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不懂就要问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读通课文三遍以上。
2.划:把课后要认的生字在文中用横线划出,每个拼读三遍。(多次出现的只划第一处)
【教学内容】
认识本课13个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利用略读提示、课后泡泡语,初步了解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能初步和同学交流,就事论事。
【教学目标】
通过联系上下文、猜字等自主识字的方法,认识“诵、例、段、糊、涂、挨”等13个生字。
借助朗读,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正确流利地读好文中人物的语言。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讲了什么事,并交流对这件事的想法。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大张的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学生用具:自制小张的生字卡片、答题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认识略读课文
(1)发现差异。师:看看课题再看看课文,想想这篇和之前学的其他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2)了解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是全套教材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课题加上星号表示与精读课文的不同,课题下方的略读提示展现了这篇课文学习的具体内容,课后两个泡泡提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学习泡泡语。读一读泡泡语,按照学习要求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
(4)学习提示。读一读略读提示,明确由几项学习任务。
2.了解私塾文化。
(1)看图导入。师:现在我们每天坐在学校里学知识。但是古时候,人们不把学校叫学校,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板书:私塾)
(2)看插图。师:那时候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看看插图。
(3)文中介绍。
①出示第2自然段,学生自由读。师:这段话中有个生字“诵”,可以组成“朗诵”“诵读”“背诵”等词,往往和读联系,是抑扬顿挫地读的意思。“背诵”这个词中“背”是多音字,要读准字音。
②师:私塾里读书的情景怎么样,谁来读给大家听?
③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4)引出课题。师:那时候的私塾先生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但严厉的私塾里却有一位不怕严厉的人,他就是孙中山。(板书:不懂就要问)
(5)过渡:孙中山怎么敢问老师呢?我们马上翻开课本,探个究竟,好吗?
设计意图:从“私塾”到“严厉的老师”,从“大家不敢问”到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由文化引入,点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
二、新授
探究一: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本课生字)
教师随机指导正音:
(1)平翘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诵”,翘舌音“楚”
(2)前鼻音边音强调:前鼻音“段”,边音“例、厉”。
(3)多音字辨析:除了“背”外,多音字“圈”,在文中读“quān”,组词为“圆圈”,还有一个读音是“juàn”,组词为“羊圈”。
(4)容易读错的字:挨(提示:不作多音字来讲,通过反复朗读来加深印象)
2.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幻灯片出示学习提示一)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互相交流。(提示:可以结合二年级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故事的方法,来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不要过高,学生能基本说清楚就可以)
预设引导:第1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孙中山小时候上私塾时,学生就是一味咿咿呀呀地读;第2至自然段写孙中山不满足于背诵,想知道其中的意思,就冒着危险问老师,老师给了他满意的答复;第8、9自然段写孙中山说“不懂就要问”。
(2)借助方法,同桌互讲。
3.随文理解词语:“糊里糊涂”,思考如果不糊里糊涂又是什么?( 引导学习反义词)
设计意图: 在整体感知部分,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但建立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支架,能降低学生表述的难度,这不仅可以很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写作的方式,还能帮助学生厘清课文主要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探究二:细读文本,聚焦人物
1.提示学法,简单批注。
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与众不同的?在书上做好标记,用简单的词语概括。
2.交流反馈,感受不同。
预设:孙中山有三点与众不同
学习出色:同学们还在摇头晃脑地念书,孙中山却早就可以流利背诵。
幻灯片相机划词语“流利”,并板书:“学习出色”
求知欲强:“先生听了,连连点头”,但孙中山却不满足于糊里糊涂地背。
幻灯片相机划出句子:“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理解句子,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指导体会朗读,感受孙中山“求知欲强”,并板书:“求知欲强”
敢于提问:孙中山为了弄清道理,虽然害怕还是壮着胆子提问。
幻灯片相机划句子:“他壮着胆子站起来”,体会人物心情,指导朗读孙中山对先生说的话“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通过朗读感受孙中山“敢于提问”的品质,并板书:“敢于提问”
3.借助活动,走进内心
(1)设计“最佳读心王”活动,体会孙中山的求知欲。
