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物质的性质与转化》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为实现“绿色奥运”,下列环保建议中,你认为不能采纳的是
A.开发、使用新能源
B.用天然气代替汽油和柴油作发动机燃料
C.禁止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D.大量使用农药,提高粮食产量
2.下列行为不符合实验安全要求的是
A.在集气瓶口上方扇闻气体
B.点燃甲烷气体前,先进行验纯操作
C.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D.熄灭少量燃着的金属钠,用干燥沙土覆盖
3.SO2可用作红酒的防腐剂。下列关于SO2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B.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D.可在红酒中大量添加SO2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溶液中滴加溶液,溶液变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无
B.铁粉用作食品袋内的脱氧剂,起到还原作用
C.溶液可用于铜质印刷线路板制作,原因是能从含有的溶液中置换出铜
D.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高纯度二氧化硅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可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B.硝化甘油、火棉、TNT均是硝酸酯化反应以后的产物
C.煤中加入生石灰、汽车中加装尾气处理装置、利用二氧化碳制造全降解塑料都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D.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核磁共振、同位素示踪法等都是现代化学测定有机物结构的常用方法
6.用下列两种途径制取H2SO4,某些反应条件和产物已省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途径①SH2SO4
途径②S
SO2SO3
H2SO4
A.途径①反应中体现了浓HNO3的强氧化性和酸性
B.途径②的尾气可以用氨水进行处理
C.由途径①和②分别制取1
mol
H2SO4,理论上各消耗1
mol
S,各转移6
mol电子
D.与途径①相比,途径②更能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因为途径②污染相对小且原子利用率高
7.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制取并探究氨气的性质,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制取氨气的原理:2NH4Cl+Ca(OH)2CaCl2+2NH3↑+2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装置B中的干燥剂可以是P2O5
B.装置C中的试纸不变色,D中试纸变蓝色
C.在装置E中滴入几滴浓盐酸会出现白烟
D.装置F中的漏斗能起防倒吸作用
8.某溶液中可能含有下列6种离子中的某几种:、、、、、。为确认溶液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1)上述溶液,加入足量溶液,反应后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沉淀,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盐酸,有沉淀不溶。
(2)向(1)的滤液中加入足量的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已换算成标准状况,假定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由此可以得出关于原溶液组成的正确结论是(
)
A.
B.如果上述6种离子都存在,则
C.一定存在、、,可能存在、、
D.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
9.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B.闻氯气的气味时,打开瓶塞,鼻孔贴近瓶口
C.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D.点燃氢气前,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10.为实现下列物质间的转化,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SO3→H2SO4
B.Fe→FeCl3
C.CuO→Cu
D.Na→Na2O2
11.把铝粉和Fe3O4粉末配成铝热剂并等分成两份,第一份在高温下恰好完全反应,然后将生成物与足量盐酸充分反应;第二份直接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使之充分反应,前后两种情况下生成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的体积比是
A.3:4
B.4:3
C.1:1
D.9:8
二、填空题
12.有人在研究硫酸亚铁受热分解反应时,作了两种假设:
(1)假设它按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方式来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假设它按碳酸钙受热分解的方式来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事实上,硫酸亚铁分解为氧化铁,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分解温度为500℃左右),则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13.硫酸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
(1)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就已采用加热CuSO4·5H2O或FeSO4·7H2O的方法来制取硫酸。CuSO4·5H2O的俗称是___________。
(2)目前工业制备硫酸主要采用接触法,以黄铁矿(FeS2)为原料制备硫酸的主要设备和流程如图。
设备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原料黄铁矿(FeS2)中S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
接触室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吸收塔中用于吸收SO3的试剂X是___________。
(3)尾气中的SO2可用氨水吸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4.为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气态产物中是否含NO2,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FeSO4+NO→[Fe(NO)]SO4,该反应较缓慢,待生成一定量[Fe(NO)]2+时突显明显棕色.
(1)实验前需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简述操作__.
