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原卷)
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酷热(kù)
灼人(shuó)
凌乱(línɡ)
气喘吁吁(xū)
B.抽噎(yē)
突兀(wù)
怦怦(pīnɡ)
哄堂大笑(hōng)
C.挪动(nuó)
恍惚(huǎnɡ)
厌倦(juàn)
参差不齐(chā)
D.晕眩(yūn)
严禁(jìn)
呻吟(shēn)
精神恍惚(huǎ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朝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这样他们就可以从崖顶绕道回家。
B.“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道。
C.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暮开始降临。
D.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惶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公共汽车上是否该给人让座?对此,众说纷纭,参差不齐。
B.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C.文艺晚会上,他上台做了个滑稽的动作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D.迪士尼门票5月28日零时开始预订,市民们犹豫不决,以致一票难求。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老师的教育和同学们的帮助,使她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B.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努力的程度。
C.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D.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微信,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5.下列句子属于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一项是(
)
A.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
B.“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C.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D.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
6.下列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凡小事揭示了人生哲理。
B.文章按照逻辑顺序,讲述了“我”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一个自卑胆怯的“我”最终在自我激励下战胜了恐惧。
C.文章叙述详略得当,开头简单交代“我”身体状况,为下文埋下伏笔;中间则详细描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过程;末尾点题,升华文章主题。
D.这篇文章通过“我”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人们不要畏惧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逐一克服,就能赢得最后的成功。
二、现代文阅读与理解
(一)课内精读,完成下列各题
①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②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③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④“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⑤“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⑥“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⑦“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⑧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⑨“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⑩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7.为什么“我”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敏捷地爬悬崖?有关原因的交代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8.有人说杰里不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你同意吗?为什么?
9.“我”是靠什么从悬崖上下来的?“我”这次成功的感觉怎样?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10.父亲为什么不上去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与本文父亲的做法相比哪一种做法更好些?
11.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得到些什么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爬出陷阱
郑成南
①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黑暗,使他无比惊慌。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有康复。他声嘶力竭的呼喊,父亲可能都听不到。
②突然,他看到父亲在陷阱口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呼喊,但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③陷阱昏暗潮湿,他坐在那里,感到了阵阵寒意。他想,父亲找不到他就会回村里喊救兵了。可是,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他能坚持两天吗?
④很快,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声音,好像是上面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靠近了。他提高警觉,掏出那把猎刀,做好了随时跟对手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掉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去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陷阱里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没有退路,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没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上面的声音,他才又清醒过来。
⑤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陷阱里。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寻找出路。他发现,陷阱里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终于成功了!
⑥当他爬到陷阱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⑦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陷阱口,任由他在陷阱内痛苦地挣扎。
⑧父亲跑过来拥抱他。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见过像你这样见死不救的父亲!”
⑨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里面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陷阱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⑩那年,他才13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有删改)
12.请概述本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13.第④段反复写“他”提高警觉——松懈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14.如何理解他“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这句话?
15.从文中主人公“他”的经历中,你获得了哪些成长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16.本文在内容上与《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何异同?
