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之结构
结构手法又称结构技巧,结构方法,具体包括:铺垫、伏笔、悬念、照应、线索、详略、卒章显志等。文章结构还可以从文章开头、结尾、文章层次和段落关系、重点句段的过渡和照应、文章的线索和顺序去分析
一、铺垫:为了让后文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烘托手法,也可是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但是并不完全等同于伏笔
(?https:?/??/?baike.?/?item?/?%E4%BC%8F%E7%AC%94?/?8289355"
\t
"https:?/??/?baike.?/?item?/?%E9%93%BA%E5%9E%AB?/?_blank?)。
作用:通过铺垫,①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②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③突出形象④推动情节发展等。
例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出场就布置了铺垫过程。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感叹刘备手下空有关、张、赵云等"百人敌"的勇将,而独少运筹帷幄之谋臣、统帅。一句话击中了刘备的心病。接着他向刘备介绍了"卧龙"先生,为诸葛亮的出场铺下第一块基石。接下去是徐庶出辅刘备,旗开得胜,击败了曹军,印证了水镜先生判断的正确。只可惜一仗之后徐庶就被曹操骗走,这才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情节。刘备这时才知道"卧龙"先生原来就是诸葛亮。刘备以前到处碰壁,现在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更体会到"左右不得其人"的致命弱点
(?http:?/??/?baike.?/?doc?/?6412033-6625701.html"
\t
"_blank?),于是接下去便是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地请诸葛亮出山,等气氛酝酿足了,诸葛亮才登场亮相。这种铺垫不仅刻画了人物的隐士风度,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例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朗什在进入学校的时候,用了大段的环境描写,写学校的气氛与往日的不同,包括他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包括老师的衣着,还有在教室里看到了小镇上的人等等。这些大篇幅的描写,都是为了后文引出“最后一课”做铺垫。
解答注意:
①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②铺垫的作用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铺垫着笔于次要人物、次要事件或者次要事物进行描写、记叙,引出后面要出现的主要人物、事件等,突出后者。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二、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是前面对后面要出现的内容进行的提示和按时,或者前文给后文情节买下的伏笔。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
作用: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在戏剧创作中有称伏线。①文章结构更严谨②设置悬念③前后照应
特点:
①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②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例如:文章设置伏笔,往往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前有伏笔,后文必须有照应,照应的作用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在007大片中,很多时候也会用到伏笔,比如:美女杀手将一支口红装进包里,这个简单的小动作会给一个近距离的特写镜头,后面当故事情节发展到一定时候,美女杀手会从包里拿出这个口红,引爆。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噢,原来这个不是简单的口红,而是一个炸弹。那么前面“放口红”的情节,就是伏笔,而后面口红引爆的情节,就是照应。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前有伏笔,后必有照应。”
伏笔,就是给大家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如果说前面没有这样一个特写做伏笔,那后面的内容看起来就很荒诞了。
我曾经设计这样一个故事情节,两人冒险记,经过一个巨大的山洞,山洞内壁光滑如镜,但是有一处巨大的凹进去的口子,旁边有一大块丢弃的木牌,我和朋友走进洞内,游历一番,后来却遇到了铺天盖地地蝙蝠,你猜我写前面那个凹进去的洞口有没有用?
