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借助工具书等方式自主学习,理解并能准确读写“派遣、狭隘、满腔热忱、拈轻怕重、以身殉职、鄙薄、晋察冀、纯粹”等词语和成语,并理解意思;能正确说出毛泽东及代表作品等文学常识,并了解时代背景,为感悟情感做好准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2、通过综合运用默读方法及对重点语句的圈点勾画限时完成自主阅读后,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出体现白求恩精神品质的句子,总结白求恩具有哪些伟大的精神。(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3、通过解读文义,学生能够感受联系实际举例当代白求恩精神,并能够参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将其运用于写作实践。(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与层次,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并探究其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解决措施: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人与事,来让学生寻找这样的共产主义精神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1、查找关于白求恩的知识,了解写作背景
2.照片、音乐等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这是由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于
1939年
12月
21日写成的《纪念白求恩》,看看白求恩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活动:
一、了解相关知识,记好笔记
二、学生朗诵诗歌,感受情境
设计意图:
1.
通过展示图片和影视资料,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2.
通过语调的起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1、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和词语的解释。见
PPT2、简介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
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
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
1939年
11月
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
12月
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号召大家都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评价活动:
1、课前的整理预习,课上的展示,培养学生认知思维,并积累词语。
2、排火车读(确保全部学生会读)、小纸条检测(大部分学生能过关);
设计意图:问题预设:部分学生可能找的不全面补救措施:优生概括,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再同位互说作业补救: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作为训练作业
补救措施:问题预设:学生可能归类不是那么准确补救措施:
1、教师点拨,做好笔记
2、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作为训练作业
3、对照学生出现问题较多的题型进行巩固练习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解读新课文题。解题:从文章题目中能得到什么信息:纪念。
学生活动:了解白求恩其人。
任务一:纪念的是白求恩先生的优秀品格。那么究竟他有着怎样优秀品德,能够让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写文章去纪念他呢,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初读文章,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文章中的关键字句。总结文中白求恩具有哪些伟大的精神。
四、小组合作,语段精读
任务二:任务:默读课文第二段,勾画出相应语句,填写下表。分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提示:默读中可使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关键句,进行比较分析。方式:组内整合,确定答案(2分钟)
学生活动: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做圈点勾画,默读。小组合作。
补救措施:预设:学生课上完不成小练笔补救:作业补救
五、拓展思维,学以致用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默默践行白求恩精神的平凡英雄,请你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
要求:
1、事迹交代清楚
2、使用对比的手法;
3、300字左右
作业必做:
1.结合课本语境理解并熟记基础知识。
2.
阅读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及补充白求恩的相关故事,圈点勾画出文中对人物进行评价的语句,概括典型事件,比较在表现手法、写作目的上与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有什么不同,把握典型细节,体会人物品质。选做:A层
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默默践行白求恩精神的平凡英雄,请你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
要求:
1、事迹交代清楚
2、使用对比的手法;
3、300字左右B层
完成配套练习册基础部分
板书设计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
白求恩先生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核心精神)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反思: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时政性很强的悼念文章,文中情理相融,事理统一;同时也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文章叙议结合,叙而简约,议而精辟。教师明确这两点,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白求恩同志生平的了解。只有对其生平的感人事迹有充分的感知,才能更好的领悟此文事理统一这一特点。同时,这是一篇说理雄辩的议论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品味文本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避免自己喋喋不休的“独台戏”式的分析,把自己的理解分析替代学生的理解分析。避免满堂灌,扼杀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及对文章独自的体验,抹杀学生积极思维这一重要过程。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悟。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教学上重点突显两个环节:查找并搜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感人的事例。“晓之愈深,理之愈明”,这是深入理解本文的情感基础之所在。学生在搜集整理白求恩事迹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整合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是心灵受浸染震撼的一个过程。其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对文本的鉴赏,这又是属于对文本的审美的范畴。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文本的切入角度。只有找准了文章的关键点,才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达牵一发而动全文之功效。如何把握切入的角度及找准关键点呢?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搜集文本的时代背景,对象(人物)背景,写作背景。这是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是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切入口。
作为读者,我们所阅读文章,也仅此是作者情感表现、人生阅历冰山之一角,只有充分把握文章的“三个背景”,才能更好的透过字里行间,进而抓住文章的灵魂——其精妙之处也就在此。最怕脱离文章进入望文生义的误区。可是,有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脱离了背景,情感,语境。这就好比把美女当作木乃伊,我们还津津乐道地肢解、碎尸。教学尽可能的把握相关背景,还原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品味文中精妙之处。
总之,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智,明是非,辨美丑。让学生因文悟美,以文寓美,丰富心灵。这也许是语文的功效。教学的上策,是教师引而有法,学生悟有所得。教师引诱相导,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交流,相互补充,丰富了文本,学生思想也因交流而碰撞,在碰撞中互为启发,从而升华对物、对人、对情的高层次的把握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