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件+课文全解(语文版八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件+课文全解(语文版八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7 14:10:19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人物简介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整体感知,积累字词
1、三分钟读课文,捕捉关键信息:文章主要介绍袁隆平哪方面的事迹?
2、积累字词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黔(  )阳  籼(  )稻 雄蕊(  )   鉴(  )于 坛钵(  ) 矢(  )志不移3、根据意思写词语 立下志愿决不改变。    (     )  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  (      )  神异的光辉。  (       )  比喻彼此相差太远。    (       )
sh
qián
xiān
ru
jiàn

矢志不移
劫后余生
灵光
大相径庭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11段):介绍袁隆平的简单材料,以及他产生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
第二部分(第12~16段):简单介绍杂交水稻研究的一些内容以及袁隆平长期以来矢志不移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开始写他初期是如何开始工作的,以及研究工作遇到的困难 。
第三部分(第17~40段):在党的关怀下,袁隆平的试验取得巨大成功并赢得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因而获得几项科学大奖。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选取哪些事例来表现袁隆平这个人物形象的?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2、你认为文章在叙述典型事例时,哪些细节描写最生动、最感人?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3、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叙述袁隆平的贡献时,用了哪几组数字?有什么作用?
事 例
奋斗不息
精  神
思考“怎样使人们不挨饿”
提出“三系”理论
文革中不寻常的遭遇
成功后投入新战斗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社会责任感
严谨态度、执着的精神
不畏艰难、矢志不移、 献身精神
典型事例
细节描写
运用数字
(文章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
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小结,板书
1、为什么袁隆平有如此重大的战线和贡献?他的成功之路能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再读课文,拓展延伸
获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获以色列沃尔夫农业奖
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
记者:回首过往,在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前, 长达数十年的艰难岁月里,您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有没有所谓成功的“捷径”或者“秘诀”?
袁隆平:什么秘诀、信条,我倒是很少去琢磨这一套。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没有那么多的传奇。不过令我感受最深的一些体验肯定还是有的,大概就是这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几个字是我几十年生活工作的总结。
袁隆平的访谈录
“在最艰难的关头,一定不能轻易放弃。”(坚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
“在种种‘权威’的压力面前,我坚信:真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践。”(不迷信权威)
“在传统理论的阻力和束缚面前,只有靠实践云检验,去创新。”
“在创新中‘知识’尤其重要,有知识,并得以不断积累更新,是创新重要的基本条件。”(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有了知识,又不吝惜汗水,发奋努力,才会激发创造的欲望,产生好的灵感。还有,机遇也不应该忽视,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机遇。”
“我小时候完全是凭爱好、兴趣读书,把问题理解了也就心满意足了,不像成绩好的同学有那么多的抱负。不过那时我喜欢动脑筋想,喜欢动手做,不知不觉间也培养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爱好广泛)
“神奇的梦想其实就诞生于平凡之中,也能够在平凡之中成真。这种梦想是不脱离实际的美梦,是指导我事业追求的强大动力,使我付出毕生热血和精力为之奋斗不息。”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有抱负、有知识、有魄力的年轻人”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最使人陶醉,莫把成果当尽头。”(有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止)
2、比较前几篇课文,说说人物通讯有什么特点?