解答注意:
①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
(?http:?/??/?baike.?/?doc?/?5406020-5643818.html"
\t
"_blank?)。
②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
③伏笔往往一笔代过,貌似闲笔。
三、悬念,是记叙文尤其是小说中常见的表现技法,
“设置悬念”,这个词我们经常用到,在“辨析文章题目的含义和作用”这一讲种,我们还重点说了题目的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是“设悬吸读”。
这个大家很容易理解,设置悬念,就是利用读者的好奇心,在文中的题目、文中开头或者前面部分,利用一些悬而未决的安排,勾起读者的兴趣,吸引着我们一直阅读下去,直到解开谜团。
像我们熟悉的文章《背影》就是利用开头设置悬念;《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就是问句,文章题目就设悬;《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环境描写,天那么冷小女孩光着脚,也是设置悬念。
注意: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也就是后面照应了前文。
伏笔与悬念大体上说没什么的区别,而伏笔、悬念与铺垫的区别则是很明显的。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
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3.从笔墨上看: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四、照应,这个概念我们经常听到,像首尾照应、前后照应等等。其实照应,可以简单理解为呼应,是指前文写了一个内容,后面要再提到,前后文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这样前后就形成了照应,这种写作手法能够让我们的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我们常用到的照应,分为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1、首尾照应——开头和结尾,我们也称为首尾呼应,是开头和结尾的内容形成联系,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开篇第一句提到“忘不了父亲的背影”,结尾时候又提到“看到那青布棉袍、黑色马褂的背影”,这样开头和结尾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密,又强调了主题。
作用/好处:文章首尾形成照应,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紧凑,同时能够起到再次点题、深化中心(主题)的作用。
2、前后照应——位于文章中间,前后不同段落间
首位照应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那如果文中中间部分前后也有联系怎么办?这种写法,我们就可以叫做前后照应。也就是在文章中间部分,前面和后面的部分有联系,但又不在开头和结尾,我们叫做前后照应。前后照应,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中比较常遇到的,我们经常说“与前文……相照应”,其实就是前后照应。
作用/好处:是让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使文章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注意:这里,给大家补充一点,在前后照应中,还可以有一个特殊的叫做“反复照应”,顾名思义,就是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上述内容,举一个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在《背影》中,文中四次出现“背影”,其实就属于反复照应。
3、文题照应——文章中内容与标题相照应
文题照应,其实就是文章时时刻刻围绕题目来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处处点题”,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文中一定要点题,因为点题才能不跑题。
文题照应的作用和好处:对文章主题起到强调、渲染、升华等作用。
比如:《荷花》
开头: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我干净往荷花池边跑去
结尾:过了一会,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实在看荷花呢
作用:结尾不仅首位照应,更升华了主题,赞美了荷花的美丽,表达了对荷花和自然的热爱。
五、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
(?https:?/??/?baike.?/?item?/?%E7%94%BB%E9%BE%99%E7%82%B9%E7%9D%9B?/?79548"
\t
"https:?/??/?baike.?/?item?/?%E5%8D%92%E7%AB%A0%E6%98%BE%E5%BF%97?/?_blank?)”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
(?https:?/??/?baike.?/?item?/?%E5%86%99%E4%BD%9C%E6%96%B9%E6%B3%95?/?6666736"
\t
"https:?/??/?baike.?/?item?/?%E5%8D%92%E7%AB%A0%E6%98%BE%E5%BF%97?/?_blank?),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
《岳阳楼记》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
(?https:?/??/?baike.?/?item?/?%E5%B7%B4%E9%99%B5"
\t
"https:?/??/?baike.?/?item?/?%E5%8D%92%E7%AB%A0%E6%98%BE%E5%BF%97?/?_blank?)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https:?/??/?baike.?/?item?/?%E5%85%88%E5%A4%A9%E4%B8%8B%E4%B9%8B%E5%BF%A7%E8%80%8C%E5%BF%A7%EF%BC%8C%E5%90%8E%E5%A4%A9%E4%B8%8B%E4%B9%8B%E4%B9%90%E8%80%8C%E4%B9%90"
\t
"https:?/??/?baike.?/?item?/?%E5%8D%92%E7%AB%A0%E6%98%BE%E5%BF%97?/?_blank?)”的主题。文章题目虽是“岳阳楼记
(?https:?/??/?baike.?/?item?/?%E5%B2%B3%E9%98%B3%E6%A5%BC%E8%AE%B0"
\t
"https:?/??/?baike.?/?item?/?%E5%8D%92%E7%AB%A0%E6%98%BE%E5%BF%97?/?_blank?)”,但不仅是记叙、说明,而又状景、抒情。在抒情的基础上,笔锋一转,写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求索,以“卒章显志”作结,一下子把文章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六、起承转合
举个例子:有个人要写一个美女
文章开头:
人人都说杨霞是个美女,她就在我们学校里读艺术史,我可从没见过她
接着写
他说他为了看看杨霞长得什么样子,一个人偷偷跑去旁听与他毫无关系的艺术史,谁知在教室门外突然有人问他︰“你是来看杨霞的吧?”他连忙否认,没有进门。
是不是可以写完了,拿着文章也比较低等。
作者后来继续写,他说,后来杨霞参加选美,他正部队参军。他在闲暇时候想象,走在伸展台上的杨霞一定美艳无比。谁知选拔的结果传来是,杨霞没有上榜,连最后一名也没得到。
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不讨论为什么没有选上,他退伍归来,终于在一个宴会上见到杨霞了,他说,杨霞果然很美,写杨霞的美,他差不多用了一千字。可是,他说,他总觉得杨霞缺少一点什么,杨霞好像失落了什么。作者说,看来选美给她的打击很大,杨霞失去的,是自信,杨霞缺少的,是由自信产生的活力和光泽。
○啊!