14、《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酷热(kù)
灼人(shuó)
凌乱(línɡ)
气喘吁吁(xū)
B.抽噎(yē)
突兀(wù)
怦怦(pīnɡ)
哄堂大笑(hōng)
C.挪动(nuó)
恍惚(huǎnɡ)
厌倦(juàn)
参差不齐(chā)
D.晕眩(yūn)
严禁(jìn)
呻吟(shēn)
精神恍惚(huǎng)
【答案】D
【解析】A项“shuó”应读“zhuó
”B项“pīnɡ”
应读
“pēng
”,
C项“chā”应读“c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朝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这样他们就可以从崖顶绕道回家。
B.“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道。
C.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暮开始降临。
D.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惶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答案】B
【解析】
A项,“朝笑”应为“嘲笑”。C项,“夜暮”应为“夜幕”。D项,“惶惚”应为“恍惚”。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公共汽车上是否该给人让座?对此,众说纷纭,参差不齐。
B.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C.文艺晚会上,他上台做了个滑稽的动作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D.迪士尼门票5月28日零时开始预订,市民们犹豫不决,以致一票难求。
【答案】C
【解析】A项,“参差不齐”形容长短、高低很不一致,不能用来形容不同的说法。B项,“头晕目眩”指头脑发晕,两眼昏花。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犹豫不决”指迟疑动摇,拿不定主意,“一票难求”的结果不是由“市民们犹豫不决”导致的。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老师的教育和同学们的帮助,使她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B.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努力的程度。
C.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D.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微信,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A项,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B项,前后不一致,在句末加上“的大小”;C项,双重否定句“不能否认”表肯定,本句句意与实际表达的意思相反。
5.下列句子属于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一项是(
)
A.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
B.“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C.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D.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
【答案】D
【解析】标志性词语“我会逐渐感到”。
6.下列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凡小事揭示了人生哲理。
B.文章按照逻辑顺序,讲述了“我”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一个自卑胆怯的“我”最终在自我激励下战胜了恐惧。
C.文章叙述详略得当,开头简单交代“我”身体状况,为下文埋下伏笔;中间则详细描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过程;末尾点题,升华文章主题。
D.这篇文章通过“我”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人们不要畏惧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逐一克服,就能赢得最后的成功。
【答案】B
【解析】B项“逻辑顺序”应该为“时间顺序”;文中自卑胆怯的“我”最终在父亲的激励下战胜了恐惧。
二、现代文阅读与理解
(一)课内精读,完成下列各题
①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②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③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④“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⑤“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⑥“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⑦“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⑧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⑨“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⑩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7.为什么“我”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敏捷地爬悬崖?有关原因的交代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原因有二:一是八年来“我”一直有病;二是“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不能冒险的训诫。有关原因的交代为后文只剩下“我”一直伏在崖石上下不来设下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课文在前面有过交代,“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一一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这也为下文“我伏在悬崖上下不来做了铺垫。
8.有人说杰里不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案】不同意。从文中可以看出:①当“我”伏在崖石上下不来时,别的孩子嘲笑“我”,而杰里却没有。②杰里虽然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毕竟“看起来很担心”。③是杰里带着父亲来找“我”,才使“我”有机会脱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选文,可以看出杰里对“我”关心的细节。如杰里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嘲笑“我”,还会担心被困在崖石上的“我”,并且没有彻底抛弃“我”,而是叫来了父亲解救“我”走出困境。
9.“我”是靠什么从悬崖上下来的?“我”这次成功的感觉怎样?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我”是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小心翼翼地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再找第二个落脚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最后一脚踩在悬崖下的岩石上,投入父亲的怀抱。靠的是父亲的指导和自己的一步步的努力,它使“我有了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选文可以看出,是父亲耐心又充满鼓励的指导和“我”一步一步的努力让“我”最终化险为夷。由原文内容可知成功脱险时,“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且这次的经历让“我”“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
10.父亲为什么不上去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与本文父亲的做法相比哪一种做法更好些?
【答案】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的办法也可以,但是这种办法只能使孩子脱险,对于孩子自己应付困难能力的培养却毫无用处。本文父亲的做法更好些,它能让孩子自己体验用自信战胜困难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
【解析】文中父亲的做法很有教育意义。父亲不仅通过自己的耐心指导,让孩子脱离了险境,还教会了孩子应对类似困境的能力,这是更加宝贵的财富。
11.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得到些什么启示?
【答案】示例:①要勇敢面对困难,遇到问题不慌张,动脑筋想办法。②自己的亲身体验是最深刻的。③平时要锻炼好身体。④要交杰里这样的好朋友。⑤大人要像文中父亲那样科学地教育孩子。⑥不要像文中的母亲那样给孩子过多的或不必要的训诫。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无固定答案。学生只要能够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自选角度,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角度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爬出陷阱
郑成南
①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黑暗,使他无比惊慌。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有康复。他声嘶力竭的呼喊,父亲可能都听不到。
②突然,他看到父亲在陷阱口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呼喊,但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③陷阱昏暗潮湿,他坐在那里,感到了阵阵寒意。他想,父亲找不到他就会回村里喊救兵了。可是,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他能坚持两天吗?