实践探索
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初步弄懂课文中出现的有关术语,如:“自花授粉、异花授粉、雄性不育系、保持秕恢复系”等。
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农业的卓越贡献。通过生动的细节,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纯朴、实干、敬业、执著的老科学家的形象。赞颂了袁隆平严谨认真、坚定执著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兢兢业业的科学精神。
写作特色
1.运用典型事例来写人。
2.生动的细节描写。
3.用数字说话。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籼xi n:籼稻,水稻的一种。
灵光:神异的光辉。
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决不改变。矢,发誓。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
鉴ji n于:考虑到。
冷言冷语:含有讥讽意味的冷冰冰的话。
颁b n:发布;颁发。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谭士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知名作家,怀化地区文联主席。
2、关于袁隆平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还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育成“超级稻”一直是世界育种专家的梦想。中国一九九六年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由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展开对“超级稻”的协作研究。
袁隆平和课题组其他人员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使“超级稻”连续三年在全国近十个省大范围试种,平均亩产达到800公斤。基于这一成果,中国在1999年宣布在世界上率先育成超高产杂交水稻——“超级稻”。在云南试种的50亩“超级稻”,有一亩产量高达1137公斤,创下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如今,袁隆平身兼多职,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等。
这位自称农民的杂交水稻专家,1930年9月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之后,袁隆平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曾任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科协常委;曾被聘为农业部杂交水稻技术顾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60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400公斤左右提高到600公斤左右,近20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3000多亿公斤。
70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
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64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1973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4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1976年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
1976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荣誉: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0年至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1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
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3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6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2000年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
袁隆平是国家高科技“863”计划生物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撰有《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等论文,主编《杂交水稻》一书。
3、关于人物通讯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
通讯的时效不及消息,但是,它可以通过对典型事例和细节的描写,对所报道的事实,作全方位、多侧面的。在表达上,除叙述外,还可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方法。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在选材上一方面以围绕研究和发明杂交水稻,创造世界奇迹为线索,简介了他的科学观点和科研成就,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袁隆平所以能够取得划时代科学成就的思想基础,作者着重选取那些充分揭示人人物精神境界的典型事例,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他从一位普通农校教师成长为一名大科学家的过程中的种种挫折和经历。
二、文章脉络
课文按时间顺序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
三、写作方法
⑴运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
⑵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如: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像疯了似的在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奔乱跑。当走到一口深井旁,像发现了什么,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原来他发现里面有几棵秧苗。
⑶用数字说话使文章富有说服力。
如: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没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四、重难点导析
⑴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像疯了似的在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奔乱跑。当走到一口深井旁,像发现了什么,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原来他发现里面有几棵秧苗。
这一段文字写出了袁隆平对科学的痴迷程度。正是这种坚持不懈追求的精神,才使他获得了“杂交稻之父”的美誉。
⑵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没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这一段数字说明,非常确凿真实地写出了杂交水稻给人类带来的福音,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类文品读】
此时,陈景润23岁。别看他几乎日夜是在闭门读书,而那一颗单纯的心,却并不乏年轻人的豪情壮志。他选择数论作为突破口,在老师们的指点下,集中力量,钻研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向科学的高峰发起沉雄有力的进攻。
这是一种特殊的攻坚途径,《堆垒素数论》是华罗庚大约于1940年,用8个月时间完成的。这本专著,全面论述了三角和估计及其在华林一哥德巴赫问题上的应用。全书12章,除西革尔关于算术数列素数定理未给证明外,所有定理的证明均包含在内。在这本丰碑式巨著中,展示了华罗庚在圆法、三角和估计及其应用上做出的重大贡献,还对世界级的数学大师、苏联的维诺格拉多夫的方法作了改进和简化。
陈景润悉心攻读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其目的,是想将华罗庚的成果向前推进一步。初出茅庐,便向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华罗庚挑战,木讷寡言看上去有点病恹恹的陈景润,何其大胆,何其气魄!
当然这不是儿戏,陈景润也曾犹豫过:“这不是有点太不自量力了么 ”他的思维是缜密的。知识可以塑造性格,一直邀游在抽象思维王国里的陈景润不乏持重和沉着。他去请教“复变函数”的主讲老师,老师远见卓识,热情鼓励他:“为什么不可推进前人的成果呢 不必顾虑重重了。现在的数学名著,它们的作者当然都是著名的,这些著作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但后来的年轻人如果不敢再进一步研究,写出论文来,数学又怎能向前发展呢 ’’老师的话语重心长,言简意赅,陈景润心里踏实了。
像一块砖那么厚的华罗庚的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被陈景润一页页拆开了。他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整整读了30多遍,几乎达到了滚瓜烂熟的地步。华氏的这本专著,是当代数论精粹汇聚的结晶。对于其中的每一个公式、定理,陈景润都进行反复的计算、核实。住在勤业斋的人们,只看到陈景润的门一天到晚都关着,偶尔,看到他出来买饭,人影一闪,又进了那间月有七平方米的小屋。庭院里,竹影和翠森森的芭蕉树相映成趣,光洁的石凳上,人们悠闲地谈天、消闲,领略海滨之夏的无限笑意。而有谁能知道,闷在小屋中的陈景润正在进行着一场艰苦的鏖战呢!