□最后,作者说,他认为未参加选美之前的杨霞才是美的,可是机会是一去不返了。以后,每逢想起杨霞,他总觉得从来没有见过她。
这就是经典的起承转合
起:开端的意思
第一段写的是︰“人人都说杨霞是个美女,她就在我们学校里读艺术史,我可从没见过她。”这就是“起”。
她到底美不美?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要你问这句话。“起”要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想往下看。读者既然想往下看,他就要接着往下写,你看他是怎样写的?
承:沿着的意思
“承”是起了头以后接着往下发展,使“起”的部分更充分。你看,这一起一承,你会这么想︰一定有好多男生为了看杨霞而去旁听艺术史,要不,这位作者的动机怎么一下子就给人看破了呢?
转:改变的意思
如果有个同学对你说,他妈妈怎样怎样喜欢他,他阿姨怎样怎样喜欢他,邻居也喜欢他,由幼儿园大班到初中三年级每一个老师都喜欢他,这样一个连一个往下说,你听了烦不烦?想不想听点别的?
合:结尾的意思,合升华,好文章的合,一定意义深刻,主旨鲜明
文章的记叙顺序
顺序、插叙、补叙、倒叙
1、《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2、《羚羊木雕》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送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
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已经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
芳了。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上星期一次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跳完山羊,我们围着小树逮着玩。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又心疼裤子,又怕回家挨说。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当时,我觉得自己得救了,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后来,我听说为了这件事,她妈妈让她对着墙站了一个钟头。
“为什么你不说裤子是我的?”
她嘿嘿地笑着:“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直到现在,我身上还穿着她的运动裤。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的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这时,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过了一会儿,她拿着那只羚羊出来了。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哪!”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受,看我呆会儿揍她!”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我知道她不会再跟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爸爸的花儿落了》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我告诉爸爸,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我将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我问爸爸,能不能起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六年前他参加我们学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曾经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被选做这件事。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
但是我说:“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台底下,我上台说话就不发慌了。”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
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我知道,爸爸。”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是。”我虽然这么答应了,但是觉得爸爸讲的话使我很不舒服,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有一天,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不得了。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逼着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过一会儿,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妈哀求说:
“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
“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儿。
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
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最怕被同学耻笑。
虽然迟到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因为下雨天可以原谅的缘故。
老师叫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告别了吗?……我听到这儿,鼻子抽搭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大盆的石榴和夹竹桃今年爸爸都没有给上麻渣②,他为了叔叔给日本人害死的事,急得吐血了,到了五月节,石榴花开得没有那么红,那么大。如果秋天来了,爸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摆满在我们的院子里、廊檐下、客厅的花架上吗?
