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青树下的小学》 第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大青树下的小学》 第一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3 10:1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大青树下的小学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读通课文三遍以上。
2.划:把课后要认要写的生字在文中用横线划出,每个拼读三遍。(多次出现的只划第一处)
3.写:参考书后《识字表》、《写字表》和《词语表》,自学本课生字、新词,书空课后田字格中的13个生字(边书空,边给每个生字口头扩词)。
【教学内容】
认识并了解“单元导读”;感知全文,想象画面,关注有新鲜的词语和句子,完成练习和作业。
【教学目标】
1.
经过引导发现,感受“单元导读”的重要性;通过看图、组词、联系生
活等方式,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以及“早晨”等21个词语;通过观察比较,正确书写“晨”等9个生字。
2.
结合资料袋和插图,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关注有新鲜感的
词句;了解民族学校的幸福学习生活,体会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经过引导发现,认识并了解“单元导读”的重要性。
2.
通过阅读,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与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了解民族学校学生的幸福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大张的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学生用具:自制小张的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单元导入
1.初识“单元导读”
师:同学们,新的学年开始了,我们进入了第二学段的语文学习,三年级的课本在编排上有了新变化,新增了一个板块,我们学习了这个板块,就能了解这个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还能了解到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什么?
那么这个板块的名称叫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一页(幻灯片出示“单元导读”),以后的各个单元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我们称它为“单元导读”。
2.介绍“单元导读
仔细观察“单元导读”都由哪些部分组成,你也可以翻翻后面单元的“单元导读”,你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学生交流)
3.图解“单元导读”
师:“单元导读”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部分的文字提示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下部分的文字提示了本单元语文学习的要素。此外,“单元导语”上还配有插图……在开启每单元的学习之前,我们都要关注和阅读“单元导读”。
4.明确单元任务。
(1)读读“单元导读”上半部分的句子,圈出主题。(指名交流,反馈:校
园)
(2)读读下半部分的句子,画出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要求。(出示:阅读时,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3)聚焦“新鲜感”,师:你认为什么是新鲜感?(同桌交流,反馈,达成
共识:以前没有见过的,写得特别好的)
(4)关注插图。师:“单元导读”中都配有插图,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想
说的吗?
设计意图:
教学语文,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在第一单元学习开始前,先教会学生学习“单元导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整体的意识,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关注“单元导读”的习惯,明确单元学习要求,学习有的放矢。
(2)揭题导入
1.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课的题目叫什么吗?(指名回答。预设:一年级上学期语文的第一课题目叫《我上学了》。)
对了,那么,你们还记得那一课告诉我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的吗?(指名回答。预设:我国有56个民族的小朋友上学。回答后请学生说说知道的少数民族名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的地方好些民族聚居一起,和睦相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那么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请看老师板书。(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释题
师:同学们,读完课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的地方是小学。)
追问:你是从课题的哪个词语知道的?(预设:我从课题“小学”这个词语知道)
从课题中,你还了解到关于这所小学的什么信息呢?(指名回答:从课题我还了解到这所小学是在大青树下面的。)
小结:课题是课文的一部分,阅读理解要从课题开始。那么《大青树下的小学》写的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它与我们的学校又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
设计意图:
阅读应该从题目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题目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关键信息。同时,释题也是一个读写结合点,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给课文起一个恰当的题目的,从而达到能给自己习作起一个恰当题目的目的。
二、新授
探究一:初读感知,梳理全文。
1.自读初感知。
让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借助课后拼音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读准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分类学识字。
(1)出示:汉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①师:这些民族,你们还认识吗?读一读。
②师:汉族是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我们说的话叫?(汉语)写的字叫?(汉字)汉代穿的衣服叫(汉服)汉民族留下了几千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汉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③师:除了这些民族外,你还知道哪些民族?(交流)
(2)出示:可爱的学校、鲜艳的衣服、飘扬的国旗、洁白的粉墙、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打扮得绚丽多彩。
①读准这些词,注意带拼音的生字。
②读好这些词注意“的”字要轻声。
③读美这些词,注意读出画面感。
3.再读促交流。师:这所学校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反馈:美丽、可爱、特别、不一样、漂亮……)
4.梳理识全文。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师总结:作者按时间顺序来写,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板书)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完全有能力借助课后拼音读准句子、读通课文;通过本课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进行归类识字,便于学生掌握生字词。同时,在识字中渗透文化,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梳理识全文”从整体出发,厘清课文的脉络既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也为中段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出示课后第一题:
“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探究二:想象“上学”画面,初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导入课文。让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围绕着“上学路上”一共写了几句话,用序号表示出来。(指名回答。预设:围绕着“上学路上”这个内容,一共写了4句话)
2.想象画面。(幻灯片出示课后资料袋)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对照资料袋,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时,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分别由哪些句子形成同一个画面,把是描写同一个画面的句子用括号括起来。(个别操作,同桌交流)
3.交流画面。
预设: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
第1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2、3个句子是一个画面;第4个句子是一个画面。
4.
深入画面。
(1)小组交流:课文第一自然段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三幅怎样的画面?你是通过句子中哪些词语形成这个画面的?
