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兰亭集序》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8.《兰亭集序》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2 20:4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案
高考题型:理解性默写
是否为高频考点:是

该知识点在
年高考题中以
形式出现过。
考纲描述:
《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重难点:
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正确认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死观、人生观;
3、背诵全文。
需要学生记忆、掌握的知识、技巧等:
多义词(修、致、次、一等)
古今异义词(咸、以为、其次、怀抱等)
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悟”通“唔”,面对面)
需要补充的材料/题型:
“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两类:一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多为劝勉之辞,如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是书序,即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序、跋的体裁,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后代还有的很像是抒情散文。它是附着在正文前对正文进行介绍、评价和陈述写作宗旨或记读后感的文章。序一般在前,跋一般在后。两者虽然是一回事,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实际是对序的再补充,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教学
流程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怎么学)
导入新课
但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沉淀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蒙蔽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灵恢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的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兰亭集序》在书法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2、梳理并记住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3、感受作者对生死问题的哲理思辨和对生命意义、价值的思考,体会作者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的情感。
指导诵读:
1、放录音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一些字的读音;
2、挑两名学生进行朗读,再次对部分生字词进行正音。
3、齐读本篇文章,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生字词: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唔”,面对面
趣舍万殊:“趣”通“取”,趋向
古今异义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古义:全,都
今义:有盐味)
引以为流觞曲水(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列坐其次(古义:溪水的旁边
今义:第二)
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怀里抱着,也指身体的部位,胸部)等
词类活用
1、映带左右(名词做动词,环绕)
2、群贤毕至(形容词做名词,贤士)
3、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等
二、相关知识链接
1、作者: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2、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3、有关文化常识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其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4、解题: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理请情感脉络。
第一部分(1—2段)点出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3)
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4)
交代作序目的
本文虽为序言,但作者俯仰天地,抚今追昔,借题发挥,情感之流涌动其中,跌宕起伏。请“拈”出文中三个词语,体味其情感的变化之由。
明确:“乐”——“痛”——“悲”。
“乐”者,游宴之乐也;
“痛”者,死生之痛也;
“悲”者,人生之悲也。
全文由乐生痛,言痛生感,由痛言悲,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1、诵读并分析第一部分。
作者“乐”从何来?何“乐”之有?
明确:一乐盛会时间——暮春——踏青之季也,地点——兰亭——名胜之处也,目的——修禊事——洗濯除病、祛灾迎祥、嬉戏宴游也(暗写)。二乐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三乐环境幽美——此地有……映带左右——山环水饶。四乐活动尽兴——一觞一咏……幽情——乐事爽心。五乐——天气作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六乐感受独特——仰观……视听之娱——人生极致。人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齐聚,其乐也陶陶,其乐也无穷!
2、诵读并分析第二部分。
作者“痛”自何来?缘何而“痛”?
明确: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他们中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3、诵读并分析第三部分。
作者因何生“悲”?所“悲”为何?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由的体悟“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悟相同;批判当前士大夫虚无主义的生死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此句是理解难点,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又发出“后之视近,亦由今视昔”的“悲”叹。其实质是对生死的悲叹,对生命易逝、盛筵难再的悲叹。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游的盛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彰后世,使后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点明诗集由来——故列叙时人……,编辑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悲”而不沉,“悲”而不伤,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人生的眷恋、执著与追求。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许多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合作探究
本文是一篇书序,从文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本文最能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1)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作诗情形、成书经过和本书的意义。(2)死生亦大矣。
作者写兰亭的景色时突出了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明确:文章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了“淡雅”的特征,阴历三月的江南,山涧水渚之间,绿树成荫,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只言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遇”,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3、在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哪种看法?
明确:(1)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想到人生苦短,不禁“痛”从中来;接着作者批判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慨叹死生的重大意义,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有致,情真意切。
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是敢于直面人生、客观务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写作特点:
(1)立意高远,蕴藉深长
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5、小结: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深沉的感慨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这人生之乐便是开头的兰亭雅集,那是形象化的表现。也正因此,作者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混浊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生长河中溅起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真正实现“诗意地栖居”
五、课后检练
62—63页文本层析
【名句积累】
(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3、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5、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7、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8、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教学反思
优点:
不足: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