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服饰: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服饰: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西合璧
政治色彩
1945年8月,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蒋介石不约而同地穿上了中山装,留下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合影。
开国大典上,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集体穿中山装亮相,引起世界瞩目。
服饰: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宋嘉树全家福(1917年)
传统服装与西式服装并行于世
服饰: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带有浓厚政治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服装
20世纪50年代,女孩子喜欢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吉”,“布拉吉”是俄语音译,即连衣裙。
“文革
”,年轻人都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
50-80年代初
中国人的着装被外国人讥为“蓝蚂蚁”“灰蚂蚁”
服饰: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五彩缤纷的现代服饰
1979年3月19日,由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的法国时装表演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演。台上衣着的多姿多彩与台下的一片“灰、黑、蓝”形成了鲜明对比。
让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中国人大开眼界。
80年代服装特色-缤纷色彩已经开始扮靓街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街上流行红裙子》让红裙子在80年代初受到年轻女性的青睐。
“蓝蚂蚁”、“灰蚂蚁”是老外对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老百姓的穿着印象。可谁曾想,同样是3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使中国百姓“摇身‘衣’变”,成了“花蝴蝶”。颜色、布料、款式……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没有裁不出”,直教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现代服装
一、近现代中国人服饰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
“洋布”“洋装”传入,中西结合的中山装诞生,中外多种样式服装并存。
新中国成立初期
衣着朴素,政治色彩强烈。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饮食: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然后,桌子的各个角都放着一盘盘烧得半生不熟的肉;这些肉都泡在浓汁里,要用剑一样形状的用具把肉一片片切下来,放在客人面前。我目睹了这一情景,才证实以前常听人说的是对的:这些番鬼的脾气凶残是因为他们吃这种粗鄙原始的食物。
民国时期中国人西餐就餐场景
粥厂救济贫民
胡同里吃凉粉的小孩
九江农村的农民“他们几乎没有见过银圆。有点节余时,就购买一点很可怜的奢侈品——一点猪肉、一点海带或咸鱼作为下饭的珍品,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奢望了”。
——19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民生活
60-70年代商品短缺,年货需凭证配给
70年代中秋节,人们凭票买月饼
60年代,大白菜也要凭票定量供应
展品二
饮食:改革开放后——丰富的餐桌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物资紧张,居民仍要凭票购买东西,以至于猪肉摊前也经常发生口角
现在买肉很方便,肉的种类丰富,消费者在商场内你挑我拣成常事
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
鸦片战争后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新中国初期
计划经济,凭票供应,物质贫乏,生活艰苦。
改革开放后
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二、近现代中国饮食的变化
居住: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
北京四合院内景
四合院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居住: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天津中心市区的五大道小洋楼建筑群被誉为难得的建筑艺术宝库。在总建筑面积近130万平方米的地段上,建有欧洲别墅式近代住宅近300处,近代历史名人旧居百余所。海河两岸保存了大量明清风格的建筑,原英、法、意、德、奥、俄等国租界留下了上千座大小洋楼。
位于天津市的溥仪故居“张园”,也是孙中山北上在津期间居住地
哈尔滨中央大街俄式建筑群
居住厅: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
改革开放前的住房
今天的小区住房
60、70年代简洁的家居
现代家居
三、近现代中国人居住变化
鸦片战争后
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引人注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
城市住房拥挤,陈设简单
改革开放后,安居工程,百姓受惠
1995年国家实施“安居工程”,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风俗厅:移风易俗——社会风尚的大变革
近代中国的传统风俗
我国古代汉族,男子束发于顶,身着宽袖袍服。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统一着长袍、马褂,特别是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1898年
……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令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
女子缠脚,是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长达千年之久的陋习。长长的裹脚布就像锁链把中国妇女锁定在封建礼教中。20世纪初,废止缠足使女性身心得到解放,并且推动婚姻观念变革。
民国时期的放足布告。为了解放妇女的小脚,专门成立了领导班子。县长亲自领导本县的放足运动
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在家乡成立“不缠足会”,身体力行,首先给自己女儿放足。天足会还规定,入会者若有女儿放足嫁不出去,可在会内联姻。在上海发布公开信,呼吁有识之士动员妻女放足。蔡元培公开征婚,以放足作为第一条件,在这些先进分子的带动下,短短几年,不缠足的社团组织遍布上海、湖南、广东、福建、湖北等各大城市。
贵贱尊卑
跪
拜
作
揖
握
手
文明平等
社交礼仪的革新
风俗厅:移风易俗——社会风尚的大变革
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结婚照
蔡元培:三次婚姻印证中国近代婚俗变迁
●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
婚姻:旧式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病逝)
