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②“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行
③“银河—I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④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
2.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①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B.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秦山核电站建成
C.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⑤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高性能巨型计算机诞生
3.改革开放初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包括
A.参加万隆会议
B.中美正式建交
C.加入世贸组织
D.发起上海合作组织
4.“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标语流行于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5.1952—1965年轻重工业产值结构变动情况(单位:%),如图的数据反映了
A.工业建设方针和政策始终保持理性
B.“大跃进”运动推动了工业高速发展
C.国民经济调整关注人民生活的改善
D.“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6.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成功试射导弹核武器
C.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7.流行词汇可以反映时代的主题。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在大跃进时期高频率出现的是
A.土地改革、农民翻身
B.农业合作社、公私合营
C.人民公社好、大炼钢铁
D.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8.下图是1964年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宣传第一个五年计划
B.倡导积极发展中国石油工业
C.展现工业化建设成就
D.激励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9.如表是1957-1960年我国城市化率统计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年份
1957
1958
1959
1960
城市化率
15.4%
16.25%
18.4%
19.7%
A.“一五”计划期间工业迅速发展
B.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C.经济发展造成人口出生率增加
D.公私合营导致企业职工大增
10.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
A.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B.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
D.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
11.1964年根据全国计划会议提出的“以重庆为中心逐步建立起西南的机床、汽车和直接为国防服务的动力机械工业”指示精神,计划从上海地区迁入122个,从东北地区迁入27个,从华北地区迁入43个工业项目。这项计划
A.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
B.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C.反映国家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初步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工业布局
12.1972年2月,中美两国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指出,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一规定
A.大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限制了美国霸权行径
C.有助边境地区压力缓解
D.巩固了中美战略同盟
13.1969年12月3日,美国驻波兰大使在南斯拉夫时装博览会上发现了几位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尼克松总统交办的工作,他甚至不顾外交礼节,跑着追赶中方人员,请求会晤中国驻波兰大使并转达尼克松总统的愿望。收到汇报后,周恩来对毛泽东说:“有门道了,可以敲门了,拿到敲门砖了。”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趋向缓和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意愿
14.一位老工程师回忆说,文革时期不管是什么样的研究机构,无论是他们花了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只要持一纸介绍信到,只要符合保密的规定,他们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这说明文革时期的中国科研优势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普遍应用
B.科技人员抵制左倾错误
C.有限的技术力量和经费有效利用
D.科技工作受到广泛尊重
15.“‘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料,)由此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
A.起了中国经济幅起的保护
B.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
C.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D.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价值和诉求
16.邓小平说:“1975年经济整顿虽然时间短暂,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4504亿元,比1974年增长11.9%,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5.1%,农业总产值增长4.6%"。属于1975年经济增长原因的是
A.坚持完全平均主义原则
B.以铁路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
C.逐步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7.电影《你好,李焕英)中胜利化工厂的原型是国营东方化工厂,该厂1965年由辽宁庆阳化工厂375厂联合85厂、845厂和255厂援建,其主要产品是火药、炸药.与材料中相关历史史实不符的是
A.三线建设背景是当时国际形势紧张
B.三线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东北地区
C.三线建设增强了我国国防力量
D.三线建设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
18.1957-1965年,我国农村集市贸易经历了被关闭,然后重新启动的曲折历程。这一时期农村集市的重新启动主要是由于
A.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B.农业生产全面停滞
C.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
D.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19.“罗布泊上磨菇云,万钩雷霆裂旧尘。世界倾听北京讯,神州第五确成真。”该诗所赞颂的科技成就
A.增强了我国捍卫国家主权的能力
B.推动了我国信息科学的发展
C.加快了我国电力工业体系的升级
D.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的突破
20.20世纪60年代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提出,在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草案
A.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基础
B.推动了人民公社的出现
C.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D.导致了左倾错误的泛溢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946年,中央决定从1965年起用10至15年时间,在纵深地区(即“三线地区”,重点在西南、西北)建设起一个以国防工业为中心、工农业结合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它是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美国出兵越南、中苏关系恶化、中印关系紧张等),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大调整。
1964年至1980年,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的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贵州、川东山区、川中平原、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三线建设并不都是沿海工业内迁,还新建有如重钢、攀钢、酒钢为中心的三大冶金工业基地,长庆油田、六盘水煤炭工业等能源基地,以及大量配套的铁路公路(如成昆、湘黔、襄渝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
经过全面三线建设,到
1978年,中西部工业已占全国的40.
