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对比阅读 课件(28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对比阅读 课件(28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2 18:5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诗中有“我”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比较阅读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号尚武,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历史学家。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1921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对郭沫若的评价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邓小平
如果他说了十句,只有三句对了,那七句错的可以刺激起大家的研究辩证,那说对了三句,就为同时代和以后的人省了很多冤枉路。——闻一多
作者介绍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昌耀
昌耀,诗歌大山中最虔诚的囚徒,在青海高原腹地,他是高车的手推者,是一百头雄牛的主人,更是行走在枯干河床上的灵魂歌者。昌耀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整体感知
自主阅读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完成以下任务:
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②标记出诗中关于“我”的句子,并据此尝试概括“我”的形象。
形象概括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我”:
歌号者
攀登者
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诗中的“我”的?这个形象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深意?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3一幅海涛汹涌、白云怒涌的壮丽画面
4
景象引发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5~7对“力”的高度赞美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分析1~3句在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
是“我”在地球边上看到的景象。
为后文对力量的赞颂做铺垫。
烘托出“我”顶天立地的形象。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5~7句中,诗人笔下的“力”的有什么特点?
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
诗人是如何赞颂“力”的?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如何理解诗人笔下壮阔的景象和对“力”强烈的赞美?
“滚滚的洪涛”
写作背景
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那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写作背景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主旨归纳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字面意思是作者站在地球边上,俯瞰地球,吹响了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更深层的是对于力的赞歌,是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诗中的“我”是一个歌号者,也就是一个倡导新时代精神的勇士。
语言特色
本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它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钓的句子。感叹句则多有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顿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
释疑
有人认为本诗语言粗陋,情感表达显得过于直接,缺少诗歌的美感,你怎么看?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本诗的语言在我们现在看起来显得有些粗陋,但是要知道这首诗写作的时候白话文才刚刚兴起,参考胡适《尝试集》可以理解,其文学史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其次,本诗的情感直接奔放,这正是时代精神在诗人笔下留下的深刻印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五四”时狂飙突进的力量之美。
补充——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尝试”
——胡适《尝试集》等
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戴望舒《雨巷》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自主迁移
从关键意象入手,立足于细致的分析,结合作品的背景知识,我们就可以读懂一首诗。
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再来读《峨日朵雪峰之侧》
《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一“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峨日朵雪峰之侧》初稿写于1962年,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以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早期的昌耀已经提前进入冷寂和苦闷,所以此时的他在写作诗歌时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关照和揣摩这一时期的冷寂和苦闷,这就是他创作《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直接意图。
写作背景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我为什么而“惊异”?
我惊异于太阳跃入大海的景象。
“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等意象,描组合成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雪峰落日景象的描写有何特点?在诗中有何作用?
先展示落日的张力与动势,又叠加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嚣鸣。既写到远处之苍茫,也写到身下之深邃。试听结合、俯仰视角结合更显壮观。
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是向上的;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中“雄鹰”“雪豹”和“蜘蛛”等形象的寓意。
“雄鹰”“雪豹”的形象代表着一种强大、雄壮和坚韧。“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
“蜘蛛”之渺小,与前文景象之宏阔形成鲜明对比。在宏大的时代里,诗中的“我”显得谦卑而坚毅。
释疑
尝试结合背景谈谈你对诗歌开头的理解。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在狂热的时代背景下,“仅能征服的高度”是指他这种游离于时代和现实之外的清醒和理智。因“我”到达的
“高度”从精神层面看的确是一个难得的高度,因为这是诗人自己艰难攀上去的高度,也是只有他自己看得见、感觉得到的高度,但对于他当时在社会主流意识里所处的底地位来说,这个高度无疑是危险的。所以,他只能“小心”“探出前额”。
探讨
诗歌末尾的时间耐人寻味。“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谈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主旨
1962年,诗人受到时代、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等外在因素刺激后,而写作了本诗。这首诗最后完成在1983年,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这也体现了诗人已经从一个“英雄”的年代大步跨入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年代。
在苦难中,他坚毅而谦卑。既然坚守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蜘蛛,那么说明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只能是精神、意志和心灵。
结语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太阳、俄日朵之雪、巨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狂飙突进时代的歌号者
苦难中勇毅的攀登者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诗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