生活被陈景润简化得只剩下二个字:数论。他日夜兼程地驰骋于数论的天地里。睡眠很少。陈景润有一套独特的作息理论,在他的头脑里,没有失眠二字,他多次对人说过:失眠,就意味着不需要睡觉,那就爬起来工作吧!他困了,和衣一躺,一醒来,又继续工作。人们出于关“或好奇,有时也到陈景润的小屋中去看看,遍地都是草稿纸。数论的许多领域,是靠极为抽象的推理演算的,演算了多少道题,连他自己也没法计算了。飞驰的岁月,完全消融在单调、枯燥而又神妙无穷的一次次推理和演算之中。只有陈景润,才能领略其中的苦涩和乐趣。
一山让过一山拦。偌大的数论世界,似乎化作气象万千的昆仑、天山。草地如茵.雪杉如画,意尽这时,还有潺潺流水,流不尽地老天荒,更流不尽那令无数英雄竞折腰的雪山奇景。小径如梦,断落在奇绝的冰山大川之中。寒意沁人,五内皆凉了。万丈的悬崖,披挂着壁立的冰雪交融的垂帘,如突然凝固的瀑布,写尽了天下的雄奇和壮阔。雪莲盛开在冰峰如刃的寒光漂冽之中,恰似神话中的珍奇瑰宝。它属于尚未进入科学殿堂的无名之辈么
没有退缩,更不后悔,认准了一条路,便头也不回地往前奔。诱惑也罢,失败也罢,沮丧也罢,全不理会,也无暇去理会了。攻关,就需要这种近似傻子的执着和顽强精神。
当时,厦门并不平静。盘踞在金门岛的国民党残兵败将,不甘心自己在大陆的失败,时常无端地向厦门打炮,敌机常来骚扰。当凄厉的警报声响起,陈景润往往仍在数学王国中神游,一直到全副武装的民兵,焦急地推开他的窗户,命令他立即撤离到屋后五老峰下的防空洞时,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小屋01临走时,还不忘捎上几本书。防空洞中,人声嘈杂,他却可以顷刻沉湎在数论的蓝天里。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精彩的描绘:“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用王国维形象的勾画来看陈景润,实在是太确切了。
阅尽沧海,陈景润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和超凡的韧劲,终于把华罗庚这本极难啃的《堆垒素数论》吃透了。仿佛是灵感突兀而至,壁立千仞的群峰突然天门开启,华光四射。该书的第四章,某些三角和的中值定理是用华罗庚方法来处理低次多项式对应的三角和的中值公式。第五章维诺格拉多夫的中值定理及其推论是用维诺格拉多夫方法来处理高次多项式对应的三角和的中值公式。熟读全书和神游了数论的浩瀚、渊博之后的陈景润发现,第五章的方法可以用来改进第四章的某些结果。这便是当时数论中的中心问题之一“他利问题”。它跟哥德巴赫问题一样,吸引着数论学者的注意和探讨。华罗庚除了在《堆垒素数论》一书进行探讨之外,还曾在1952年6月份出版的《数学学报》上发表过《等幂和问题解数的研究》一文,专门讨论“他利问题”。这个问题归结为对指数函数积分的估计。文章中,华罗庚满怀期望地写道:“但至善的指数尚未获得,而成为待进一步研讨的问题。”如今,这个问题终于被陈景润攻克了。
这是了不起的战绩。首战告捷,初试锋芒,便震惊了数学界。陈景润将他几乎耗尽心血的:成果,写成了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于这篇论文的水平和价值,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行家们,至今的评价是:一个数学家一生中能有一个这样的发现,便算幸运了。它是属于教授级的。陈景润把自己这篇论文,激动地交给曾教过他的李文清等老师看,大家仔细审阅,十分满意,李文清老师把这篇论文辗转寄给了华罗庚。华罗庚认真审阅后,交给了数学所。数论组的一批年轻人,经过大家反复核审,证明陈景润的想法和结果是正确的。华罗庚感慨万千地对他的弟子说:“你们呆在我的身边,倒让一个跟我素不相识的青年改进了我的工作。”
命运,向陈景润敞开了一扇洋溢着更有诱惑力的大门。
(节选自沈世豪《陈景润传》)
1.概括本文记叙的陈景润的事迹。
2.陈景润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之下进行研究工作的 这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3.文章第2段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在文中有何作用
4.画线段落写得非常美,它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形 这样写有何好处?
5.文章倒数第2段加波浪线的句子对表现陈景润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1.本文记叙的是陈景润学习钻研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并对其作出改进的事迹。 2.在解放初期,经常有战乱干扰、生命威胁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的。这表现了他执着顽强的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突出这部著作的博大精深,衬托陈景润钻研的艰难,表现他敢于直面困难的勇气与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气魄。 4.它表现的是陈景润在数论世界钻研的情形和感受。这样写把抽象而不可捉摸的数论世界与钻研数论的内心感受写得形象生动,富于美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表现出陈景润对困难的克服,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5.这是用侧面表现的手法,突出陈景润成果的意义,他创造这一成果的困难,以及他的卓越品质与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