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证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证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2 11:3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分析论证
知识清单
一、论 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一篇论述类文本的灵魂、统帅。论点应该正确、鲜明,在形式上往往是一个完整的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规范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但为了使论述更为深刻,更有条理,更加全面,还要恰当地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两至三个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论点在文中出现的位置较为灵活。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还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大多数情况下,中心论点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分论点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当开头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二、论 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可靠的数据、确切的史实等。理论论据,可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警句、谚语、原理、定律,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
三、论 证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严密地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论证角度
最近两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和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高考卷作文要求中,大都有“自选角度”或“选好角度”“选取角度”一条。“角度”的问题,与“读”“写”同等关联。此处侧重于“读”。
关于“角度”,就论述文而言,一般认为有三个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很多时,话语权持有者并不选这一说;而是认为,不分文体,任意一个话题,都可“多角度”论述;任意一个文本,也可“不同角度”“多角度”解读。这里的“多角度”不如前一说那么清晰,似乎是“针对性”“层面”“切入点”等的集合。
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看,论述文可分为“立”与“破”两大类。“立”就是立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破”就是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证明对方的论点荒谬(或反动),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正确。也有人认为这是论述文的“角度”。
(二)论证结构
论证结构是指论述文的行文思路和语言材料的组织形式,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遵循“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论”模式。一般来说,引论就是开头,必须明确论题或提出论点;本论就是主体,应选用论证材料并分层次论证观点;结论就是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其中本论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模式主要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
类 别
阐 释
总分式
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分式结构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横向分解论点,论证中心。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分说的各项一般会是并列的。
并列式
在论述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
递进式
文本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并不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后文的论证是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递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
对照式
在论证过程中,将一正一反的两种看法或论据加以对照比较,或明辨是非,或突出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对照式,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论据材料的对比。论述类文本全文采用正反对照式论证结构的不多见,一般是相邻两段之间或主体段落内部的正反对照。
(三)论证方法
论述类文本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类 别
阐 释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文本中的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趣味性。
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度。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可以辨明是非利弊,达到否定错误论点、阐明正确论点的目的,让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往往能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论证文本的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类比论证
通过将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与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假设论证
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假设论证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
典题导学
[2020·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原  文】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第二段)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第三段)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第四段)
【比  对】文章在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段首分述《古文观止》备受读者喜欢的原因时,用了“一般说来”的说法,在第四段陈述古文和骈文的关系时,用了“严格讲起来”的说法,均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也体现了作者的理性表达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些词语的使用便因此“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结论:正确。
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原  文】《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第三段)
【比  对】文章第三段中列举的《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治安策》《出师表》《捕蛇者说》《岳阳楼记》等文章体现出选本的丰富多彩,这些文章也各具内涵,“都是古今传诵”,因而深刻体现出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结论:正确。
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原  文】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第二段)《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第三段)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第五段)不过此书也有缺点,……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第六段)
【比  对】结合原文第二、三、五段,可知作者在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点时与其他选本进行了比较,而在第六段讨论其缺点时,则是举《古文观止》中的例子,并未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只是列举了书中的篇目,而选项的表述“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明显有误。  结论:错误。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原  文】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第一段)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第二段)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第三段)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第五段)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第六段)
【比  对】文章在论述观点时,从“第一”“第二”“第三”三个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古文观止》备受喜欢和广泛流布的原因,各角度间体现出并列关系。  结论:正确。
解题指津
对原文分析论证的考查,会直接涉及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生对文本三要素和论证过程的把握能力。答题过程是标选关键字眼,明确命题角度,定位对应区间,梳理比对定答。
标选关键字眼,明确命题角度
定位对应区间
梳理比对定答
显示论证特点和方式的字眼,如“前提”“举例”“围绕”“通过”“接着”“论证”等。显示选项内容特点的中心词,如“过程”“方面”“角度”等。显示选项内容特点的某些修饰限制性词语。简言之,着重标选项中重要的动词和名词。
根据选项中的关键字眼确定对应的区间。一般说来,涉及论证方法、论点与论据的选项可以通过文本的核心词句定位相应区间;涉及文章论证前提、角度或思路的题目,则可通过文本的针对性去定位相应的阅读区间。
定位全篇要着重梳理出文本的主要观点和结构层次;定位局部区间要着重梳理出句间关系、论证的具体方法。在梳理过程中要将文本的要素与选项的要素相比。涉及全篇或多个阅读区间的比对的重点是文章结构特点、思维流程的分析;涉及局部区间的比对的重点是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和论证方法的运用情况。
即学即练
一、[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需要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
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答  案】 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分析有误。文章第四段说“当考察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第五段说“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由此可见,即使是对单篇文本,也可以选择远读的方法,“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关键要看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是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
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答  案】 A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分析有误。从文章第二段“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来看,“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说明计算机不能理解文本内容,数字阅读仍然离不开人的阅读,由此“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D.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答  案】 D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说法有误。根据文章第三段“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可知,“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并没有实现“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B.“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说法有误,与文不符。文章第三段是说“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C.“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说法有误。文章第一段是说“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针对的是“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处理,而非“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
二、[2019·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答  案】 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应当避免西式改编”错误。原文第三段否定的是机械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的做法,并不是否定“西式改编”。)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答  案】 C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错误,二者应是并列关系;“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错误,文章提及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意在论述传统表演艺术保护的正确做法。)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答  案】 D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很难获得成功”错误,原文第二段只是说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这并不意味着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后就难以取得成功。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错误,扩大了“传统表演艺术”的范围。C.“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错误,原文第四段明确指出“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