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即使有再多好吃的东西,我都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
“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
第十六课
孤独之旅
曹文轩
第17课
孤
独
之
旅
曹文轩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2.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环境描写。
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
学习目标
曹文轩,江苏盐城人。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著有多种学术著作,另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小说《草房子》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
背景材料
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第八章(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有删改。《草房子》曾获得“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油麻地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本文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故事。
故事链接
一心想发大财的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用几代人积累下的财富买了一条运货的大船,用这些年赚得的一大笔钱加上从别人那里贷了一笔款,去城里买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回家慢慢卖出去,赚出一笔更大的钱来。但回家途中,他因过于兴奋,喝了点酒,加上扯足了风帆,在河弯处与一个拖了七八条大铁船的大拖驳相撞,结果船毁了,货没了,人也因此病倒了。
于是爱读书的杜小康被迫辍学,想法为父亲治病。当杜雍和能下床走路时,他又萌发了让“红门”重新焕发光彩的信心。这年的春天,他又筹集了一笔钱,从鸭坊买下了500只小鸭,想靠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
字词积累
撩(
)逗
扎(
)成把
撅(
)断
旧茬(
)儿
戳(
)破
凹(
)地
liáo
zā
juē
chá
chuō
āo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不清楚。也可指人意识不十分清晰或事物界限不清。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文中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整体感知
人物
杜小康、杜雍和
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小说三要素
环境
情节
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本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你能提炼出来吗?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成长故事“找孤独”
───陷入孤独之境
───不堪孤独之苦
───承受孤独之艰
───享受孤独之味
芦苇荡阔感受放鸭
家败辍学随父放鸭
暴风雨狂寻找鸭群
鸭子长大小康成熟
你能试着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吗?
第一部分,无奈的选择
第二部分,茫茫赶鸭路
第三部分,无情暴风雨
第四部分,鸭子长大了
成长故事“找孤独”
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谁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或者说明一下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谁能猜出杜小康当时的心情?
茫然、恐慌、孤独
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课文是怎样表现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独的?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吗?
A、茫然——采用第一人称朗读第11自然段,谈谈对“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并相互评价。
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B、恐慌——齐声朗读第21自然段
⑴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较生动?这些词语能否更换?
(“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⑵更换人称朗读、体验。说说为什么描写芦苇荡?
(以景衬情,衬托杜小康内心的恐慌)
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C、孤独——研读第29~33段,读读议议
(背井离乡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茫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心灵寂寞的孤独)
⑵品味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①杜小康与父亲一起离开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环境的孤独。②杜小康心灵的成长过程)
(1)说说杜小康的孤独体现在哪里?
分析杜小康的心理活动
细读感悟
成
熟
刚刚出发时:
到达芦荡时:
成
长
之
旅
概述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
芦荡安顿后:
住段时间后:
雨后天晴时:
不成熟
杜小康
茫然、恐惧
害怕、胆怯
孤独、单调
不再恐慌
长大、坚强
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暴风雨给杜小康一个成长的舞台
渲染气氛
面对芦荡:
成长
害怕胆怯
不再恐慌
可怕
搏斗
烘托心情
环境描写
1.有关鸭群的描写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一种映射。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有关风雨的描写
2.有关芦荡的描写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
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
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
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
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
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
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
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文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他是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委屈不怨天尤人,遭到挫折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强的孩子。
讨论: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有感情地朗读你画出的句子,并作以分析。
自
由
讨
论
示例: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这是杜小康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题目解读
想一想
结合杜小康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孤独
旅
指杜小康离开同学、学校,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的一段寂寞孤独的放鸭生活。
指主人公成长的一段心路历程。在他的成长中“孤独”始终渗透在其放鸭的全部生活空间与心灵空间。
1.环境描写出色。
(1)鸭群。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了,“坚强”了。“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在生活的“阳光”下变得茁壮。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孤独中成长的伙伴。
艺术特色
(2)芦荡。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
“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暴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心理刻画细腻。
“孤独”是一个极为抽象的字眼,然而作者却用文字把孤独描摹得可触可感。当杜小康发现自己已经身在异乡时,孤独是一种对前途的恐惧与茫然;当他与父亲交流的语言被大量省略时,全世界似乎都注满了孤独,他已不堪孤独的重负;当他日甚一日地想家,在夜里哇哇大哭时,他已步入孤独的极限。小说情节一步一步地发展,孤独的感觉一点点地加剧,处处体现出孤独的真实感,使其久久萦绕在读者心头。
读了课文后,你有哪些感悟?(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全班共同交流)
明确:示例一:我认为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的力量:人能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并且使自己在与困难的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示例二:我认为这篇小说启示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战胜了自己,就能战胜一切。
示例三:我觉得,困难是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遭遇困难时,要勇敢面对,绝不能逃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战胜困难,同时也会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拥有一份自豪感与成长感。
拓展训练“解孤独”
“孤独”是一种心灵净化,有许多名人都是在这种净化中完成了惊世之作。你能举出几例吗?
①司马迁接收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摧残。为了尽早完成《史记》这部史书,司马迁夜以继日地忘我写作,几乎断绝了一切往来应酬;
②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宏篇巨著《红楼梦》;
③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的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完成让世人惊叹的九部交响曲;
拓展训练“解孤独”
课堂小结
孤独之旅
经受孤独之旅
走入孤独之旅
享受孤独之旅
失学去放鸭:无奈
安顿好之后:孤寂
到达芦苇荡:胆怯
离开油麻地:恐惧
找鸭受考验:坚强
鸭子下蛋了:惊喜
孤独中长大
拓展积累
名言积累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
——?
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
??????????
——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
——
怀特曼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再读教材,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