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2 11:0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标准】
1.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概述晚清时期义和团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3.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
认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中国人民肩负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时空观念
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高潮,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史料实证
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戊戌变法的影响,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辛丑条约》的严重后果。
历史解释
明确历史解释研思百日维新反映的时代要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
家国情怀
感悟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阶级阶层挽救族危亡的斗争。
【学习重难点】
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难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以及对它的评价、《辛丑条约》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时势:1895年4月,中日签定《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4)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康有为
代表作品:《孔子改考制》《新学伪经考》
影响: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梁启超
代表作品:在《时务报》上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
观点:“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2.过程
(1)序幕:公车上书
①时间、人物:1895年,在京官员,各省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②结果:请愿书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
③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推动变法
3、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1898.9.21)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历时103天,被称为“百日维新”。
内 容
作 用
局限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矿业;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4、结果:戊戌政变
①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临朝训政;
②康有为、梁启超出逃海外;
③“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④改革措施全部废止,京师大学堂除外。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客观原因:①守旧势力很强大②维新派缺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③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局限:实际上仍旧是在维护封建统治,为光绪争权服务。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维新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地位及影响: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义和团运动
材料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结合材料以及课本所学,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原因: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直接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性质
: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
3、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笼统排外的局限。
4、结局:失败
5、意义
(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三、八国联军侵华
思考:《时局图》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列强“向中国开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概况
1900年6月
英、美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1900年6月10日
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1900年6月21日
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
7月14日
天津陷落
8月中旬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并与列强议和。
“东南互保”
慈禧向列强宣战后,两广总督李鸿章接到圣旨后回电说:“此乱命也,粤不奉召。”而湖广总督张之洞则回电“臣待罪东南,不敢奉诏。”这几位汉族大臣明确表明了对慈禧太后旨意的反对,拒不执行。
同时,以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经过邮政部大臣盛宣怀的联系,东南的督抚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协议,互不侵犯,保持了中国东南各省在这场“战争”中的中立,史称“东南互保”。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1.《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的内容
《辛丑条约》内容
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危害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国初年,北京的一个包车夫曾是一个义和团,但其时则已成为热心的天主教徒了,“房里供有耶苏和圣母马利亚的像,每早祷告礼拜很是虔诚”。问他为什么改信宗教,回答说:“因为他们的菩萨灵,我们的菩萨不灵嘛”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所载
(京官朝贵)“相率户前挂某某国顺民旗”
——《庚辛记事》
结合材料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
影响:
1传统意识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解体.
2.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4.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洋人的朝廷”本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5.进一步警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
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