1、顺叙及其作用
顺叙——叙事最基本的方式。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来叙写。分为按时间顺序叙事,按地点转换叙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按故事事情内在逻辑联系叙事三种。
顺叙的作用:
(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及其作用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倒叙的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续性。
注意: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序的方法。
例如:朱自清——《背影》
运用倒叙,开篇点题,用最难忘的是父亲“背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绵绵情思。然后再细致的叙写父亲的背影,抒发了强烈的感情,使文章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3、插叙及作用
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
(1)对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起衬托作用,使内容更丰富结构紧凑跌宕多姿。
交代了。。。。。。内容。
(2)为下文做铺垫,突出中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注意: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
例如:《爸爸的花落了》一文中“有一天下大雨,。。。。。。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运用插叙
作用:
交代六年前“我”迟到的原因,以及父亲对我的严厉。
是故事的情节的补充交代,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3)为下文“我”逐渐成长做铺垫。
(4)突出爸爸严中有爱的性格。
4、补叙及其作用
补叙——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做某些补充叙述。
补叙的作用
(1)对主要人物或事物起补充交代作用,以利于读者更全面的了解人物或事件,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
例如:牛汉《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和二黄毛的命运
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代,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运用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而灵活运用。
句段和层次
分析文章结构要学会分析句段和层次,这里侧重于句段的分析。句段不同句子的作用不同,放在开头、中间、结尾的句段是考试重点。
开篇: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②设置线索,引出下文。③曲笔入题,设置悬念。④埋下伏笔,铺垫照应。⑤设置疑问,引人深思。⑥比喻开头,由虚入实。⑦对比入题,强调主体。⑧类比引入,发人遐思。
中间:①承上启下。②由叙述转向议论。③由写景转向抒情。④由正面转到反面。⑤由……到……。⑥层层深入。⑦总领下文。⑧总结上文。
结尾: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②问句作结,发人深思。③用省略号,余味绵长。④比较作结,突出情感。⑤想象作结,意蕴深远。⑥直抒胸臆,情感强烈。⑦呼应前文,对比照应。⑧以景结情,深化主题。⑨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经常又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一般而言要从结构和内容作用上进行分析
插入段:①与上下文构成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反复出现的句子: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九、小说结构:
情节构思探究3步骤
1.明确探究的情节在文中的地位,是什么情节。这是探究的前提,也是准确回答问题的关键。
2.亮明自己的观点。在观点的选择上,除要依据文本外,还要考虑到自己的认识深度。
3.阐释理由,要注意多个角度:
①思考情节自身的关联性;
②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轨迹;
③思考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④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答题模板:
第一步:亮出明确的观点。
第二步:分点列出事实依据。
第三步: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
分析情节作用5指向
①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②指向人物→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
③指向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④指向主题→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
⑤指向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深思。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①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些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②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③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子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④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⑤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⑥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索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⑦至今还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⑧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⑩常听有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6期,有删改)
13.联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哪些“温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
(2)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15.第5段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16.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5分)
17.文末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13.(4分)雪天里中年女人抱起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雪地里乡亲们帮助我们拖车;雪景中感悟到雪花蕴含着一种力量(答到2点给4分,意合即可)
14.(4分)(1)是指文中给作者带来温暖的人和事(或“感动作者的人和事”)(2分)
(2)指作者被感动的心灵深处(2分)
15.(4分)洁白的雪花和火红的冰糖葫芦形成对比(1分),有力地烘托了(衬托出)(1分)中年女人这一人物形象: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热情似火(2分,意合即可)
16.(5分)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雪花”是明线,因为作者雪天所见到的、雪夜所经历的、雪景所感悟的都与雪花有关;“温暖”是暗线,因为中年女人的善良、乡亲们的热心,雪花积累蕴含着的希望等都让作者感到温暖。(答到一条线索且说理充分给3分,两条都答到给5分)
17.(4分)作者赞美雪花(1分),就是赞美那些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们(3分)。
2、雨夜的灯光
阅读附答案
⑴
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⑵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⑶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
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⑷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⑸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⑹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⑺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⑻“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⑼“我送送你们吧!”
⑽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⑾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⑿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⒀“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
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⒁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
得
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
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⒂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⒃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10.下列表述与《雨夜的灯光》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黄豆还没卖完。
B.“我”与父亲摸黑赶路,走到坟场附近,“我”起先很害怕,但是在父亲的鼓励下,“我”不怕了。
C.“我”和父亲遇雨受阻,后来打马灯男人护送我们走出山林。
D.打马灯男人给“我”留下了印象之深,所以“我”感念打马灯男人的帮助。
11.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效果。
(6分)
⑴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⒁段中写打马灯男人儿子的故事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灯”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
(3分)B
11.