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
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中西合璧)
●第三次婚姻:1923,迎娶周峻
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完全新式)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和婚姻习俗的变化最为明显。
四、近现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男子留辫
断发易服
女子缠足
迫令放足
包办婚姻
婚姻自由
国际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国内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政治变革:
经济发展: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
清朝满族贵妇着装
传统的中国家庭
福州的妇女
晚清时期,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清朝嘉庆以后,女子服装了无生气,变化甚少,袄裙似乎成了唯一的女装,与男子长袍相仿。对于这种波澜不兴的惨状,才女张爱玲曾发过如下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在鸦片战争后,上海等通商口岸的租界中出现华洋杂居现象。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富商、洋行职员等,因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常仿效洋人,开始穿起了西服、西裤。
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虽说西装是男人时髦的服装,但是中山装很快就和西装平分天下。
中山装造型的含义: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为以文治国;依据国民党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将前襟设计成五粒扣子;袖口的三粒扣子代表国民党立国的三民主义;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耻
廉
义
礼
三省吾身
严谨治国
五权分立
三民主义
以文治国
20世纪20年代,旗袍开始普及。起初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20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30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50年代
流行“列宁装”和“布拉吉”
50-80年代初
中国人的着装被外国人讥为“蓝蚂蚁”“灰蚂蚁”
80年代服装特色-缤纷色彩已经开始扮靓街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街上流行红裙子》让红裙子在80年代初受到年轻女性的青睐。
70年代后期服装特色—喇叭裤
90年代极为流行的健美裤
80年代流行的阔腿裤
1980年,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上海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的成立,宣告了“时装模特”这一行业的新生。
1983年5月4日《人民日报》
1983年北京第一支时装表演队
然后,桌子的各个角都放着一盘盘烧得半生不熟的肉;这些肉都泡在浓汁里,要用剑一样形状的用具把肉一片片切下来,放在客人面前。我目睹了这一情景,才证实以前常听人说的是对的:这些番鬼的脾气凶残是因为他们吃这种粗鄙原始的食物。……然后是一种绿白色的物质,有一股浓烈的气味。他们告诉我,这是一种酸水牛奶的混合物,放在阳光下曝晒,直到长满了虫子;颜色越绿则滋味越浓,吃起来也更滋补。这东西叫乳酪,用来就着一种浑浑的红色液体吃,这种液体会冒出泡漫出杯子来,弄脏人的衣服,其名叫做啤酒……
民国时期中国人西餐就餐场景
与西方的其他物质文明相比,最早接触西餐的中国人对它的评价并不高。国人对西餐的印象有三:一是腥膻和生冷;二是使用刀叉给人以一种“野蛮杀伐”的印象;三是西方人对于吃过于随便,不够“文化”。
三、居住建筑: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中国传统民居之旁,相继涌现出一些供外国商人和外国侨民居住的西式住宅,后来一些买办、资本家也纷纷仿造。民国时期,一些高官显贵,也竞相建造。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有三平米,有的棚户区还是简易木板房;农村也不过人均6平方米,有的还是茅草房。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住宅小区成片开发,兴建了大批住宅,使许多居民从大杂院、排子楼和筒子楼,搬进单元楼住房。
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使得许多中低收入的城镇居民能以成本价购买合适的住房,大大改善了居住条件。农民纷纷兴建新的砖瓦房,在东南沿海和一些大城市的郊区,更盖起成片的小洋楼,生活条件与城区相差无几。到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达10平方米,农村更达到24平方米。
目前,人们已不仅满足住房的宽敞,更追求环境的优美。
1895年秋,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反清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和陈少白等人走避日本,在横滨侨商冯镜如家中,孙中山和陈少白剪掉了辫子,改穿西服。
在清廷不得不宣布退位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前夕,袁世凯剪掉了辫子。他显然认为这是剪辫子的最好时机,既可以表示革故鼎新的决心,又可以表现弃旧图新的分寸
因为被英文老师庄士墩讥笑中国人的辫子是猪尾巴,17岁的溥仪痛下决心剪掉了辫子。几天后,紫禁城里的千把条辫子全不见了,只有周围几位彻底顽固的老先生还一如既往。
中国古代的礼和法,都把包办子女、卑幼的婚事作为父母、尊长的特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成立的要件。
1935年上海集体婚礼
清末民初,西式文明婚礼已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大都会成为时尚,自由恋爱、文明结婚成为时髦青年的理想追求。文明结婚的出现,是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巨大冲击,此后变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1927年,46岁的鲁迅与28岁的许广平在上海结婚
1915年10月,
49岁的孙中山与22岁的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
1927年,中共地下党员周文雍、陈铁军以假夫妻名义掩护广州起义指挥工作而被捕。就义前,二人在敌人刑场上举行婚礼
毛泽东与杨开慧1920年
结婚(杨开慧1930牺牲)
周恩来与邓颖超1925年
结婚
1939年,邓小平与小他12岁的卓琳结婚
1931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淑妃文绣投诉天津地方法院,宣布与溥仪离婚,时称“妃子革命”。
文绣
九年以来不以同居,平素不准见面,私禁一室,不准外出,有时派差役横加辱骂。
……申请人倍受虐待,痛不欲生。
——文绣诉状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四、社会习俗: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和婚姻习俗的变化最为明显。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时报·新陈代谢》(1912年3月)
男子留辫
断发易服
女子缠足
迫令放足
包办婚姻
婚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