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7 20:2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安定区红土学校 王军
说教材
说导法
说学法
说流程
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为报告文学,除了具备新闻特点以外,还具有强烈的文学性。
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本文写了罗布泊由昔日美丽的仙湖变成今日的荒漠,揭示了一个生态环境蒙受人为破坏的个案,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
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在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两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学习目标:
1. 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 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等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
3.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1. 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2. 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从中总结教训。
学情分析: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八年级学生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学生也基本习惯了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
导法:
1、情景创设法
搜集大量的图片,既有仙湖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朗读,想象昔日罗布泊的美丽,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3、讨论法
利用质疑,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法:
1、勾画圈点法
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朗读法
指导学生朗读,从中领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流程:
一、预习检测 (约4分钟)
二、导入课题 (约2分钟)
三、自主学习 (约5分钟)
四、合作探究 (约10分钟)
五、品味语言 (约12分钟)
六、拓展延伸 (约6分钟)
七、布置作业 (约1分钟)
一、预习检测:
1.疏通生字词(正音、释义)。
2.了解文体知识。
二、导入课题:
1.公益广告及印第安歌谣导入,激发兴趣。
2.解题:题目提供了哪些信息?(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如今消逝了。)
三、自主学习: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出示“仙湖”图片。)
2.现在的罗布泊呢?(出示“沙漠”图片。)
3.思考: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
(河流改道、人口激增、盲目取水。)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的痛惜、悲愤之情。)
四、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使文章真实可信?
明确: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和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
2.“仙湖”消逝了。请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理解“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上游利益,不顾下游利益;只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脑中没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品味语言:
仙湖”消逝了,那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呀,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我们似乎还听到了胡杨的诉说。出示课件:胡杨。如果你是胡杨,你想说些什么?)
(因为个性化的阅读,主张有创意的阅读,这种设计主要为了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能发表独到见解。)
2.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如:
(1)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3)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4)“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明确:体会语言特点:既有科学性,说明性的语言,也有文学的形式,优美的语言。揭示文体:科学文艺作品。)
六、拓展延伸:
听了胡杨的诉说,我们痛惜,我们难过。可是同样的悲剧还在上演。
P95 青海湖解说(略),出示:青海湖图片。
P95 月牙泉解说(略),出示:月牙泉图片。
(看着这些画面,听到这些数字,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在这广袤的地球上,又何止青海湖、月牙泉面临如此的遭遇?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关于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七、布置作业:
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写一篇倡议书,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本作业设计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谴责人类的盲目行为,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昔日罗布泊
晚霞中的罗布泊
30多年前
罗布泊还有水
那时罗布泊人
的主食是鱼
也打野鸭
晾干后烤着吃
也曾经牛羊成群
今日罗布泊
荒凉的不毛之地
昔日的湖底
盐碱如山
没有一棵草,一条溪,
只有边缘残存着干枯的胡杨
连沙漠动物也无法生存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月牙泉
青海湖
黄沙直上白云间
孤城一片不见天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
返回
上页
下页
已被吞噬的家园
返回
上页
下页
将被吞噬
的家园
北京幕田峪长城烽火台被沙尘笼罩的情景。
沙尘暴肆虐北京城
行人蒙上了沙巾,
抵挡扑面的沙尘
昏黄的天空笼罩着影影绰绰的楼群
北京城下起了沙
4月18日,北京市区
降土30万吨,沙尘暴
大的惊人,前所未有。
我们的双手是用来创造而不是用来毁灭的---但愿我们人类的眼泪不会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保护生态,爱我家园!
导学评价
本课设置了正音、说话练习和写作训练等环节,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本课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文学赏析等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引导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本课展示了大量表现罗布泊沧桑巨变的图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的深切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