(2)预设反馈:
画面一:早晨,从各地走来了多民族的许多小学生。
“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形成“从各地”走来的画面:“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形成“多民族”画面
师小结:这个句子,用了三个“从……”相似结构的词语,和“有……有……有……还有……”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定的语势,给我们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我们就可以叫它为“有新鲜感的词句”。
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自然段,看看还有没有“有新鲜感”的词句。
画面二:绚丽多彩的学校。
“穿戴不同”“鲜艳的服装”“绚丽多彩”形成“绚丽多彩的学校”画面。
画面三:同学们来到学校后进行各种活动。
“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形成“进行各种活动”的画面。
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可以叫“有新鲜感的
词句”外,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设计意图:
“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既是课后第一大题要求我们解决的重点学习任务,也促成了学生提取信息能力与想象能力的融合,即通过想象画面初始文本、交流画面深入文本;先将句子与画面相对应,再提取关键词语形成画面;教师以生动的画面为载体,培养的不仅仅是想象能力,更是让学生在提取关键信息的过程中,关注有新鲜感词句的独特表达。
探究三:想象“读书、活动”的画面,再识“有新鲜感的词句”。
1.
由扶到放,小组交流。
(幻灯片出示)
(1)请你朗读第二部分,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时,你的脑海里又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学着刚才的方法将同一画面的句子用括号括起来。
(2)你找出的几个画面分别是怎样的,你是通过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形成这几个画面的?
(3)四人小组交流画面,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派一位代表做汇报。
2.
小组汇报,反馈指导。
预设:在朗读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三个画面。从“‘当,当当!’”到“那声音真好听!”是一个画面;从“这时候”到“是那样好奇地听着。”是一个画面;余下的句子是一个画面。
3.读悟结合,深化画面。
预设:
画面一:上课了,大家在同一个教室里朗读课文。
(1)“当,当当!当,当当!”形成了铜钟敲响上课钟声的画面,“一齐朗读”“声音真好听”形成朗读的画面。
(2)男女生合作读,关注“钟声”和“朗读”中的感叹号,感受画面的动态美。
画面二:山林里的朋友在安静地听大家朗读课文。
(1)“不摇了”“不叫了”“停在”“都在听”“最有趣的”“好奇地听着”形成安静听大家朗读课文的画面。
(2)追问:
作者把什么当作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交流预设: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当作同学们“山林里的朋友”了)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吗?(交流预设:这些“山林里的朋友”不是真的会听大家朗读课文。)
那作者为什么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呢?(交流预设:因为作者把树枝、鸟儿、蝴蝶和猴子都当成人了,成为了朋友,所以作者说这些山里的朋友“都在听”“好奇地听”)
(3)小组派代表有感情朗读,读出画面的和谐之美。
画面三:下课了,小鸟、松鼠和山狸看大家在大青树下活动。
(1)“快来看热闹”形成看大家活动的画面。
(2)小组派代表有感情朗读,读出画面的趣味之美。
小结:除了使用相同词构成的几个相似结构词语的句子和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词句,可以叫“有新鲜感的词句”外,形象地模拟声音和把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同样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词句也叫做“有新鲜感的词句”。
设计意图:
2011版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有了探究二的教学铺垫后,在探究三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采用了组内交流、小组汇报、反馈指导的方式。学生在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过程后,以汇报和有感情朗读的方式来呈现画面,不仅让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还在此基础上,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练习
1.同桌间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读一读,记一记。(会读了,给☆涂上颜色)
早晨
穿戴
鲜艳
服装
打扮
校园
敬爱
国旗
敬礼
铜钟
教室
朗读
安静
树枝
这些
好奇
招引
古老
粗壮
枝干
影子
☆☆☆
3.
请将所学生字,填在田字格里。

,种满
花的小路上,走来许多小学生,有
族、傣族、景颇族等。他们穿着

,把学校打
得绚丽多彩。
(1)仔细观察田字格,注意左右结构字的书写位置。
(2)反馈评议。这些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写时注意笔画穿插,修正练写。
设计意图:
基于本课时教学目标,“练习”板块将进行字、词、句的巩固训练。因为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书写能力,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以往的写字经验,借助结构框架,努力写出端正规范的汉字,并在写好之后修正练写,进而不断提高学生自我辨析汉字美感的能力。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并了解了每个单元起始页的“单元导读”,学会了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学习并积累了不少有新鲜感的词句,收获可真大!
五、作业
1.基础作业:《生字抄写本》上每个生字抄写三遍,扩词两个。
2.拓展作业:(分层设计,选择其一,挑战星级)
A.摘录文中你感到有新鲜感词语或句子。★
B.你对少数民族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可以罗列出来,与伙伴组成合作小组,进行专题性研究。★★
设计意图:
“作业”乃是基于教学目标而设计,也是一个由易到难、从课内到课外、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后的拓展作业则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1.大青树下的小学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上学路上:从……从……从……;有……有……有……还有……来学校时:向……打招呼,向……问好,向……敬礼。时间顺序上课时:“当,当当!当,当当!”山林里的朋友……下课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