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2 07:1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2.学会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借助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与主旨。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景物、哲理与情感浑然天成之美。
3.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诗歌,增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
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树立远大的生活理想。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二、教学难点
景、理、情的赏析。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单元主题——置身诗境,缘情明景
1.概述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内容主旨(思想内容)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情明景——诗歌欣赏的一种通常方式:
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2.意象
(1)概念
“意”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象”则指客观事物(景象)。
“意象”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载体,在诗歌中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2)常见意象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流水:叹惜
子规:离愁、离愁
审美的习惯:
①“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②所谓伤春悲秋,说的就是这个人有一颗敏感的心,看到春天的花儿落了,就知道春天就要过去了,便想到青春易逝而感到伤心;秋天到了,看到万木凋零,使引发对人生的悲叹。作家总是易感的,一花,一草,一鸟,一虫,一山,一石,都可能激起作家的思想火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川烟雨,满船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些都是诗人对自然的感伤。
3.意境
(1)概念: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2)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4.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1)关系举例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2)关系式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5.意境分析示例
意境:一系列物象所组成的画面所体现的艺术境界。
(1)《登高》
杜甫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事艰难、忧国忧民
(2)《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意境:
萧瑟苍凉。
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6.赏析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沉浸在想象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2)缘景明情: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3)具体方法:
吟诵→意象(抓特点)→想象与联想→意境→明情
课文《春江花月夜》导入
在刚才介绍的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提到,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通过吟诵诗歌,从诗中出现的主要意象入手进行赏析探究。月亮,作为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正体
1.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张若虚其人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唐代诗人。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代《全唐诗》第117卷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古今评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解题
①《春江花月夜》这个标题有何特点?
Ⅰ春、Ⅱ江、Ⅲ花、Ⅳ月、Ⅴ夜
五个名词,五个意象,五幅画面。
五个主题,交错出现,仿佛一首交响诗。
(将纸片撕碎后放入三棱镜中)
②诗题来源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3)整体感知
(一)在诗题的五个意象中重点强调哪一个意象?请欣赏全诗,并思考课文写了它的哪几种状态?
(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朗读)
①重点强调:月
②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意境。
(二)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凡九韵(九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
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为三大层次。





月下之景
(1—8句)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景物美
月下之思
(9—16句)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哲理美
月下之情
(17—36句)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情感美
2.文本理解与赏析
(一)第一部分:景物美
思考:
Q1:第一部分写了哪些意象?请找出来,并给这幅图画命名。
Q2: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Q3: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Q4:赏析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第一部分写了哪些意象?请找出来,并给这幅图画命名。
①意象:春江、潮水、海、明月、波、芳甸、花林、流霜、白沙
②图画:春江花月图——画面美
(2)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诗歌翻译,意境构造,写在纸上)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3)本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特点:画面清丽,色泽柔和——良辰美景
Ⅰ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
Ⅱ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
②意境——清幽静谧、朦胧恬静、空灵梦幻
③情感——赞颂大自然的绮丽景色
(4)赏析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生”,生长。潮水上涨,明月随潮水涌动生长上升。“生”字赋予明月以生命,化静为动,写出了月随潮生的动态之美。表达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二)第二部分:哲理美
思考:
Q1:分析第二部分的意象、画面、诗情
Q2:赏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Q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话在诗中有何作用?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分析第二部分的意象、画面、诗情。
①意象:江天、孤月、江畔、江月、长江、流水
②画面: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送走流水。
(2)赏析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①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
②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其基调应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的,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③人生哲理:人生短暂,宇宙永恒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
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
(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话在诗中有何作用?
①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②这句话承上启下。既紧承上文对人生与宇宙的沉思,又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同时也为下文由月及人展开联想作好铺垫。
(三)第三部分:情感美
思考:
Q1:分析第三部分的意象、画面。
Q2:赏析本部分你喜欢的语句。
Q3:这一层写了哪些人的感情?怎么看出来的?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分析第三部分的意象、画面、情感。
①意象:白云、青枫浦、扁舟、明月楼、月、妆镜台、捣衣砧、月华、鸿雁、鱼龙、落花、流水、落月、斜月、海雾、江树
②画面: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③情感:月下之情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讴歌了人世间纯真的爱情
(2)“白云一片去悠悠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象征。飘来飘去,无落脚之地的白云象征终日漂泊的游子。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3)思妇怀远,怎么表现的?
①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寄托她的思念之情。
②“徘徊”二字极其传神:把“月”拟人化,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写的既是月色,也是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4)“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①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雁”和“鱼”在古代都和相思有关,成语有“鸿雁传书”;古诗中有“遗我双鲤鱼”的句子,古人把木片刻成鱼型,两片一合,中间夹书信,外边系红绸,鱼就是信封。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②情感:思妇怀远,相思无着落的惆怅、无奈
(5)游子思归的情感是怎么表现的?
①梦、不还家:做梦也念念归家,这是心理描写。──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②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的青春年华。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③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思归之情。
④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无限”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表达了有家却难归的无奈;“沉沉”也更是加深了他的乡思。
(6)“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运用了何种方式?有何好处?
运用以景结尾方式。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小结:
春江月夜的美景
江畔月下的沉思
因月而起的情思
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
贯穿全文的是一个“月”字,在诗中,月已经不再是月,而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明月情结。
附: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唐诗鉴赏词典》)
3.艺术手法探究
(1)诗中多处用了比喻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明喻)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并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有机的联系。
“空里流霜不觉飞”
(暗喻),是抬头仰望所见。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2)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
“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
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
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
“梦落花”暗示春将尽;
“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
(3)运用拟人手法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将明月拟人化,既写出明月光影明灭的自然属性,又将明月人性化,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因而陪伴在思妇身旁,久久徘徊,不忍离去。
人多情而物无情,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感情移植到物身上,使物也饱含深情。
(4)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三、结语
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超越了时代,写出对哲理的思考,又超出了小我,抒发天下游子思妇的情感,将诗情、画意、哲理三者完美融合!
【板书设计】
月之色——春江花景(景)
月之问——宇宙人生(理)
完美融合
月之情——思妇游子(情)
【课后作业】
1.收集资料,探究传统意象的文化内涵。
2.完成相关练习。
3.背诵全文。
【教学后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