④很快,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声音,好像是上面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靠近了。他提高警觉,掏出那把猎刀,做好了随时跟对手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掉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去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陷阱里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没有退路,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没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上面的声音,他才又清醒过来。
⑤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陷阱里。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寻找出路。他发现,陷阱里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终于成功了!
⑥当他爬到陷阱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⑦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陷阱口,任由他在陷阱内痛苦地挣扎。
⑧父亲跑过来拥抱他。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见过像你这样见死不救的父亲!”
⑨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里面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陷阱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⑩那年,他才13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有删改)
12.请概述本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答案】开端:“他”不慎掉进陷阱。
发展:“他”等待救援无果后自己努力爬出了陷阱。
高潮:父亲告诉“他”没去救“他”的原委。
结局:“他”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通读全文,不难总结出文章一共讲了“他”不慎掉进陷阱、“他”等待救援无果后自己努力爬出了陷阱、父亲告诉“他”没去救“他”的原委、“他”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四个主要情节。
13.第④段反复写“他”提高警觉——松懈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这样写,真实地再现了“他”的心理活动。②与第⑨段写父亲守在陷阱口而未去救“他”的内容相照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他”反复地提高警觉又松懈下来,既真实地再现了“他”当时矛盾而又恐惧的心理状态,又暗示了父亲后面陈述的自己的行为,与后文照应。
14.如何理解他“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这句话?
【答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父亲的教诲,“他”获得了有益的人生启示。懂得了要学会自救、要自强的道理,所以说“他”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解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脱离了险境,得到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历练,而且懂得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明白了自救的重要性,所以说“他”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15.从文中主人公“他”的经历中,你获得了哪些成长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①危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惧危险。②遇到危险,要发挥自己的才智,学会自救,脱离危险。③成长需自立,人生当自强。
【解析】只要能够围绕文章的主题求人不如求己,凡事要靠自己,遇事不慌张、自己积极想办法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16.本文在内容上与《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都写了一次“脱险”的经历,都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完成的“脱险”。
不同:《爬出陷阱》写的是靠自己的努力“脱险”,父亲在暗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一步一步“脱险”,父亲在明处。《爬出陷阱》中的困难是父亲为了考验和锻炼孩子而设计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困难是意外发生的。
【解析】对比课文和此文,不难对比出,两篇文章讲述的都是父亲帮助孩子脱险的故事。但又有所不同。本文中的父亲有意锻炼孩子自己脱险,且故意设计了陷阱一事;而课文中的父亲耐心指导孩子脱险,且危险是意外发生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4.《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熟记“和、稽”等字的读音,熟记“晕眩、抽噎”等词语的字形,理解“小心翼翼、哄堂大笑”等成语的含义。
2.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课文中伏笔、照应的手法;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4.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在人生道路上,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就会赢得胜利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
熟记“和、稽”等字的读音,熟记“晕眩、抽噎”等词语的字形,理解“小心翼翼、哄堂大笑”等成语的含义。
2.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课文中伏笔、照应的手法;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中伏笔、照应的手法;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畏惧、恐怖,那么,面对这些,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难而上?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对我们又有哪些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看看鲁迅先生的童年故事。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出生于费城,先后求学于坦普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曾担任空军飞行员,后成为《纽约客》等知名报刊的专栏作家,致力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代表作有《心理学的故事》《爱情的自然史》《内在的宇宙》《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等。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田文慧译。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做了删改。这篇文章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灼人(zhuó)
寻觅(mì)
突兀(wù)
椿树(chūn)
哄堂大笑(hōnɡ)
嘘声(xū)
晕眩(xuàn)
恍惚(huǎng
hū)
抽噎(yē)
呻吟(yín)
滑稽(jī)
4、解释下面的词语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变幻莫测:形容事物变化很多,令人捉摸不定。莫测,不能预料。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小心翼翼:翼翼:恭敬谨慎的样子。原形容恭敬严肃的样子,后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惊慌失措: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找出与记叙的六要素相应的内容。
明确:(1)时间: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2)地点:悬崖上
(3)人物:“我”、内德、杰里、父亲
(4)起因:玩出花样,去爬悬崖(冒险)
(5)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遇险)
(6)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脱险)
2、默读课文,用简洁语言的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文章叙述了“我”在悬崖上遇险,脱险的经历,并由此悟出了人生哲理。
3、用两个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冒险
脱险
4、自由朗读课文,并分段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17):写“我”和小伙伴一起爬悬崖,“我”却被困悬崖遇险的经过。
第二部分(18—28):写“我”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脱险的经过。
第三部分(29):写“我”由小时候爬悬崖的经历而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四、合作探究
1.“我”爬悬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2.小伙伴们对爬悬崖这件事的态度如何?“我”又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小伙伴们都很赞同,“我”既犹豫又渴望,表明“我”当时对要不要爬悬崖这件事的矛盾心理。
3.体弱、胆怯的“我”为什么要去爬悬崖?文章那些词语表现了“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
明确:最好的朋友杰里说的刺激了我的自尊心,我才去冒险爬悬崖的。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咚咚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头晕目眩”等词语表现了“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
