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颠di n簸b :上下震荡。
镶xi 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湛zh n蓝:深蓝。
涟li n漪y :风吹水面所形成的波纹。
逶w i迤y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娓w i娓: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
恬雅:安静、文雅。
折服:这里指被征服,屈服。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原指蓝色是从蓼蓝提炼而成,但颜色比蓼蓝更深。
油然而生:形容某种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世外桃源:这里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优美的理想处所。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脍ku i炙zh 人口: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虚无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一席之地:比喻极小的一块地方或极小的一个位置。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冯君莉,当代作家。
2、关于青海湖
青海湖,是祖国一个美丽的内陆湖泊。自古以来,人们为它的浩瀚、神奇而向往,为它的雄伟、秀丽而称赞,把它誉为青海高原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离西宁约200公里,海拔为3200米。它的周长360公里,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10余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4平方公里,为淡水,在青海湖畔眺望,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葱绿的草滩,羊群似云。一望无际的湖面上,碧波连天,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菌如毯。金黄色的油菜,迎风飘香;牧民的账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日出日落的迷人景色,更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青海湖是一具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览地,也是一个为全世界科学家所注目的巨大宝湖。政府曾对青海湖进行了多次综合考察,发现青海湖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湖中盛产湟鱼,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天然鱼库。四五月间,鱼群游向附近河流产卵,布哈河口密密麻麻的鱼群铺盖水面,使湖水呈现黄色,鱼儿游动有声,翻腾跳跃,异常壮观。
居住在这里的汉、藏、蒙古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保护、开发和建设这浩瀚的宝湖。青海湖的美景吸引着成千上万游人,成为国内外旅游者云集的游览胜地。为了开发正在兴起的高原旅游事业,青海旅游部门在青海湖建立了旅游点。游客到此不仅可以观赏高原牧区风光,还可以乘马骑牦牛,漫游草原,攀登沙丘,或到牧民家里访问,领略藏族牧民风情。牧场还专门为游客扎下各式帐篷,备有奶茶、酥油、炒面和青稞美酒供游客品尝。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产生了独特的景色,湖水及其两岸的景色是粗犷、质朴的,而且湖水还孕育了众多的游鱼,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水鸟,此情此景,是那么令人难以置信,如置梦中,因此,作者把青海湖称为梦幻般的湖。那蓝得纯净、蓝得深湛、蓝得温柔恬静的青海湖,是否也会牵绕你的心绪?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本文通过描写青海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为青海湖的质朴而震撼的感受。
二、文章脉络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作者去青海湖路上的情形。
第二部分,具体描写青海湖的景色及其特点。
这一部分又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湖水醉人的蓝色;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神奇的鸟岛,丰富的鱼类。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写明作者的感受。
以“梦幻”为线索:关于高原的梦——梦境的继续——梦一般的景色
三、写作方法
⑴本文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写作手法,突出了青海湖的特点。
⑵本文语言文字优美,蕴含想象。
如课文中描写湖水“蓝得纯净”、“深湛”、“温柔恬雅”、“蓝锦缎似的”,语言优美简练,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之情。
四、重难点导析
⑴第五段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
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首先,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此外,还以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⑵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
这一句话通过对比,突出青海湖独特的质朴的特点。作者不惜笔墨列举了几大湖的特点,从而和青海湖的质朴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⑶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这是一句反问话,也是对上文的总结。以反问总结更加突出青海湖是大胆的梦幻,直扣主题。
【类文品读】
枣庄青檀
如果可以以树为友的话,那我选择枣庄青檀。
戌寅孟夏,在枣庄市峄城西四公里处的青檀山上,我和青檀一见如故。山阳揽一脉幽谷,有石径相盘。循径登高,便见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青檀树,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杂生于山石间。
青檀山,唐代时还叫云峰山,山有云峰寺,谷称云峰谷。许是辈辈百姓见江山嬗变,世事沧桑,只有青檀模样不变、习性不改,才约定俗成,易名为青檀山的吧 于是谷也呼为青檀谷,寺也喊成青檀寺了。
山,以树为名,这在世上是少见的。
不过枣庄青檀长得并不排场,或许还有点儿丑。不高大,不挺拔,不舒展,连枝干都是疙疙瘩瘩。丑也罢了,还不大中用,不要说做大厦栋梁,就是桌椅板凳也难成材料。
尽管如此,它还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禁不住让它的枝握我的手,让它的叶抚我的脸,让它的疙瘩敲我的骨。离开一些日子了,我还在想它,想得活灵活现,那枝还在握我的手,那叶还在抚我的脸,那疙瘩还在敲着我的骨。而且我还将永远清晰地记住,最让我动心的,是它的根!