(6分)
⑴运用叠词(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黑夜里,在我走到三岔路口胆战心惊的时候,那盏马灯的明亮(1分),突出灯光带给“我”的温暖与安慰(1分)。
⑵含义丰富,两处“寂静”
不仅写出夜晚山林的宁静;(1分)第二处“寂静”还表达出“我”内心的平静。(2分)
12.
(3分)交待打马灯男人雨夜的不幸遭遇,揭示打马灯男人雨夜护送路人的原因(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3分)。
13.(3分)马灯的光亮在全文中多次出现,是本文的线索(1分)。同时象征了男人美好的心灵(1分),突出灯光带给“我”的温暖与安慰(1分)。专题三: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之结构
结构手法又称结构技巧,结构方法,具体包括:铺垫、伏笔、悬念、照应、线索、详略、卒章显志等。文章结构还可以从文章开头、结尾、文章层次和段落关系、重点句段的过渡和照应、文章的线索和顺序去分析
一、铺垫:为了让后文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烘托手法,也可是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但是并不完全等同于伏笔
(?https:?/??/?baike.?/?item?/?%E4%BC%8F%E7%AC%94?/?8289355"
\t
"https:?/??/?baike.?/?item?/?%E9%93%BA%E5%9E%AB?/?_blank?)。
作用:通过铺垫,①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②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③突出形象④推动情节发展等。
例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出场就布置了铺垫过程。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感叹刘备手下空有关、张、赵云等"百人敌"的勇将,而独少运筹帷幄之谋臣、统帅。一句话击中了刘备的心病。接着他向刘备介绍了"卧龙"先生,为诸葛亮的出场铺下第一块基石。接下去是徐庶出辅刘备,旗开得胜,击败了曹军,印证了水镜先生判断的正确。只可惜一仗之后徐庶就被曹操骗走,这才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情节。刘备这时才知道"卧龙"先生原来就是诸葛亮。刘备以前到处碰壁,现在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更体会到"左右不得其人"的致命弱点
(?http:?/??/?baike.?/?doc?/?6412033-6625701.html"
\t
"_blank?),于是接下去便是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地请诸葛亮出山,等气氛酝酿足了,诸葛亮才登场亮相。这种铺垫不仅刻画了人物的隐士风度,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例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朗什在进入学校的时候,用了大段的环境描写,写学校的气氛与往日的不同,包括他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包括老师的衣着,还有在教室里看到了小镇上的人等等。这些大篇幅的描写,都是为了后文引出“最后一课”做铺垫。
解答注意:
①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②铺垫的作用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铺垫着笔于次要人物、次要事件或者次要事物进行描写、记叙,引出后面要出现的主要人物、事件等,突出后者。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二、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是前面对后面要出现的内容进行的提示和按时,或者前文给后文情节买下的伏笔。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
作用: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在戏剧创作中有称伏线。①文章结构更严谨②设置悬念③前后照应
特点:
①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②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例如:文章设置伏笔,往往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前有伏笔,后文必须有照应,照应的作用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在007大片中,很多时候也会用到伏笔,比如:美女杀手将一支口红装进包里,这个简单的小动作会给一个近距离的特写镜头,后面当故事情节发展到一定时候,美女杀手会从包里拿出这个口红,引爆。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噢,原来这个不是简单的口红,而是一个炸弹。那么前面“放口红”的情节,就是伏笔,而后面口红引爆的情节,就是照应。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前有伏笔,后必有照应。”
伏笔,就是给大家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如果说前面没有这样一个特写做伏笔,那后面的内容看起来就很荒诞了。
我曾经设计这样一个故事情节,两人冒险记,经过一个巨大的山洞,山洞内壁光滑如镜,但是有一处巨大的凹进去的口子,旁边有一大块丢弃的木牌,我和朋友走进洞内,游历一番,后来却遇到了铺天盖地地蝙蝠,你猜我写前面那个凹进去的洞口有没有用?