(2)实验开始时先将Y形试管向盛有碳酸钙的支管倾斜,缓慢滴入稀硝酸,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__;铜片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3)洗气瓶中加入KSCN溶液的目的及原理是__;本实验只观察到洗气瓶中出现了棕色,写出尾气处理的化学方程式__.
15.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液溴,振荡后溶液变为黄色。
(1)甲同学认为是Br2溶于水变成黄色溶液;乙认为是Fe2+被氧化成Fe3+使溶液变成黄色。
(2)现提供试剂: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四氯化碳
D.硫氰化钾溶液
请判断_____(填“甲”或“乙”)的推断正确,并用两种方法加以验证,写出选用的试剂编号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第一种方法
_______
_______
第二种方法
_______
_______
(3)若选用淀粉碘化钾溶液判断哪位同学推断正确,是否可行?(填“可行”或“不可行”):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某红色固体粉末样品可能含有Fe2O3和Cu2O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其组成进行探究。完成下列空格。
①提出假设:
假设1:只存在Fe2O3;假设2:_________;假设3:既存在Fe2O3也存在Cu2O。
②查找资料:Cu2O在酸性溶液中会发生反应:Cu2O+2H+=Cu+Cu2++H2O。
③实验方案设计与分析:
方案一:步骤一: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过量浓硝酸,产生一种红棕色的气体。由此可得出假设____不成立,写出产生上述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取少量步骤一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加_______,振荡,若________,则说明假设3成立。
方案二:
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硫酸,若固体全部溶解,说明假设_______不成立。
方案三:
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测定该样品中Fe2O3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假设样品完全反应):
步骤一:取样品并称量该样品的质量为m1;
步骤二:测出反应前广口瓶和瓶内物质总质量m2;
步骤三:测出反应后广口瓶和瓶内物质总质量m3;
步骤四:计算得出矿物样品中Fe2O3的质量分数。
讨论分析:该实验方案________(填“能”或“不能”)测出矿物中Fe2O3的质量分数。不改变装置和药品,通过计算得出矿物中Fe2O3的质量分数,你还可以通过测定_______。若测得m1为3.04g,m3=m2+1.76g,则原样品中Fe2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结果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四、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7.已知:A为淡黄色固体,T、R为两种常见的前途很广金属单质,D是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H是白色沉淀,且在潮湿空气中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固体。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H___;N___。
(2)按要求写下列反应方程式:
①检验W中阳离子的离子方程式___。
②H在潮湿空气中变成M的化学方程式___。
③B与R反应生成N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
18.现有金属单质A、B和气体甲、乙、丙以及物质C、D、E、F,它们之间能发生图中反应。(图中有些反应的产物和反应条件没有标出)
(1)金属A的化学式为_______,金属B的化学式为_______,乙的化学式为_______,丙的化学式为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③_______;
④_______;
⑤_______。
19.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一种无机化合物X的组成和性质,设计了如下实验(以上气体体积均标况测定,产物中只有水未标出)。
已知X中带有6个结晶水,仅含五种元素,且每种元素在该化合物中均只有单一价态,M(X)=400。
(1)固体X中除了H、O元素,还含有____元素。固体X的化学式为____。
(2)8.00g固体X中共含有阴离子物质的量____mol。
(3)上述探究流程中固体X隔绝空气、650°C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某学生把一定量的固体X溶于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溶液显深蓝色,同时有蓝色沉淀生成。写出出现该反应现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
五、计算题
20.(1)合成氨工业生产中所用的α-Fe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FeO、Fe2O3。
①某FeO、Fe2O3混合物中,铁原子、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5,其中FeO、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