4.“我”当时决定要爬的悬崖是什么样的?描写悬崖有什么作用?
明确: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景物描写交代了悬崖的位置、特点、高度及周边环境,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知识链接: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考查形式:
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常考内容。常见的命题类型有:①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②第×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③文中多次出现什么景物?有何作用?
3.答题技巧:
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写出来……的景象)。②渲染……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在……时……的心情。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④烘托人物……的形象。⑤暗示文章的中心。
5.画出能表现出“我”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状态: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里面怦怦地跳动、吓坏了、感到反胃、哑着嗓子、阵阵晕眩、哭泣、呻吟
心理: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6.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明确:第一步: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要吃晚饭了”。没有一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
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勇敢地走下悬崖。
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7.当“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成就感”是指他做到了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也就是从悬崖上下来。
因为这是他一步步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才得到的成功,所以会有成就感。
8.
“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
“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
启发:①面对人生的困难和危险,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逐一击破,最终一定能战胜困难,收获成功。
②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
9.文章中的心理描写很精彩。请找出表现“我”爬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句子和词语,填写下表。
时间
文中句子
心理变化
最初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毫无信心
继而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信心萌发
随后
再一次,我做到了。
信心大增
最后
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惊讶
10.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明确:议论。
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遇到困难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小了,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既总结了全文,又画龙点睛,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11.回顾课文,思考:写“我”攀爬山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的顺利攀爬形成对照,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那些孩子对弱者的漠视和嘲讽。
12.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我”曾哭了两次,这两次的原因一样吗?
明确:?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第一次:因恐惧和伤心而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第二次: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13.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
一样吗?
明确:脱险时的“一小步”指的是在父亲的指引下“我”走出的一小步;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是比喻义,指人生中的近期目标、小目标。
14.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明确:他没有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儿子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儿子的勇气和毅力。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
这位父亲是一位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从容镇定,给孩子鼓励和信心,教育孩子很有智慧,对孩子负责、真正爱孩子的好父亲。
15.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明确:如果我是杰里,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里帮“我”,而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伴。所以杰里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并且,他很可能认为“我”可以翻过这样矮的悬崖。当天越来越黑时,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的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16.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明确:“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层意思是指“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
第二层意思是指在人生道路上,遇到艰难险阻时,既要冷静,又要把困难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把危险和困难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把着眼点放在构成大目标的一个个小目标上,一步步战胜小困难,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五、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时一次“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去解决,终将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六、写作特色
1.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课文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上脱险,这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活泼,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同伴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的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经验。这其中有几段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体现了作者作为心理学家洞悉人心的特点。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时写到“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站在高处往下看,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往前倾。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很真实。
2.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又指选题的小。“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未来的丰富设想。本文中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大”是指“我”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不要想着困难有多大,而要着眼于脚下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目的地。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有不丧失勇气和信心,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才能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七、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灼人(zhuó)
滑稽(jī)
模糊(mó)
参差(cī)
B.恍惚(huǎng)
突兀(wù)
臭椿树(chūn)
严禁(jìn)
C.晕眩(xuàn)
挪动(nuó)
耸立(sǒng)
附和(hé)
D.凌乱(líng)
抽噎(yē)
哭泣(qì)
弹珠(dàn)
2.下列句子的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B
)
(1)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 的热浪。?