这是怎样的根啊——在无土的地方,在岩石密不透风的专制之中,它那比树干还要粗壮的根,蜿蜒不屈,勃郁而伸,臂膀般紧抱着岩石,镇静地泛着岩石一般的青白色,裸昭于光天化日之下。在大山的深处,根与石,该有着怎样不为人知但却惊心动魄的对峙与相搏 百年,千年,只见裸昭于光天化日之下的根与石,不动声色的相摞着,相摞着,渴饮昼夜,饥餐寒暑,直摞得岩石苍老变脆,一层层风化成粉尘,直摞得青檀根干强健,一棵棵举着青春的华盖。或在峭壁间横空临世,或于巨石下腾躯昂首,青檀之根,真有着龙的神韵呢!看似强大的岩石,肯定蛮横地无视过它,对于青檀生的权力和生命的萌动,冷酷地压制着,无情地封杀着。没有土壤,甚至连空气、阳光都封锁殆尽,青檀的根一定遭遇过千万次窒息枯死的灾难吧 也许青檀树稍稍随和一点儿,别说媚骨,哪怕只带点儿媚态,其生活境遇也会大大改观的。何必和岩石较劲 瞧那攀附于岩石与大树上的藤蔓,活得多恣。不过这山如果没有了青檀,还有什么味道 当然,挣脱了石之束缚的青檀是寂寞的,遭弃的命运又总是和痛苦相伴,但是青檀就是青檀,它只将痛苦酿成反叛的力量、将灾难踏成前行的路阶,以根为矛、为刀、为剑、为鞭,拱起岩石,劈开岩石,顶裂岩石,刺穿岩石,直至沐浴在雨水与阳光里,为世上树立起一株又一株独立的青檀、自由的青檀。长得丑,不成材料,不被识、不被知是自然的,可是挨近它,我却被一种自在超然所陶醉。随波逐流的灵魂,是不能俯察古今、咀嚼人世、享受生命的。有它百年千年和岩石相搏后所获得的解放,那曲折疙瘩的根干里,怎能不翻卷起黄河一般的思想与激情呢 细细地谛听风中的青檀,它的每一片叶子,似乎都在啁啾着欢乐。
听说,青檀树还出一种制造中国宣纸必备的原料,莫非它那疙疙瘩瘩的体内,正郁积着锦绣文章 记得离开青檀山老远了,我还回头再回头,看一眼再看一眼啁啾着欢乐的青檀。就是青檀生长的这块土地,曾经出过自荐用世的毛遂和视毛遂为上客的平原君,出过连鸡鸣狗盗之徒也被列为宾客的孟尝君,出过帮助汉高祖制定出完整的朝仪、令对知识分子轻蔑有加的刘邦高兴忘形高呼“吾乃今日方知皇帝之贵也”、从而得到重用的叔孙通,出过明朝名臣廉臣贾三近(“文革”时,其筑于枣庄峄城区杨庄的墓被掘,墓中除骨骸外,仅有一方砚)。这些当然都是这块土地上的先贤了。那么青檀呢 已经寂寞了无数个世纪的青檀,也许还要寂寞下去,因为青檀是属于另外一类,中国稀有的一类。它已经超出了传统观念的真假善恶美丑,甚至还超出了传统的出世人世,没有功利,绝不依附,只将一个欢乐的锦绣的生命生长着。
青檀山下的老百姓讲,青檀木特别硬,连锯都锯不动它。看来,比石还硬的青檀是不会腐朽的了。但愿青檀们兴旺起来,那样世界就热闹有趣了。
1.作者在文章开头介绍青檀山名字的演变,并且强调“山,以树为名,这在世上是少见的”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青檀的根最让他动心
3.青檀貌不惊人,可作者宁愿选择它们为友,那么,青檀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4、你怎样理解“看来,比石还硬的青檀是不会腐朽的了”一句的深刻含义
5.“但愿青檀们兴旺起来,那样世界就热闹有趣了”一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作者在列举了一系列先贤之后,又进一步指出“青檀属于另外一类,中国稀有的一类”有何用意
7.本文作者托物言志,借赞美一种植物来赞美一种精神,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不乏这样的文章,请你列举其中的一篇并指出文章赞美的是什么精神。
文章:
赞美了:
8.在你的心目中,某种动物或植物也是某种精神的象征,请你写出这种动物或植物的名称,并说说它具有哪种可贵的精神。
(参考答案:1.强调了青檀精神的巨大影响力,为下文赞美青檀作铺垫。 2.因为青檀的根敢于和岩石相摞,相搏斗,并能够拱起岩石,劈开岩石,顶裂岩石,刺穿岩石,直到沐浴在雨水与阳光里,为世上树立起一株又一株独立的青檀、自由的青檀。 3.坚韧不屈、自在超然,它已经超出了传统观念的真假善恶美丑,甚至还超出了传统的出世人世,没有功利,绝不依附,只将一个欢乐的锦绣的生命生长着。 4.青檀精神将万世永存。 5、对青檀精神的呼唤,向往和追求。 6、意在反衬青檀精神的可贵,说明中国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太少了。 7.略 8.略)(共21张PPT)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冯君莉
小小考场
一、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吗?
二、你能读准红字的音吗?
颠簸 深湛
恬雅 眸子
魅力 哈达
逶迤
bǒ
zhàn
tián
móu
mèi
hǎ
wēiyí
安谧 肃穆
娓娓动听 篝火
脍炙人口 缥缈
mì
mù
wěiwěi
gōu
kuàizhì
piāomiǎo
三、解释下列词语。
扑朔迷离
娓娓动听
得天独厚
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
形容某种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脍炙人口
虚无缥缈
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四、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觉的青海湖美吗?作者是怎样认为的?
动动脑筋
说出自己的看法
跟我来!
本课目标
知道作者。
理清文章脉络,分析文章结构。
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青海湖到了,下来看看吧!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青海湖。作者的感受如何?全文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思考 :
1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青海湖的景美?
2 作者的感受如何?
3 全文是围绕什么来展开的?
湖水醉人的蓝色
2 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
3 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
梦幻般的美丽
做着高原的梦
环境保护青海湖的美丽
梦想未来
现实
虚实结合
湖
梦幻
烘托
幽美可爱
到达
观赏草滩
观赏湖水
观赏乌云
观赏万里晴空
观赏草滩与山峦
观赏海鸟
结束
梦幻
梦幻与现实
梦想回现实
暗
明
定点观察
(由近及远,
由上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