②当催化剂中+2价铁与+3价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时,其催化活性最高,此时铁的氧化物的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_______。
(用小数表示,保留2位小数)。
(2)电子工业常用30%的FeCl3溶液腐蚀敷在绝缘板上的铜箔,制造印刷电路板。
①用FeO、Fe2O3和稀盐酸、氯气制取FeCl3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溶液中Fe3+存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FeCl3溶液与金属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转移电子数为6.02×1024时,被氧化的物质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
21.已知铜和铁都是生活中常用的金属。
(1)已知铜在常温下能被稀硝酸溶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8HNO3=3Cu(NO3)2+2NO↑+4H2O。
①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双线桥标出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
3Cu+8HNO3=3Cu(NO3)2+2NO↑+4H2O
③若19.2g铜与足量硝酸完全反应,被还原的硝酸为______mol,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2)电子工业常用30%的FeCl3溶液腐蚀敷在绝缘板上的铜箔,制造印刷电路板。
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检验溶液少量Fe3+存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22.取一定质量的Fe、Cu混合物的粉末平均分成四等份,分别向其中逐渐加入不同体积但同浓度的稀硝酸,实验中收集到的NO气体的体积及剩余固体的质量均记录在下表中(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1)写出实验①中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稀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
(3)每份混合物中含铁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铜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4)计算上表中实验③所用稀硝酸的体积和实验③、④产生气体的体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D
4.B
5.C
6.A
7.A
8.B
9.D
10.C
11.A
12.(1)FeSO4FeS+2O2↑
(2)FeSO4FeO+SO3↑
(3)2FeSO4
Fe2O3+SO2↑+SO3↑
13.(1)胆矾或蓝矾
(2)
沸腾炉
-1
98.3%的浓硫酸
(3)或
14.(1)关闭活塞a和分液漏斗活塞,向分液漏斗中加水,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水滴入圆底烧瓶一会儿后不再滴入,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2)利用生成的CO2将整个装置内的空气赶尽,避免NO和O2反应生成NO2
对气体产物的观察产生干扰
(3)3Cu+8HNO3→3Cu(NO3)2+2NO↑+4H2O
检验有无NO2产生,若有NO2,则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将Fe2+氧化为Fe3+,Fe3+与SCN﹣反应溶液呈血红色,若无二氧化氮则无血红色
2NO+O2+2NaOH→NaNO2+NaNO3+H2O
15.(1)乙
(2)C
有机层无色
D
溶液变红
(3)不可行
因为Br2和Fe3+都能把I-
氧化成I2
16.①只存在Cu2O
③1
Cu2O+6HNO3(浓)=2Cu(NO3)2+2NO2↑+3H2O
KSCN溶液
溶液显红色
2
能
测量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或广口瓶中沉淀的质量。(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52.63%
17.(1)Na2O2
Fe(OH)2
NaAlO2
(2)Fe3++3SCN-=Fe(SCN)3
4Fe(OH)2+O2+2H2O═4Fe(OH)3
2Al+2H2O+2OH-═2AlO+3H2↑
18.(1)Na
Fe
Cl2
HCl
(2)Fe+2H+=Fe2++H2↑
Cl2+2Fe2+=2Fe3++2Cl-
Fe3++3OH-=Fe(OH)3↓
19.(1)Cu、N、S
Cu(NH4)2(SO4)2·6H2O
(2)0.04
(3)Cu(NH4)2(SO4)2·6H2OCu+2SO2↑+N2↑+10H2O↑
(4)2Cu(NH4)2(SO4)2·6H2O+6NaOH=[Cu(NH3)4]SO4+Cu(OH)2+3Na2SO4+16H2O
20.(1)①2﹕1
②0.72
(2)①FeO+2H+=Fe2++H2O
Fe2O3+6H+=2Fe3++3H2O
2Fe2++Cl2=2Fe3++2Cl-
KSCN溶液
②2FeCl3+Cu=2FeCl2+CuCl2
320
g
21.(1)①3Cu+8H+
+2NO3-=3Cu2+
+
2NO↑
+
4H2O
②
③0.2
2∶3
(2)①Cu+2FeCl3=2FeCl2+CuCl2
②
取所得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KSCN,溶液显红色,则证明含Fe3+
22.(1)3Fe+8HNO3→3Fe(NO3)2+2NO↑+4H2O
(2)4mol/L
(3)
12.6克,11.52克
(4)270mL,6.048L
7.728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