28%,其中西部重工业在1965年时已接近东部水平。1980年以后三线建设进入调整时期。
——摘编自王晓林《论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归纳“三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三线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加快了核武器的研发进程,美国政府对此非常担心,认为中国发展核武器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和核优势。1963年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508次会议上说:“任何能够阻止中共的谈判都是重要的,因为他们已渐渐成为60年代后期以及将来的主要对手。”1月23日,美国助理国务卿哈里曼在致肯尼迪的信中提到:“在我看来,您谈及的是关乎我国安全利益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努力防止红色中国获得核能力和为此目的而与苏联合作的可能性。”7月2日,肯尼迪指示哈里曼寻求与赫鲁晓夫在禁止中国核武器试验和开发方面的合作。
——唐金权《20世纪60年代中国如何打破美苏核威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肯尼迪认为新中国“已渐渐成为60年代后期以及将来的主要对手”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进行核武器研发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行,1983年,“银河—I号”计算机研制成功,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故正确的顺序为①④③②,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项。
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取得的成果,符合④时期的科技发展成果,C项正确;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成功发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符合①时期的科技发展成果,排除A项;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秦山核电站建成是在改革开放后,不符合③时期的科技发展成果,排除B项;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1983年,银河巨型计算机诞生,不符合⑤时期的科技发展成果,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
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属于改革开放初,B项正确;ACD项分别是1955年,2001年,2001年,排除ACD项。故选B项。
4.C
【详解】
根据所学,“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这是大跃进时期的标语,C项正确;A项是在1949-1952年,主要涉及土地问题,排除A项;三大改造时期是一化三改,排除B项;文革时期是以阶级斗争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过分重视重工业的行为进行调整,适当调整了轻重工业的比重,使轻工业得到发展,这体现了国民经济调整关注人民生活的改善,C项正确;A项中“始终”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期间,重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不能得出“工业高速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轻重工业的比重,不能得出工业体系基本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故选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排除A;成功试射导弹核武器表明我国有了核打击能力,不是我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排除B;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和中国进入航天时代无关,排除C。
7.C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时代的主要内容是大炼钢铁和建立人民公社,故选C项;土地改革、农民翻身是土地改革时期的流行词汇,故排除A项;农业合作社、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的流行词汇,故排除B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流行词汇,故排除D项。
8.D
【详解】
根据材料“1964年”、“工业学大庆”、“向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同志学习”可知,该宣传画旨在号召人们向大庆、向王进喜学习,激励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D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是1953—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工业学大庆”可知,该作品是倡导向大庆学习,不只是为了发展中国石油工业,排除B项;该作品的主旨不是展现工业化建设成就,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这主要是因为1958年开展“大跃进"运动,大办工矿企业,导致职工人数猛增,B项符合题意。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排除A项;人口出生率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城市化率的提高,排除C项;公私合营完成是在1956年底,排除D项。
10.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数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这主要和第三世界力量崛起有关,D项正确;此时中国经济受到左倾错误影响,遭受巨大挫折,排除A项;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联合国受到美苏等大国控制。
11.A
【详解】
“以重庆为中心逐步建立起西南的机床、汽车和直接为国防服务的动力机械工业”“计划从上海地区迁入122个,从东北地区迁入27个,从华北地区迁入43个工业项目”可知,把动力机械工业从北部、东部迁入到西部地区,反映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A项正确;1953-1957年进行的一五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反映国家合理调整了工商业,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初步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工业布局,排除D项。
12.B
【详解】
材料“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体现的是该公报对于美国霸权行径的限制,但是实际效果有限,B项正确;材料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无关,A项排除;材料与边境地区压力缓解无关,C项排除;当时中美关系处于解冻期,巩固战略同盟的说法错误,D项排除。故选B。
1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外交官员以南斯拉夫时装博览会为契机,请求中美大使会晤,转达尼克松总统的愿望和中国领导人以此为“敲门砖”,准备敲开中美关系大门等,说明当时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意愿,D项正确;只有“敲门砖”和准备“敲门”,不能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趋向缓和,排除A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B项;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排除C项。
14.C
【详解】
根据“只要持一纸介绍信到,只要符合保密的规定,他们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可以看出,在“文革”时期中国充分的利用了有限的技术力量和经费,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C项正确;“文革”时期中国并没有广泛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排除A;B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科技工作者在文革时期并没有被广泛尊重,排除D。
