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第21课
创
造
宣
言
陶行知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语句。
3.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本文即是他关于创造教育的重要论述。此文发表前,他曾在育才学校的晨会上向全体学生宣读。
议论文的自我介绍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 理论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议论类型:立论 驳论
驳论方法: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字词积累
中伤
遁词
懦夫
豢养
灌溉
繁殖
zhòng
dùn
nuò
huàn
zhí
gài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山穷水尽】意为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借以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整体感知
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第一部分
(第1-4段)
第二部分
(第5-11段)
由创造主和美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者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一层(第5-7段)
批驳了“平凡”“单调”不能创造的观点。
第二层(第8-11段)
批驳了“年纪太小”“太无能”“陷入绝境”不能创造的观点。
1、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三部分
(第12-15段)
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第16段)
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鲜明地指出“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你是一个“活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这样的结尾富有感召力。
1、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细读感悟
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课文解读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直接引出论题——创造,总领全文。
文章开头段有什么特点?
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罗丹
罗丹作品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三个“不是”强调“教育者”创造的对象。
排比、比喻:把“真善美的活人”比作“神”
“石像”“爱人”,说明教育者把他们看得十分神圣、重要。
教育者的创造对象有哪些?
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研读4—10段
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又是怎样进行批驳的?
借口
论据
1.环境太平凡
八大山人
飞帝亚斯
米开朗基罗
2.生活太单调
《易经》《正气歌》《国际歌》雷布赛
3.年纪太小
莫扎特
爱迪生
帕斯加尔
4.太无能
曾参
惠能
5.陷入绝境
玄奘
哥伦布
《安魂曲》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山穷水尽,陷入绝境
研读4—10段
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出发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客观
主观
缺乏自信
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研读4—10段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
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明确: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有何作用?
引用罗丹的话,生发开来,进一步正面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深化了课文的论证,使文章的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论证结构更加严密。
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呢?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
试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章先通过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再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列举典型事例批评一些人的错误观点,指出“处处”“天
深入探究
天”“人人”皆可创造;有了这样的理念,进一步指出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最后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全文观点鲜明,论据典型充分,思路清晰,语言富有气势,很有鼓动性。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课文中这句话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主旨归纳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进行创造。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句。
总结: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总结: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总结:强调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品味语言——排比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总结: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结: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总结: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出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
总结:强调了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品味语言——排比
品味语言——比喻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总结: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写作特色
1.举例论证,兼用排比。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服力极强。在举例论证时,事实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各个领域,例证富有典型性,而且在驳斥每个错误观点时,都用了两个以上的事例,证据充分。在列举事例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同时这些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论证效果,也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引例丰富,例证生动,使文章极具教育性。
2.有驳有立,思路清晰。
作者首先用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观点,然后从外部环境和主观因素两方面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这两个不能创造的借口,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一一进行批驳,而后明确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引用罗丹的话,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3.叙议结合,论点明确。
文章在列举事例时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如第6、9、10、13段。在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主要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如第7、11段。文章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中心论点更加明确。
创造宣言
板书设计
1.教育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鼓励教育者学会创造
2.批驳五种错误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能力
3.东山樵夫扼杀树苗——不懂创造的可怕
4.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
拓展延伸
“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你亦对“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两篇课文的学习经验,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再读教材,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