解答注意:
①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
(?http:?/??/?baike.?/?doc?/?5406020-5643818.html"
\t
"_blank?)。
②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
③伏笔往往一笔代过,貌似闲笔。
三、悬念,是记叙文尤其是小说中常见的表现技法,
“设置悬念”,这个词我们经常用到,在“辨析文章题目的含义和作用”这一讲种,我们还重点说了题目的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是“设悬吸读”。
这个大家很容易理解,设置悬念,就是利用读者的好奇心,在文中的题目、文中开头或者前面部分,利用一些悬而未决的安排,勾起读者的兴趣,吸引着我们一直阅读下去,直到解开谜团。
像我们熟悉的文章《背影》就是利用开头设置悬念;《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就是问句,文章题目就设悬;《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环境描写,天那么冷小女孩光着脚,也是设置悬念。
注意: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也就是后面照应了前文。
伏笔与悬念大体上说没什么的区别,而伏笔、悬念与铺垫的区别则是很明显的。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
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3.从笔墨上看: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四、照应,这个概念我们经常听到,像首尾照应、前后照应等等。其实照应,可以简单理解为呼应,是指前文写了一个内容,后面要再提到,前后文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这样前后就形成了照应,这种写作手法能够让我们的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我们常用到的照应,分为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1、首尾照应——开头和结尾,我们也称为首尾呼应,是开头和结尾的内容形成联系,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开篇第一句提到“忘不了父亲的背影”,结尾时候又提到“看到那青布棉袍、黑色马褂的背影”,这样开头和结尾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密,又强调了主题。
作用/好处:文章首尾形成照应,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紧凑,同时能够起到再次点题、深化中心(主题)的作用。
2、前后照应——位于文章中间,前后不同段落间
首位照应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那如果文中中间部分前后也有联系怎么办?这种写法,我们就可以叫做前后照应。也就是在文章中间部分,前面和后面的部分有联系,但又不在开头和结尾,我们叫做前后照应。前后照应,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中比较常遇到的,我们经常说“与前文……相照应”,其实就是前后照应。
作用/好处:是让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使文章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注意:这里,给大家补充一点,在前后照应中,还可以有一个特殊的叫做“反复照应”,顾名思义,就是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上述内容,举一个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在《背影》中,文中四次出现“背影”,其实就属于反复照应。
3、文题照应——文章中内容与标题相照应
文题照应,其实就是文章时时刻刻围绕题目来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处处点题”,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文中一定要点题,因为点题才能不跑题。
文题照应的作用和好处:对文章主题起到强调、渲染、升华等作用。
比如:《荷花》
开头: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我干净往荷花池边跑去
结尾:过了一会,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实在看荷花呢
作用:结尾不仅首位照应,更升华了主题,赞美了荷花的美丽,表达了对荷花和自然的热爱。
五、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
(?https:?/??/?baike.?/?item?/?%E7%94%BB%E9%BE%99%E7%82%B9%E7%9D%9B?/?79548"
\t
"https:?/??/?baike.?/?item?/?%E5%8D%92%E7%AB%A0%E6%98%BE%E5%BF%97?/?_blank?)”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
(?https:?/??/?baike.?/?item?/?%E5%86%99%E4%BD%9C%E6%96%B9%E6%B3%95?/?6666736"
\t
"https:?/??/?baike.?/?item?/?%E5%8D%92%E7%AB%A0%E6%98%BE%E5%BF%97?/?_blank?),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
《岳阳楼记》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
(?https:?/??/?baike.?/?item?/?%E5%B7%B4%E9%99%B5"
\t
"https:?/??/?baike.?/?item?/?%E5%8D%92%E7%AB%A0%E6%98%BE%E5%BF%97?/?_blank?)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https:?/??/?baike.?/?item?/?%E5%85%88%E5%A4%A9%E4%B8%8B%E4%B9%8B%E5%BF%A7%E8%80%8C%E5%BF%A7%EF%BC%8C%E5%90%8E%E5%A4%A9%E4%B8%8B%E4%B9%8B%E4%B9%90%E8%80%8C%E4%B9%90"
\t
"https:?/??/?baike.?/?item?/?%E5%8D%92%E7%AB%A0%E6%98%BE%E5%BF%97?/?_blank?)”的主题。文章题目虽是“岳阳楼记
(?https:?/??/?baike.?/?item?/?%E5%B2%B3%E9%98%B3%E6%A5%BC%E8%AE%B0"
\t
"https:?/??/?baike.?/?item?/?%E5%8D%92%E7%AB%A0%E6%98%BE%E5%BF%97?/?_blank?)”,但不仅是记叙、说明,而又状景、抒情。在抒情的基础上,笔锋一转,写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求索,以“卒章显志”作结,一下子把文章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六、起承转合
举个例子:有个人要写一个美女
文章开头:
人人都说杨霞是个美女,她就在我们学校里读艺术史,我可从没见过她
接着写
他说他为了看看杨霞长得什么样子,一个人偷偷跑去旁听与他毫无关系的艺术史,谁知在教室门外突然有人问他︰“你是来看杨霞的吧?”他连忙否认,没有进门。
