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
http://www.21cnjy.com/H/13/106/V20068.s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068.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
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1.在山的那边
学习目标
——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名师讲析
【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人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背景资料
《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在1979年写的一首诗,当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诗中对“海”的向往,实际上是经历了“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向往与追求。
3.相关知识
哲理诗,是托物言志,借助客观事物的某些景象来抒发感情,表达某种较为深邃的、富有思辨的人生哲理,给人较多思想启迪的诗歌。
象征,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意义。
【课文分析】
1.文章主题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和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即:通往理想之路是漫长的,崎岖的,要不怕长途跋涉,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2.文章结构
全诗自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
第一层(“小时候”到“山那边是海吗”),写自己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妈妈唤起了“我”的想望。第二层(“于是”到“打了一个零分”),写自己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第三层(最后一句),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
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小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
第二层(第二小节),诗人以“山”和“海”为喻,形象地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3.谋篇布局
《在山的那边》看似线条单纯却又波澜迭出,紧扣人心。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他的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个孩子的语调这样写道:“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仍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些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对“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4.语言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一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7)“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诗人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的境界终将实现。
5.写法探究
(1)运用象征手法,巧妙设喻,意蕴丰富。
(2)运用象征写作手法。
(3)虚实结合,含义隽永。
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痴想( )喧腾( )瞬间( )诱惑( )几乎( )奔波( )
nínɡ ( )成ménɡ ____脚 苦sè _____ yùn _______含
2.辨形组词。
秘( ) 幻( ) 漫( )
泌( ) 幼( ) 浸( )
密( ) 约( ) 侵(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A.信心 B.信念
只有抱定坚定的_______,理想才能变成现实。
老师的鼓励使他的_______大增,他又自信地站在起跑线上。
(2)A.痴想 B.幻想
不好好学习却想取得好成绩,无疑是_______。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_______不断成为现实。
汉语词汇中有一类形容词,是借助别的事物来形容色彩的,如文中的“铁青”“雪白”。请你再举几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拓展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文后问题。
6.“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原意是什么 在这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何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妈妈,那个海呢 ”一句中当时“我”的心情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信念凝成的海”这句话中的“海”具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一句中“种子”指什么 能“飘来”的东西应是很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 这样写不矛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段诗句包含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延伸阅读
(一)山民
韩 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12.你认为山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山民》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与课文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诗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唤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5.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最可怕的不是人生的大风大浪,不是人生的崎岖坎坷,而是平淡无奇、单调乏味的生活。
B.从“走向远方”“走向大山”可看出作者厌倦都市生活,渴望宁静平淡的生活。
C.面对困难和挫折、面对机遇和挑战,勇敢者· 应该“走向远方”“走向大山”。
D.全诗洋溢着经历人生风雨,战胜艰难险阻之后的沧桑感。
16.如何理解“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两句诗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诗的主旨,与下娜句诗的意思最接近(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常被身边的点点滴滴所触动。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甚至于一滴雨水、一缕春风、一行文字、一幅画面等,于不经意间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象,深刻的哲思,一瞬之间漾遍全身,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并且学会生活与刨造。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怦然心动的感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⑤不少于600字。⑥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⑦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⑧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答案与导解
1.chī xuān shùn yòu jī bēn
凝 朦 涩 蕴
2. 秘密 幻想 浪漫
分泌 幼小 沉浸
密友 约定 侵略
3.(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2)隐蔽,不外露。(3)形容对理想的渴望。(4)一眨眼之间。
4.(1)BA (2)AB
5.血红 天蓝 草绿
6.“痴想”的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世界,而想追求新的天地。
7.“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的感受。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心情十分沮丧,好像望海的“理想”被山无情地拒绝了似的。
8.“我”当时的心情特点:失望、伤心却又不甘心。
9.将信念、理想比作大海,写出了信念、理想的巨大精神鼓舞作用。“海”本来是自然界的事物,在这里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人生的信念和理想。
10.“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了童年时的“我”对这一人生哲理的含义还不很明白,似懂非懂,所以用“飘来的”;但这模糊的理解却随着自己的成长和对人生感悟的加深,越来越清晰,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样写不矛盾。
11.通往理想的道路不会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途中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低头,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描绘出灿烂的人生。
12.诗中的山民不安分于“山”,总向往着“海”。不满足于现实生活,却又只是沉迷于幻想,缺乏自信乐观和进取精神。
解析: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认识主要依据其在文中的表现。
13.这首诗从反面告诉我们:人应该为自己的理想脚踏实地去奋斗,不能只想不做,更不能怨天尤人,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14.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可抓住两首诗的突出特点从某一个方面进行比较。注意言之成理,思想健康。
15.BD解析:由导语可知:“走向远方”“走向大山”指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勇敢迎接机遇和挑战,故B项不对。全诗洋溢着勇。于追求、充满挑战的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作者渴望活得精彩,拒绝平庸,故D项也不对。
16.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7.C 解析:由诗歌主题可知。
18.示例:(1)①抒发了儿子对妈妈深长的思念之情;②抒发了儿子对妈妈的依依惜别之情;③抒发了儿子和妈妈相互思念之情;④抒发了儿子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2)①作者运用反衬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与妈妈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②作者把思念妈妈的情怀比喻为一条长长的线,心与妈妈相牵连,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割舍不断,绵绵悠长。
19.示例:①歌词立意好,格调新。从毕业抒怀人题,以写实和回忆交映的写法,以每节末句画龙点睛般的笔触,表现了毕业学子即依依不舍,又乐观豪迈的真挚思想感情。
②歌词诗意浓,情感真,意境美。在蝉声、南风、凤凰花、琴声的烘托下,依次写了难忘的师恩,融融的亲情和珍贵的友谊。让人读罢,深有感触,禁不住掩卷沉思,浮想联翩。那娓娓动情的追忆,那慷慨热忱的激励,令人心潮激荡,不能自已。
③另外,歌词的语言清新质朴,富有韵昧,用词准确,比喻贴切。如:离情的“无限”,师恩的“如海”,学习历程中的“阳光”“寒风”和“苦雨”,人生的“鹏程”等。
(只要能针对歌词中的某一两点,有独到的品味和感悟,思想正确,合乎情理,表达流畅即可)
技巧小贴士
汉字的造字法——“六书”(一)
六书是古代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1)象形;指用线条束描画实物形状的造字方法。象形字是独体字,无论笔画多少,都是囫囵一个字,不能再加分析。
(2)指事:指用象征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遗字方法,指事字可分两类:一类是纯符号性的,另—类是在独体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事符号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