(2)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 在岩石中。?
(3)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 我掉下去。?
A.炎热 耸立 逼迫
B.
灼人 耸立 逼迫
C.炎热 矗立 威逼
D.
灼人 矗立 威逼
3.下列各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B
)
A.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
B.那高高的摩天大楼像是钻天的白杨树,直刺苍穹。
C.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
D.面对着这幽林秀水、佳木野芳,我仿佛有一种喝了香醇的酒的感觉。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A.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B.莫顿·亨特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灰心丧气,要想办法将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步一步去战胜它。
C.从电视上看到叙利亚无辜平民惨遭轰炸的情形,我不禁有些心惊肉跳。
D.超暖心的松鼠妈妈,小心翼翼地叼着睡梦中的小松鼠搬家。
5.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开头突出天气的闷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文中父亲看见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却没有去救他,是因为怕惊吓到孩子。由此看出,父亲当时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C.文中对“我”主要进行了心理描写,细腻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D.文章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结尾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3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莫顿·亨特
第四单元
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新课导入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畏惧、恐怖,那么,面对这些,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难而上?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对我们又有哪些启示?
学习目标
熟记“和、稽”等字的读音,熟记“晕眩、抽噎”等词语的字形,理解“小心翼翼、哄堂大笑”等成语的含义。
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复述故事情节。
学习课文中伏笔、照应的手法;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在人生道路上,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就会赢得胜利的生活哲理。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出生于费城,先后求学于坦普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曾担任空军飞行员,后成为《纽约客》等知名报刊的专栏作家,致力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代表作有《心理学的故事》《爱情的自然史》《内在的宇宙》《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田文慧译。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做了删改。这篇文章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酷热(
)
灼人(
)
厌倦(
)
寻觅(
)
附和(
)
突兀(
)
抽噎(
)
怦怦(
)
滑稽(
)
嘘声(
)
晕眩(
)
恍惚(
)
挪动(
)
凌乱(
)
臭椿(
)
哄堂大笑(
)
参差不齐(
)
气喘吁吁(
)
●
●
●
●
●
●
●
●
●
●
●
●
●
●
●
●
●
mì
wù
hè
chòu
chūn
kù
zhuó
juàn
huǎnɡ
hū
línɡ
pēnɡ
jī
yē
xū
xuàn
nuó
预习检查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
hōnɡ
cēn
cī
xū
●
●
●
预习检查
多音字
(
)和谐
(
)附和
(
)和面
(
)和牌
和
hé
hè
(
)哄堂大笑
(
)起哄
(
)哄骗
哄
hōnɡ
hònɡ
huó
hú
hǒnɡ
(
)弹弓
(
)弹琴
弹
dàn
tán
预习检查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哄堂大笑:
变幻莫测:
恍惚:
小心翼翼:
抽噎:
惊慌失措:
参差不齐:
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形容事物变化很多,令人捉摸不定。莫测,不能预料。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一吸一顿地哭泣。
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参差:长短、高低不齐。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找出与记叙的六要素相应的内容。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起因:
(5)经过:
(6)结果:
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费城的一个悬崖上
“我”、内德、杰里等五个小男孩、父亲
游戏玩厌,玩出花样,去爬悬崖(冒险)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遇险)
父亲指点,摆脱困境(脱险)
整体感知
文章叙述了“我”在悬崖上遇险,脱险的经历,并由此悟出了人生哲理。
2、默读课文,用简洁语言的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3、用两个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冒险
脱险
整体感知
4、自由朗读课文,并分段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1—17):写“我”和小伙伴一起爬悬崖,“我”却被困悬崖遇险的经过。
第二部分(18—28):写“我”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脱险的经过。
第三部分(29):写“我”由小时候爬悬崖的经历而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合作探究
冒险
1.“我”爬悬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2.小伙伴们对爬悬崖这件事的态度如何?“我”又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小伙伴们都很赞同,“我”既犹豫又渴望,表明“我”当时对要不要爬悬崖这件事的矛盾心理。
3.体弱、胆怯的“我”为什么要去爬悬崖?文章那些词语表现了“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
明确:最好的朋友杰里说的刺激了我的自尊心,我才去冒险爬悬崖的。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咚咚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头晕目眩”等词语表现了“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4.“我”当时决定要爬的悬崖是什么样的?描写悬崖有什么作用?