是不是可以写完了,拿着文章也比较低等。
作者后来继续写,他说,后来杨霞参加选美,他正部队参军。他在闲暇时候想象,走在伸展台上的杨霞一定美艳无比。谁知选拔的结果传来是,杨霞没有上榜,连最后一名也没得到。
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不讨论为什么没有选上,他退伍归来,终于在一个宴会上见到杨霞了,他说,杨霞果然很美,写杨霞的美,他差不多用了一千字。可是,他说,他总觉得杨霞缺少一点什么,杨霞好像失落了什么。作者说,看来选美给她的打击很大,杨霞失去的,是自信,杨霞缺少的,是由自信产生的活力和光泽。
○啊!
□最后,作者说,他认为未参加选美之前的杨霞才是美的,可是机会是一去不返了。以后,每逢想起杨霞,他总觉得从来没有见过她。
这就是经典的起承转合
起:开端的意思
第一段写的是︰“人人都说杨霞是个美女,她就在我们学校里读艺术史,我可从没见过她。”这就是“起”。
她到底美不美?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要你问这句话。“起”要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想往下看。读者既然想往下看,他就要接着往下写,你看他是怎样写的?
承:沿着的意思
“承”是起了头以后接着往下发展,使“起”的部分更充分。你看,这一起一承,你会这么想︰一定有好多男生为了看杨霞而去旁听艺术史,要不,这位作者的动机怎么一下子就给人看破了呢?
转:改变的意思
如果有个同学对你说,他妈妈怎样怎样喜欢他,他阿姨怎样怎样喜欢他,邻居也喜欢他,由幼儿园大班到初中三年级每一个老师都喜欢他,这样一个连一个往下说,你听了烦不烦?想不想听点别的?
合:结尾的意思,合升华,好文章的合,一定意义深刻,主旨鲜明
文章的记叙顺序
顺序、插叙、补叙、倒叙
1、《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2、《羚羊木雕》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送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
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已经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
芳了。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上星期一次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跳完山羊,我们围着小树逮着玩。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又心疼裤子,又怕回家挨说。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当时,我觉得自己得救了,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后来,我听说为了这件事,她妈妈让她对着墙站了一个钟头。
“为什么你不说裤子是我的?”
她嘿嘿地笑着:“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直到现在,我身上还穿着她的运动裤。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的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这时,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过了一会儿,她拿着那只羚羊出来了。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哪!”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受,看我呆会儿揍她!”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我知道她不会再跟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爸爸的花儿落了》
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
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我告诉爸爸,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我将代表全体同学领毕业证书,并且致谢词。我问爸爸,能不能起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六年前他参加我们学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曾经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被选做这件事。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
但是我说:“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台底下,我上台说话就不发慌了。”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
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我知道,爸爸。”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是。”我虽然这么答应了,但是觉得爸爸讲的话使我很不舒服,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有一天,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不得了。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逼着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过一会儿,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妈哀求说:
“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
“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儿。
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
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最怕被同学耻笑。
虽然迟到了,但是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因为下雨天可以原谅的缘故。
老师叫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告别了吗?……我听到这儿,鼻子抽搭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静默之中,我的肩头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站在我的位子边。他用眼神告诉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啊!这样的早晨,一年年都过去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大盆的石榴和夹竹桃今年爸爸都没有给上麻渣②,他为了叔叔给日本人害死的事,急得吐血了,到了五月节,石榴花开得没有那么红,那么大。如果秋天来了,爸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摆满在我们的院子里、廊檐下、客厅的花架上吗?