15.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它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了整个民族的价值诉求,所以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两弹一星”的研制对中国经济幅起的保护作用,所以A错误;“两弹一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C项过度夸大了“两弹一星”的作用,所以C错误。
16.B
【详解】
根据材料“1975年经济整顿虽然时间短暂,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974年增长……”,并结合所学可知,1975年正值“文革”时期,经济被严重破坏,这一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开始了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坚持完全平均主义原则,这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逐步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是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这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针对三年经济困难,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使经济恢复发展,这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7.B
【详解】
根据所学,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因此并不是在东南地区,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描述的内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18.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7年后由于左倾错误我国国民经济遭遇严重挫折和困难,为了克服这一错误,我国提出了八字调整方针,对经济进行调整,由此农村集市得以重新启动,故选A;“全面停滞”的说法显然过于绝对,排除B;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底就已经完成,排除C;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是在1978年以后,排除D。
19.A
【详解】
材料是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描述,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对于增强我国军事实力,捍卫国家主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A正确;BCD与原子弹爆炸成功无关,排除。故选A。
20.C
【详解】
材料“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体现的是20世纪60年代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为了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而采取的措施,C正确;当时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公有制经济,A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于1958年,B排除;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纠正左倾错误,D排除。故选C。
21.(1)主导者——由政府推动;区域——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主(或基础工业),涉及领域广泛;内迁与新建相结合;数量多、规模大等。
(2)背景:历史因素——工业布局严重失衡,西部内陆地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现实因素——国家安全环境的严峻。效果:改变了;增强了;巩固国防安全等;拼搏奉献精神是宝贵财富,激励后人。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央决定”“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的巨资”可知特点是主导者是政府,即是由政府推动的;根据材料“重点在西南、西北”“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贵州、川东山区、川中平原、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可知特点是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根据材料“新建有如重钢、攀钢、酒钢为中心的三大冶金工业基地,长庆油田、六盘水煤炭工业等能源基地,以及大量配套的铁路公路(如成昆、湘黔、襄渝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可知特点是主要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或基础工业为主,涉及领域广泛;根据材料“三线建设并不都是沿海工业内迁,还新建有如重钢、攀钢、酒钢为中心的三大冶金工业基地,长庆油田、六盘水煤炭工业等能源基地”可知特点是内迁与新建相结合;根据材料“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可知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大。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近代以来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首先被动开放,承受列强的入侵,但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加之东部地区临海,海运便利,所以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率先发展了起来,所以我国工业分布十分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
十分薄弱,这是发展三线建设的历史因素;根据材料“它是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美国出兵越南、中苏关系恶化、中印关系紧张等),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大调整”可知严峻的国家安全环境是进行三线建设的重要的现实因素;根据材料“到1978年,中西部工业已占全国的40.28%,其中西部重工业在1965年时已接近东部水平”可知三线建设改变了我国工业分布不平衡的局面,增强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实力;根据材料“中西部工业已占全国的40.28%”可知中西部的工业水平增长有利于降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我国分布有主要工业基地的东部地区的威胁,巩固了国防安全;根据材料“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可知当年建设者展现出了拼搏奉献精神,这对于后人来说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22.(1)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实现政权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划经济建设推动国家实力的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朝鲜战争的胜利军事工业和核武器研发进程加快;不惧强敌,敢于挑战美苏霸权的民族精神。
(2)意义:有利于增强新中国的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打破美苏两国的核威胁;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增强世界维护和平的力量。
【详解】
(1)根据材料“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加快了核武器的研发进程,美国政府对此非常担心,认为中国发展核武器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和核优势”可知朝鲜战争的胜利军事工业和核武器研发进程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
(2)关于新中国进行核武器研发的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增强新中国国防实力、打破美苏两国核威胁、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世界维护和平的力量等方面分析意义即可。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