步骤一:请学生从“孙中山、同学、先生”这几个人物中选一个角色,提一个和孙中山有关的问题。
步骤二:把问题进行归纳梳理。
步骤三:问题提出者面向全班提问,其他同学书写关键词,用亮题板的形式进行回答。
步骤四:交流讨论,感悟并明确孙中山先生的求知精神,评出“最佳读心王”。
(2)比较回答异同,贴近人物内心
预设问题及回答示例如下:
问 题 回 答
“孙中山,先生听了你的背诵连连点头,可见他很满意,为什么你还要问问题?” 因为“我”觉得糊里糊涂地背书没有什么用。
“同学们,孙中山向先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被吓呆了?” 先生从来都不讲意思,也从来没有人敢问问题,孙中山这一问,肯定要被先生责罚了。
“先生,您一开始厉声问孙中山,为什么后来却摆摆手让他坐下,并且认真讲解意思了呢?” 从来没有学生向我提问过,我想等他们长大总归是会懂的,不用着急,刚才孙中山向我提问,我以为他要捣乱,所以厉声问他,没想到他一字不漏地背出了那段书,看来是真的很想弄清楚书里的意思,所以才讲给大家听。
“先生,你教书,为什么只让学生背诵,而从来不讲书里意思?” 书中的道理,我想学生长大了自然就会知道的。
设计意图: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略读课主要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把从精读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运用。本课第一次出现“阅读提示”,除了让学生“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还要学生“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因此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读心王”活动。
探究三:聚焦“新鲜”,交流感受
1.圈圈划划,品味有新鲜感的词句。
(1)预设交流“有新鲜感的词语”
幻灯片出示——私塾:古时候的学校。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
(2)预设交流“有新鲜感的句子”
幻灯片出示——“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①预设新鲜感之一:读书咿咿呀呀像唱歌,和现在对学生的读书要求“不拖音、不唱读”完全不同;
②预设新鲜感之二:现在老师都会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前竟然从来不讲书里的意思。
2.再读课文,摘录有新鲜感的词句。
①幻灯片出示:再读课文,找出让你觉得新鲜的词句,摘录在作业纸上,并说说觉得新鲜的理由。
②幻灯片出示,预设交流:把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并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理解。
觉得新鲜的理由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稀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③再读读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感受?
预设交流——
觉得新鲜的理由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稀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现在老师鼓励学生提问,以前提问竟然都要“壮着胆子”。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向先生提问,是天经地义的,但在以前,却是离经叛道的。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向先生问问题竟然要挨打;孙中山冒着挨打的风险也要问问题。
设计意图:课文故事简单,但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运用圈圈划划做批注、摘录赏析谈体会等多种方法理解,从而体会孙中山可贵的求知精神。
三、练习
1.深入画面,朗读练习
(1)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2)“……,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3)“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
(4)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2.三人一组,汇报交流。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进行练习,请两组同学做汇报。
(2)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3.拓展阅读《孔子不耻下问》的故事。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在教材编写中只要求认识二会字,没有编排四会字,没书写任务的略读课文,“有感情朗读”更应该成为统编教材的教学重点,新课标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二条:“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第一条:“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学习”到“用”,更加强调进入第二学段,即三年级应该训练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没有课后题目,所以我们更加多多关注 “阅读提示”和“随文泡泡语”,明确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哦!
五、作业
1.基础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
2.拓展作业:(分层设计,选择其一,挑战星级)
A.在书签上认真抄写“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把它作为提示自己的名言警句。★
B.联结生活★★
回忆自己是否有过“不懂就问”的经历,用一小段话写下来,尽量让词句有新鲜感。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学语文,首先要学阅读方法,掌握了阅读方法,才可能提升阅读能力;其次,对问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名言警句,在学生阅读的同时,还要引导积累,并进行实践创作,让他们不仅学语文更学做人。
【板书设计】
学习出色3.不懂就要问 私塾——孙中山 求知欲强 敢于提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