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张PPT)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傍晚、近黄昏的时候。
人类聚居的地方。
构筑居室。
如此
自得的样子
结伴回家
人生的真正意义
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采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自得的心情
包 含
南山
静穆超然的胜景
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
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
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山间夕阳
飞鸟归林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行 路 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乐府歌辞之一。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名贵的菜肴。羞同“馐”
(zūn)金酒杯。
(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直:同“值”
(zhù)筷子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
叉路
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像白云一样的船帆
渡过
大海
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佳肴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胸中郁积的苦闷
二、
一:设宴
美酒
朋友的深厚友情
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冰塞川”
“雪满山”
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
象征仕途的艰难、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写作特色1
——欢乐
内心苦闷抑郁
——昂扬、明朗
——阴沉、低落,再度
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
“长风破浪”、
“济沧海”
“行路难……”
“垂溪碧钓”、“乘舟梦日”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冰塞川”、“雪满山”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
一、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
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1.细节描写——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2.比兴、象征手法——
“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3.用典——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2)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写作特色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唐朝诗歌界双子星座,一位是“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再一位就是“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杜甫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bì
wù
chóng
qīn
ào
扫除障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
(2)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写景记事的三个场面和直抒胸臆的大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期盼广厦
写景记事
直抒胸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本诗第一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中注入诗人何种情感
茅屋骤破,内心痛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本诗第二节中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叹息自己遭受天灾人欺
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叹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
表现诗人湿冷难眠、痛苦难挨的情境;还反映出“安史之乱是更深重的人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何种精神境界
忧国忧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在这首诗的前三节和最后一节中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表达由含蓄压抑到大声疾呼。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 忧思不绝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现实
风
白天
屋外
事
自己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雨
黑夜
屋内
人
杜甫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
??象杜甫一样,屈原写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写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感慨过“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可见.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裘
qiú
衾
qīn
掣
chè
着
zhuó
瀚
hàn
阑
lán
羌
qiāng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节度使下面资佐理的官吏
指西域的天气
狐皮袍子
锦缎做的被子
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
穿
大沙漠
纵横的样子
这里指主帅的营帐
营门
chè牵引
下雪后红旗冻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
这里形容雪花
阴云
阴暗无光
用丝织成的帐幕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散八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1、内容上写了哪两个方面?
2、表现了怎样的环境?
3、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
思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咏雪
送别
天寒
情暖
依依惜别之情
白 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
大雪纷飞遍地银妆
雪天奇寒难以忍受
沙漠冰封愁云惨淡
雪中送别图(后8句)
设宴饯别寄寓感慨
依依惜别无限惆怅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
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散八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方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那么,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任选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 汉;《渭》诗京城长安。
《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渭》诗新疆安西。
《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渭》诗初雨凄清。
《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渭》诗深情体贴真情别。
《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渭》诗舒缓诚挚。
《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渭》诗清新明快。
《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渭》诗截取典型情节。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送别心情:
朗读基调:
诗歌风格:
重要特点: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已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期间往返九十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第二年诗人自己加以编排,并刻印成集,这里选的是第五首。这一大型组诗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可以看成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回忆录。
己亥杂诗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吟鞭:指诗人鸣鞭。同题诗有"赖是摇鞭吟好诗"句。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诗人自喻。
浩荡:无限。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刘禹锡有"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句,这里变用此典。
东指:指东方故里。
思考以下问题
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愤然辞官,愁肠百结
时光易逝,日薄西山
隐喻当时国势渐颓
挥鞭马上,面向故乡
随兴赋诗,百感交集
落红并不无情
腐烂成泥养育春花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小结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虽辞官归乡,
仍心系报国。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古代诗人描写落花
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林黛玉;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1、背诵五首诗歌。
2、完成基础训练。
3、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补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