.”知人论世“,观照诗人境况,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峨日朵雪峰之侧》诗内容主旨的理解。
①诗人王昌耀1950年参军,曾参加战斗,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被定为“右派”。
②受“大跃进”思想影响,60年代初我们国家存在一种狂热、迷乱、肤浅、喧嚣的精神风貌,那种对理想追求的热情和热爱往往遭到拒绝。诗人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凭着一份清醒和理智,开始打量和思考时代与现实。
9,诗歌中的景色描写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太阳”跃人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自上而下”,是“滑坡”,是“远去”,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
10.诗人昌耀在这种背景下追求怎样的精神高度?
诗人昌耀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彰显诗人精神空间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尽管“蜘蛛”如同诗人一样渺小,却是精神高度的坚守者,这正是诗人坚定理想追求、绝不随波逐流的呐喊,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活动四∶
对比阅读,鉴"我”
当我们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抒情主人公放在一起,我们又会发现什么?
我们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折射出的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我们看到了五四时期对自由渴盼追求的“我”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我们看到了遭遇命运坎坷,在精神上追求自我救赎的“我”,我们看到了攀登者的困苦艰难,从一个狂歌猛进的”自我“,到一个扪心自问,冷静思考的”自我“,我们看到了”我“的成长与成熟。我们要以“我”为鉴,找到“自我”,发展“自我”。
通过本课的对比阅读,我们学到了什么?
1.初读诗歌,寻“我”
2.品读诗歌,析“我”
3.知人论世,探究“我”与我
4.对比阅读,鉴“我”
文字表面的”我“,文字里面的”我“,文学的”我“,时代的”我”,精神世界的“我”
1.结合你对两首诗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提出的诵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
2.推荐阅读郭沫若的诗歌《炉中煤》《天狗》,分析其中的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文贵有我”,小我、大我、有我、无我……青春的我、奋斗的我、思考的我……希望同学们能在更多的文学作品中读懂“我”,读出我。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