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4课《论语》十二章
孔子
任务情境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儒家、道家、墨家,描绘古代思想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髓;孔子、庄子、墨子,绽放思想的光芒,哲思妙语,尽显古代思想精髓。读之,了解人生之道;思之,探究生命本源;悟之,静参宇宙鸿理。
任务群一
积累基础知识
1.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
主要作品: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2.时代背景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室日渐衰微。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真是踌躇满志。
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孔子见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都不受重用。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鲁哀公十年,孔子卒。
3.文学常识
(1)《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义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
2.兴、观、群、怨
这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观”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群”是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怨”是强调诗歌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
(3)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有道德的人;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
(4)六艺:既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和计算。也可以指儒家的“六经”,即《乐》《诗》《礼》《书》《春秋》《易》。
任务群二
文本研习
任务一:阅读文本,理解大意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不追求
安逸
勤勉
亲近
匡正
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通“矣”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
如果
把……怎么样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名作状
为动用法,为……而死
翻译: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名作状
道理,真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有道德的人
指见识浅狭、品质低劣的人。
翻译: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知晓,明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形作名,贤能的人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反省,检查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①,然后君子。”
质朴、朴实
华美、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文质配合适当。
翻译: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宾前正常语序:以人为己任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比如、好比
篑(kuì):盛土的筐子。
翻译: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同智,聪明。
翻译: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
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
这
称赞,赞许。
依靠。
语气连用,加强反问语气。
条目,细则。
条目,细则。
犹言不才,谦辞。
实践,从事。
翻译: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定语后置
翻译: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字
奉行,实践
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也许。
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那
指提高人的交往能力。
指激发人的感情。
指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近。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翻译:(一)
孔子说:“你们怎么为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近则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二)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任务二:精读交流
活动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深刻含义
1.你是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的含意的呢?
答案 这一句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仍矢志不渝。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徒具皮囊。
2.怎样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这般对待他人。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仁”的主张,反映了孔子“仁”的学说的一个方面,也是谈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任务三
合作探究
活动1:结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联系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谈谈你对“自省”的理解与认识。
答案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免犯错,不要怕;犯了错,也不遮掩;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进行切实检讨反省,勇于改正;并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从而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活动2.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孔子关于“君子”之德的理解。
答案 孔子认为,能够负载社会的道德理想、躬行儒家道德规范,并进而担负起匡复天下重任的现实主体就是所谓的“君子”。在孔子的眼中,“君子”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有丰富的文化和社会知识,又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他们既是社会的道德楷模,同时又担负着引领社会风尚、为建设理想社会制度导航的重任;这些人的身上寄托着社会大众的希望,寄托着人类社会的未来。所以,孔子对“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概而言之,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首先,作为一名君子,在家里他应该是一名孝子;其次,在国家和君主看来,他应该是一名忠臣,在朋友看来,他应该是一个诚信而值得信赖的人;再次,当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时,能够做到不会因为追求物质利益而违背社会公义。
活动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比较含蓄地指明了“礼乐”和“仁”的关系,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礼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没有仁德,作为外在形式的礼乐也就失去了意义。
活动4:孔子善用对比说理。请分别从“个人修养”和“社会文化”两个角度理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答案 (1)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注重文采就会显得浮夸,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
(2)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类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
学习任务群三 综合拓展任
任务一:学了《〈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哪些启发?对自己应该作怎样的要求?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仁”?请结合篇章中的具体条目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参考示例】(观点一)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归复到礼的规定。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规的。比如教学楼前的月季花开了,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月季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要抵制住内心的欲望,这样做就是仁了。
(观点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一点,多关心自己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注过老师,关心过老师,理解过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到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