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5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23 22:0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第五课时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是“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对相似三角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以充分经历了猜想,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的过程. 本节主要进行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证明过程中需添加辅助线,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以及构造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完成证明过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共一个课时,本节是从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入手,使学生进一步通过推理证明上节课所得结论命题1的正确性,从而学会证明的方法,为后续证明判定定理2,3打下基础.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第三环节:动手实践,推理证明;第四环节:方法选择,合理应用;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导入课题
内容:在上节课中,我们通过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定义,寻找并探究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怎样的?您能证明它们一定成立吗?
什么叫相似三角形?
三角形相似的三个判定定理?
目的:通过学生回顾复习已得结论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证明策略;
根据已知条件——推理论证——紧扣定义.
预备知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它两边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内容:命题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何对文字命题进行证明?与同伴进行交流.
目的:通过学生回顾证明文字命题的步骤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画图,写出已知,求证.
第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文字命题画图.
第二步:根据图形和文字命题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A=∠A',∠B=∠B'.
求证:△ABC∽△A'B'C'.
第三步:写出证明过程.(分析现在能说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只有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线索进行探索,已知两角对应相等,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推出第三个角也相等,从而可得三角对应相等,下一步,我们只要再证明三边对应成比例即可. 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推论,我们可以在△ABC内部或外部构造平行线,从而构造出与△A'B'C全等的三角形.)
教师可以以填空的形式进行引导.
证明:在△ABC的边AB(或延长线)上截取AD=A'B',过点D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点E,则∠ADE=∠B,
∠AED=∠C,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过点D作AC的平行线,交BC于点F,则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
DE=CF.
.
.
而∠ADE=∠B, ∠DAE=∠BAC,∠AED=∠C,
.
∠A=∠A',∠ADE=∠B',AD=A'B',
△ ≌△ .
△ABC∽△A'B'C'.
通过证明,我们可以得到命题1是一个真命题,从而得出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现在,我们已经有两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第三环节:动手实践,推理证明
下面我们可以类比前面的证明方法,来继续证明命题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能自己试试吗?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模仿前面的证明过程进行证明. 可让学生板书过程,或老师在学生中寻找资源,通过投影修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证明,学生可以得到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下面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证明.
从而得到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第四环节:方法选择,合理应用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选择:1.已知有一角相等,可选判定定理1和2;2.已知有两边对应成比例,可选判定定理2和3.
模型总结:
综合运用:
.
如图△ABC与△ADE都是等边三角形,AB=9,BD=3,求:CF.
易错题:
△ABC中,AB=8,BC=16,若经过t秒,△QBP与△ABC相似,则t= .
△ABC 中,D是AC上一点,∠1=∠2,且AE=AB,求证:AE2=ADAC.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完善课堂习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您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方法?哪里还有困惑?
学法指导
本节课为九年级第四章第五节内容,要求学生将已有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等知识储备灵活运用,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猜想—实践—证明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体会数学类比的思想方法,并学会选择最优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