明确: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景物描写交代了悬崖的位置、特点、高度及周边环境,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合作探究
方法指导
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考查形式:
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常考内容。常见的命题类型有:①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②第×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③文中多次出现什么景物?有何作用?
3.答题技巧:
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写出来……的景象)。②渲染……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在……时……的心情。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④烘托人物……的形象。⑤暗示文章的中心。
合作探究
5.画出能表现出“我”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状态:
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里面怦怦地跳动、吓坏了、感到反胃、哑着嗓子、阵阵晕眩、哭泣、呻吟
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合作探究
6.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明确:第一步: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要吃晚饭了”。没有一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
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勇敢地走下悬崖。
脱险
合作探究
7.当“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明确:“成就感”是指他做到了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也就是从悬崖上下来。
因为这是他一步步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才得到的成功,所以会有成就感。
8.
“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明确: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
“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
启发:①面对人生的困难和危险,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逐一击破,最终一定能战胜困难,收获成功。
②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
合作探究
9.文章中的心理描写很精彩。请找出表现“我”爬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句子和词语,填写下表。
时间
文中句子
心理变化
最初
继而
随后
最后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我照做了......再一次,我做到了。
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毫无信心
信心萌发
信心大增
惊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0.课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明确:议论。
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遇到困难把它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小了,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既总结了全文,又画龙点睛,使文章的哲理凸现在读者眼前。
合作探究
11.回顾课文,思考:写“我”攀爬山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的顺利攀爬形成对照,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那些孩子对弱者的漠视和嘲讽。
合作探究
12.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我”曾哭了两次,这两次的原因一样吗?
?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第一次:因恐惧和伤心而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第二次: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合作探究
13.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
一样吗?
明确:脱险时的“一小步”指的是在父亲的指引下“我”走出的一小步;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是比喻义,指人生中的近期目标、小目标。
14.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明确:他没有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儿子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儿子的勇气和毅力。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
这位父亲是一位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从容镇定,给孩子鼓励和信心,教育孩子很有智慧,对孩子负责、真正爱孩子的好父亲。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5.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明确:如果我是杰里,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里帮“我”,而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伴。所以杰里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并且,他很可能认为“我”可以翻过这样矮的悬崖。当天越来越黑时,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的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16.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合作探究
明确:“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层意思是指“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
第二层意思是指在人生道路上,遇到艰难险阻时,既要冷静,又要把困难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把危险和困难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把着眼点放在构成大目标的一个个小目标上,一步步战胜小困难,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时一次“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去解决,终将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文章主旨
写作特色
1.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课文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上脱险,这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活泼,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同伴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的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经验。这其中有几段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体现了作者作为心理学家洞悉人心的特点。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时写到“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站在高处往下看,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往前倾。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很真实。
写作特色
2.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又指选题的小。“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未来的丰富设想。本文中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大”是指“我”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不要想着困难有多大,而要着眼于脚下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目的地。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有不丧失勇气和信心,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才能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拓展延伸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真
拓展延伸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走一步,再走一步
汪国真
青春的我们
青春的我们
青春的我们
青春的我们
青春的我们
走一步,再走一步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灼人(zhuó)
滑稽(jī)
模糊(mó)
参差(cī)
B.恍惚(huǎng)
突兀(wù)
臭椿树(chūn)
严禁(jìn)
C.晕眩(xuàn)
挪动(nuó)
耸立(sǒng)
附和(hé)
D.凌乱(líng)
抽噎(yē)
哭泣(qì)
弹珠(dàn)
●
●
●
●
●
●
●
●
●
●
●
●
●
●
●
●
【解析】C加点字注音有误。“和”应读“hè”。
C
课堂检测
(1)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 的热浪。?
