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2 21:0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与社会变革
学习目标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理解和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
3、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
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
人们顺应自然;
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及其思想:
1、老子:
(1)主要思想:
(2)著作:
《道德经》

2、孔子:

主张实行德政,反对苛政。
(1)政治思想:
是我国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
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
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推崇西周制度,主张以德治国;
(2)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文化成就:整理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
总结出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
(4)所属学派: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思想搜录在《论语》中。
(5)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他提出的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兵家创始人,是杰出军事家,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著作《孙子兵法》。
(3)孙武:
二、百家争鸣:
(一)定义: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代表聚众讲学,
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因
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在展
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的同时,他们又相互
影响。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二、百家争鸣:
(三)影响较大的学派: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二)背景(原因):
1、墨家:
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
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
国家;提倡节俭。
2、儒家: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
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
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代表人是韩非,主张:以法治
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核心思想是法治,最先被统
治者所采用——秦始皇)
4、道家:
代表人是庄子,主张:治国要
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
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5、法家:
(四)百家争鸣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说服教育;
道家:顺其自然,如闭门思过、自行解决;
法家:依法惩处。
儒家与法家。
1、在诸子百家中,思想主张相反的是哪两家?
动脑筋
2、儒家、道家、法家三家在处理问题上
有什么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相关著作、主要思想及其借鉴或启示:
时期
姓名
学派
著作
主要思想
借鉴或启示








 
老子
孔子
道家学派
创始人
《道德经》
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
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主张无为而治。
辩证地看待问题
儒家学派创
的创始人;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
《论语》
《春秋》
政治上: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
教育上: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教育方法有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
以人为本;构建和
谐社会;尊重教育
教学规律、采取科
学的学习方法
墨子
墨家学派
创始人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构建和谐社会;反对侵略战争;勤俭治国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
的代表人物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构建和谐社会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庄子
道家学派
代表人物
《庄子》 
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
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积极地面对
和看待问题
韩非
法家学派
代表人物
《韩非子》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积极改革,勇于创新
孙武
兵家鼻祖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课堂练习
“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材研读(P37)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材研读(P39)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
课堂练习
问题思考(P39)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
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课堂练习
课后活动(P40)
指导意义: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请说出下列孔子言论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课堂练习
课后活动(P40)
课堂练习
2、谈谈你对下列孟子言论的感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答:在面对生死毅力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一定要权衡价值,守住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