1、顺叙及其作用
顺叙——叙事最基本的方式。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来叙写。分为按时间顺序叙事,按地点转换叙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按故事事情内在逻辑联系叙事三种。
顺叙的作用:
(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及其作用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倒叙的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续性。
注意: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序的方法。
例如:朱自清——《背影》
运用倒叙,开篇点题,用最难忘的是父亲“背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绵绵情思。然后再细致的叙写父亲的背影,抒发了强烈的感情,使文章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3、插叙及作用
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
(1)对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起衬托作用,使内容更丰富结构紧凑跌宕多姿。
交代了。。。。。。内容。
(2)为下文做铺垫,突出中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注意: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
例如:《爸爸的花落了》一文中“有一天下大雨,。。。。。。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运用插叙
作用:
交代六年前“我”迟到的原因,以及父亲对我的严厉。
是故事的情节的补充交代,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3)为下文“我”逐渐成长做铺垫。
(4)突出爸爸严中有爱的性格。
4、补叙及其作用
补叙——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做某些补充叙述。
补叙的作用
(1)对主要人物或事物起补充交代作用,以利于读者更全面的了解人物或事件,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
例如:牛汉《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和二黄毛的命运
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代,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运用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而灵活运用。
句段和层次
分析文章结构要学会分析句段和层次,这里侧重于句段的分析。句段不同句子的作用不同,放在开头、中间、结尾的句段是考试重点。
开篇: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②设置线索,引出下文。③曲笔入题,设置悬念。④埋下伏笔,铺垫照应。⑤设置疑问,引人深思。⑥比喻开头,由虚入实。⑦对比入题,强调主体。⑧类比引入,发人遐思。
中间:①承上启下。②由叙述转向议论。③由写景转向抒情。④由正面转到反面。⑤由……到……。⑥层层深入。⑦总领下文。⑧总结上文。
结尾: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②问句作结,发人深思。③用省略号,余味绵长。④比较作结,突出情感。⑤想象作结,意蕴深远。⑥直抒胸臆,情感强烈。⑦呼应前文,对比照应。⑧以景结情,深化主题。⑨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经常又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一般而言要从结构和内容作用上进行分析
插入段:①与上下文构成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反复出现的句子: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九、小说结构:
情节构思探究3步骤
1.明确探究的情节在文中的地位,是什么情节。这是探究的前提,也是准确回答问题的关键。
2.亮明自己的观点。在观点的选择上,除要依据文本外,还要考虑到自己的认识深度。
3.阐释理由,要注意多个角度:
①思考情节自身的关联性;
②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的轨迹;
③思考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④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答题模板:
第一步:亮出明确的观点。
第二步:分点列出事实依据。
第三步: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
分析情节作用5指向
①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②指向人物→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
③指向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④指向主题→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
⑤指向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深思。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①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些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②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③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子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④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⑤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⑥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索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⑦至今还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⑧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⑩常听有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6期,有删改)
13.联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哪些“温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5段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末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夜的灯光
阅读附答案
⑴
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⑵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⑶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
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⑷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⑸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⑹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⑺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⑻“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⑼“我送送你们吧!”
⑽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⑾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⑿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⒀“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
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⒁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
得
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
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⒂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⒃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10.下列表述与《雨夜的灯光》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黄豆还没卖完。
B.“我”与父亲摸黑赶路,走到坟场附近,“我”起先很害怕,但是在父亲的鼓励下,“我”不怕了。
C.“我”和父亲遇雨受阻,后来打马灯男人护送我们走出山林。
D.打马灯男人给“我”留下了印象之深,所以“我”感念打马灯男人的帮助。
11.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效果。
(6分)
⑴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⒁段中写打马灯男人儿子的故事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灯”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