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一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一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2 17:1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以及官员考核、监察的方法
学习难点:认识官员选拔方式演进的内在规律以及不同时期选官制的利弊。
【时空定位】
【名词解释】
孝廉: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也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成为汉代选拔官吏和任用升迁的清流正途。东汉中期之后,察举不实。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等。东汉的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魏晋时期有特殊地位的地主阶层是门阀的前身。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权,西晋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经济特权,遂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典型门阀制度。这种制度在东晋达到鼎盛。
铨选:铨选是指是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唐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官员除员外郎、御史及供奉官外,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称为铨选。后各代除高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外,凡经科举考试、捐纳或原官起复等,均须赴吏部听候铨选。唐以后,铨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试量人授官之义。清中叶后,铨选又分为外补与部选两途,而选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签而已。
【课前预习】
时期
选官制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西周
秦国
上计制度
御史大夫
秦统一后
汉朝
刺史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元明清
中国古代官员的拔选——明者因时而变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归纳分析先秦以来主要的选官制度演变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③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⑤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⑥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
2、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相对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来说,科举制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员选拔的人为性和主观性,更具平等竞争性,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和社会的凝聚与整合,扩大了统治基础;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王朝统治的巩固与稳定。
【合作探究1】
材料
下表钱穆先生归纳秦以后两千年来士人地位之变动
——摘编自《钱穆科举观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编写一幕发生在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科举考场外的人物对语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当时政治、经济或文化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变化,说明科举制的历史是一部“政治史”。
(1)示例一
主题:北宋中期的科举与社会
对话:考生甲:年兄,这次春闱天公作美,策论题目务实明确,累并快乐吧?
考生乙:是啊,某下场时发现了三两个和我们一样赞成新法的江南士子呢。
考生甲:做题时觉得畅快淋漓,现在想来我的字可没有兄台你写的好呢。
考生乙:现在都尚意不尚法了,兄台才思卓越,诗画才情在下都很佩服。
考生甲:哪里哪里,年兄谦虚了,幸亏现在实行糊名法,还有专人誊录。我们书院的老师可都说过年兄的字有字风骨呢。
考生乙:惭愧啊。一会儿,兄台有什么安排?不如一起去街角的状元楼听曲儿。
考生甲:好啊,听说今天有《胡笳十八拍》呢,正好散散心,再准备下一场考试。
考生乙:走吧,一起去聆听临川先生的大作。
(2)说明:隋朝统一全国后,为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扩大统治阶级参政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把选官权收归中央,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发展,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科举由礼部主持,受到社会的重视,进一步打击了贵族势力;宋代改革科举程序,扩大录取和做官的范围;元代蒙古人统治中原,一度停止科举考试,后来创下四书科举的先例;明王朝高度重视科举制,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八股取士使科举制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清代贯彻民族歧视政策,满汉分榜取士,科场舞弊严重,科举制成为愚民政策的工具,加之近代社会变化,科举制终于走向灭亡;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对中国、东亚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科举制的历史也是一部“政治史”
(二)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知者随事而治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阶段特征?
(1)秦汉时期:体制紊乱、组织尚未完全独立、监察和行政不分;西汉刺史开始依“六条”问事。
(2)魏晋时期:御史台逐步从行政机关脱离,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形成了中央监察机构的初步统一;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形成,谏官制度开始系统、规范。
(3)隋唐时期:御史台权力扩大,并享有部分司法权;形成台谏并立的局面。
(4)宋元时期:首开“台谏合一”先河;闻风弹人,定期奏事;开御史滥用职权之例;元朝形成全国范围的垂直监察网络。
(5)明清时期:改变了唐以来监察机构的“台谏”并列、明代“科道”分立的体制,实现了我国古代监察组织的空前完整和统一
【合作探究2】
史料1 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后,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副贰,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同时监督各级官吏。御史大夫之下设有皇帝直接任命的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由他们共同组成御史府。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同时向上级推荐人才。御史府的建立和地方监察官员的设置,标志着监察制度的建立。
史料2 唐代的监察机构分为谏官组织和御史台两部分。谏官负责规劝皇帝,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台实行分署办公,成立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在御史大夫(御史台长官)率领之下各司其职,构成一个严密的中央监察系统。宋代实行台谏合一制度,除了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外,还有皇帝派遣的通判负责对各州官吏的监察。元代比较重视监察制度的规范化,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其中《设立宪台格例》是中国监察制度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中央监察法规。
——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材料3
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1)根据史料1,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监察制度的目的。
特点: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监察官员由皇帝任命;监察机构及其职能尚未专门化。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君主专制;分割或制衡相权;维持官僚系统的清正廉洁。
(2)根据史料2,指出唐、宋、元三代监察制度发展完善的表现。
监察系统趋于严密;监察机构权力扩大;监察法规逐渐完善。
根据材料3.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变化趋势: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监察权独立行使。
本质问题:皇权不断强化
[易错辨析]
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的区别
(1)从对象上看:前者是君对臣、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后者是臣对君的监督。
(2)从所处的地位上看:前者的机构、制度越来越完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被取消。
(3)出现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其他机构和制度都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
2、 阅读教材31-32页,归纳秦汉至明清时期官员考核制度的演变?
【合作探究3】
材料一:西汉建立后,设置了专司课绩的计吏,东汉时,中央负责考课的是三公曹尚书,郡国由上计掾主持上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负责考课官吏的职能部门尚书省吏曹,其下属的考功郎和考课尚书郎主管考课事宜。唐代在魏晋南北朝考课机构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扩展,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正式设置考功司,专门负责对全国官吏的考课。
材料二:宋朝的考课仍由吏部领导,但吏部不再亲自组织实施,而由审官院和考课院具体负责,审官院负责京官和地方高级官员的考课,考课院负责幕僚官和县令的考课。明朝考课机构的设置仿唐制而不用宋制,考课重归吏部,吏部设考功清吏司负责京内外官员的考课。清朝沿用明制,但扩充了考功清吏司,内部分工更加细密和明确。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材料三: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朝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时代官员考课(核)制度的主要特点。
设有专门的考课(官员和)机构;考核对象逐渐扩展到对全国官吏;分类考核;考核机构权力扩展;考核机构有明确分工。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考核问题的看法。
既要看到考核制度在封建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又要认识到在专制社会,考核逐渐流于形式,作用有限,制度本身也并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