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
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一、淝水之战
1、前秦的疆域:
东濒
,
南抵
,
西至
,
北达
。
龟兹
前
秦
东
晋
大
海
东海
渤海
汉
水
龟兹
沙漠
大海
汉水
龟兹
沙漠
2、淝水之战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
前秦。
(1)概况:
①
时间:
②
作战双方:
③
结
果:
公元383年
前秦
与
东晋
颖
水
夏
淝
水
淮
水
前
秦
东
晋
淝
水
洛
涧
寿
阳
淝水之战
晋军
秦军
(1)从前秦方面看:
3、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①
苻坚骄傲轻敌;
②
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
③
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
指挥得当。
(2)从东晋方面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4、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
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
术得当等;
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
或典故:
投鞭断流
秦王苻坚企图征服南方的东
晋王朝。他在全国大规模征兵,
当有了80万大军时,他得意地
说:“东晋很快就会被我征服了。”
可是,许多大臣都认为进攻东晋
的时机还不成熟。大臣石越劝苻
坚说:“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
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
必能取胜。”苻坚傲慢地笑道: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草木皆兵
苻坚于公元383年,动员百
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派
谢玄率八万精锐抗击前秦,首
在洛涧一战挫前秦锐气。苻坚
得知秦军战败,便登上寿阳城
头眺望晋军,见晋军军阵严整,
兵精将良,又北望八公山上草
木都认为是晋军,十分惊恐,
回头对苻融说:“晋军实在是个
劲敌,怎么能说兵少呢?”在晋
军的追击下,前秦彻底失败,苻坚率残兵逃回北方。
风声鹤唳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
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
攻打东晋。东晋谢玄为
了以少胜多,施计让秦
军后退。当秦军中计后,
由于指挥不当,在接到
后退的命令时,以为前
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
溃逃。
谢玄见敌军溃退,
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
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
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
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
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
(1)建立时间:
(2)建立者:
(3)统一北方的时间:
(4)影响:
鲜卑族拓跋部
439年
结束了十六国以
来分裂割据局面。
4世纪后期
平城
北
魏
(1)改革目的:
用
移风易俗。
文治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3)改革措施:
①
迁都洛阳(494年)
②
说汉语;
③
穿汉服;
④
用汉姓;
⑤
鼓励与汉族联姻。
4、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
了北魏的实力。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时间:
2、民族交融史事: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经济、习俗方面
①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
农业生产。
②
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
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2)政治制度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
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3)文化方面
2、民族交融表现:
(4)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
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
偏见逐渐减少。
2、民族交融表现:
3、民族交融的影响:
(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
(3)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点
结果
影响
不同点
侧重点
目的
。
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都取得了成功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侧重于富国强兵
为了实现国富兵强。
在兼并战争中取得
优势地位。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
迁都和移风易俗。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学习目标检测
1、说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参战双方和战争结果
。
公元383年,前秦
与
东晋在淝水发生战争,结果东晋以少
胜多大胜前秦。
学习目标检测
(1)改革内容:
①
迁都洛阳(494年)
②
说汉语;
③
穿汉服;
④
用汉姓;
⑤
鼓励与汉族联姻。
(2)改革影响:
(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
(3)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说出民族交融的史实。
学习目标检测
①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
②
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③
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④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⑤“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问题思考(P89)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课堂练习
因为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互相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互相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和民族偏见都在逐渐的减少。
课堂练习
课后活动(P89)
1、右面三幅图画描摹了敦煌
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
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引进了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
民族交融,民族交往,民族交流,
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课堂练习
2.右表是北魏孝文帝改
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
情况。阅读后回答问题。
孝文帝改鲜卑姓为
汉姓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