(2)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 在岩石中。?
(3)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 我掉下去。?
A.炎热 耸立 逼迫
B.
灼人 耸立 逼迫
C.炎热 矗立 威逼
D.
灼人 矗立 威逼
【解析】第(1)句中,“炎热”的意思是(指天气)极热,应用“灼人”修饰“热浪”,排除A项和C项。第(2)句中,“耸立”的意思是高高地直立,强调高;“矗立”的意思是高耸地立着,重点在直。此处强调悬崖高耸,应选“耸立”,排除D项。
2.下列句子的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B
课堂检测
3.下列各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
A.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
B.那高高的摩天大楼像是钻天的白杨树,直刺苍穹。
C.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
D.面对着这幽林秀水、佳木野芳,我仿佛有一种喝了香醇的酒的感觉。
【解析】A项没有喻体,C项和D项中的“像”“仿佛”是介词不是比喻词。
B
课堂检测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B.莫顿·亨特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灰心丧气,要想办法将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步一步去战胜它。
C.从电视上看到叙利亚无辜平民惨遭轰炸的情形,我不禁有些心惊肉跳。
D.超暖心的松鼠妈妈,小心翼翼地叼着睡梦中的小松鼠搬家。
●
●
●
●
●
●
●
●
●
●
●
●
●
●
●
●
【解析】A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头晕目眩”指头脑发晕,两眼昏花。用在此处明显不当。
A
课堂检测
5.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突出天气的闷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文中父亲看见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却没有去救他,是因为怕惊吓到孩子。由此看出,父亲当时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C.文中对“我”主要进行了心理描写,细腻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D.文章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结尾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项理解与文章实际不符,父亲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据此,答案为B。
B
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精神的三间小屋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遇险
脱险
感悟:
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时,化大为小,各个击破
父亲在朋友的引领下找到了“我”
体力不支,被困悬崖中途
在朋友杰里的鼓励下爬悬崖
父亲鼓励和指导“我”走下了悬崖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
熟记“和、稽”等字的读音,熟记“晕眩、抽噎”等词语的字形,理解“小心翼翼、哄堂大笑”等成语的含义。
2.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课文中伏笔、照应的手法;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4.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在人生道路上,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就会赢得胜利的生活哲理。
【重点难点】
1.
熟记“和、稽”等字的读音,熟记“晕眩、抽噎”等词语的字形,理解“小心翼翼、哄堂大笑”等成语的含义。
2.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课文中伏笔、照应的手法;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导航】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要在默读中勾画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换的字句,标出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的关键语句,梳理基本的故事情节。
2.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心理描写真实、细腻,值得仔细品味。将这些心理描写串起来,能够发现一条清晰的人物心理成长之路,这也是解读文章的一条路径。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课文写了自己的一番人生经验,对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很有启示意义,适合我们在生活中借鉴运用。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莫顿·亨特,
国作家。早年曾做过空军飞行员。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
2.文体知识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为特点,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融于一体,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散文的重要特点是“
”。“
”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
”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
和
。本文是
散文。
3.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灼人(
)
扒(
)
趴(
)
酷热(
)
厌倦(
)
附和(
)
突兀(
)
怦怦(
)
嘲笑(
)
晕眩(
)
哭泣(
)
呻吟(
)
恍惚(
)
暮色(
)
安慰(
)
凌乱(
)
惊讶(
)
畏惧(
)
参差不齐(
)
哄堂大笑(
)
(2)解释下列词语
耸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喘吁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差不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哄堂大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情恍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慌失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复述故事: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分别复述。
2.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从这次人生体验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请从文中找出提示主题的中心句。
五、合作探究
1.文章一开头为什么要突出“闷热”?
2.“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3.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4.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5.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6.“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7.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7.最后一段说“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既然所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8.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9.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0.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六、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后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灼人(zhuó)
滑稽(jī)
模糊(mó)
参差(cī)
B.恍惚(huǎng)
突兀(wù)
臭椿树(chūn)
严禁(jìn)
C.目眩(xuàn)
挪动(nuó)
耸立(sǒng)
附和(hé)
D.凌乱(líng)
抽噎(yē)
哭泣(qì)
弹珠(dàn)
2.下列各句中都有一个或两个错别字,请在括号内改正。
(1)幕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_____)
(2)当我感到惊慌失错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_____)
(3)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矫傲。(_____)
(4)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呯呯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_____)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B.莫顿·亨特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灰心丧气,要想办法将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步一步去战胜它。
C.从电视上看到叙利亚无辜平民惨遭轰炸的情形,我不禁有些心惊肉跳。
D.超暖心的松鼠妈妈,小心翼翼地叼着睡梦中的小松鼠搬家。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准确的一句是(??
)
A.“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B.“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C.“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D.“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5.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______)
(2)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______)
(3)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______)
6.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突出天气的闷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文中父亲看见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却没有去救他,是因为怕惊吓到孩子。由此看出,父亲当时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C.文中对“我”主要进行了心理描写,细腻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D.文章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结尾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7.仿写句子。
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走一步,再走一步,化难为易,定能战胜一切困难:脸部麻痹的让·克雷蒂安用超出常人的付出一步步将困难化解,破茧成蝶赢得“蝴蝶总理”的美称;
;
。
参考答案
三、自主预习
1.美国
2.“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
“神不散”
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
4.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灼人(zhuó) 扒(bā)
趴(pā)
酷热(kù)
厌倦(juàn) 附和(hè)
突兀(wù)
怦怦(pēng)
嘲笑(cháo)
晕眩(xuàn)
哭泣(qì)
呻吟(shēn)
恍惚(hū)
暮色(mù)
安慰(wèi)
凌乱(líng)
惊讶(yà)
畏惧(jù)
参差不齐(cī)
哄堂大笑(hōng)
(2)
解释下列的词语。
耸立:高高地直立。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神情恍惚: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
小心翼翼:形容恭敬小心,一点不敢疏忽懈怠。
惊慌失措:指惊恐慌乱,失去常态,不知怎么办才好。
四、整体感知
2.两层含义:一是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的话;一是指把大困难化整为零逐个击破,最终战胜困难的人生哲理。
3.中心句: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知道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启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五、合作探究
1.正是因为天气闷热,所以才想到去悬崖上透透气,凉爽凉爽。
2.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
3.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化整为零,给人以战胜艰险的信心。
4.战胜恐惧,顺利脱险。
5.这里的“前途茫茫”是指不知道怎样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6.学到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它告诉“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7.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7.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8.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9.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10.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教育孩子应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应学会正确面对。
遇到危险要冷静,寻找方法一步步解决,不悲观失望、失去信心。
悬崖脱险悟哲理,年年一步、一步慢慢走,困难再大也无畏。
【课后练习】
1.C
【解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C加点字注音有误。“和”应读“hè”。
2.(1)幕—暮 (2)错—措 (3)矫—骄
(4)呯呯—怦怦
【解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幕”与“暮”、“错”与“措”、“矫”与“骄”、“呯”与“怦”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3.A
【解析】A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头晕目眩”指头脑发晕,两眼昏花。用在此处明显不当。
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D项的标点使用有误,“叫喊”的后面应该用逗号。
5.(1)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2)动作描写
(3)心理描写
【解析】考查描写方法的类型。(1)“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为语言描写。“我大哭着”为神态描写。(2)“我往后移动了一下”为动作描写。(3)“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为心理描写。
6.B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项理解与文章实际不符,父亲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据此,答案为B。
7.“暴走妈妈”陈玉蓉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将困难化解,捐肝救子感动亿万中华儿女“魔法妈妈”J.K.罗琳用丰富的想象一步步将困难化解,奉献给世界一个奇异的魔法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需要结合典型事例来仿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