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连城县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连城县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4 07:1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连城县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每小题3分,共16小题48分。)
1.有学者指出:西周时代,大宗宗子如果没有亲生子,便需要从同族中收养族人之“支子”为自己的继承人,这便是宗法制度中的大宗“收族”现象。据此可知
A.大宗小宗可以相互补充
B.宗法制度逐渐走向完善
C.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础
D.宗法制继承原则遭破坏
2.近年来,河洛地区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铁农具,主要包括翻耕农具、中耕农具、整地农具、播种用具、收获农具等。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河洛地区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冶铁技术全国领先
C.农业生产力质的突变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3.在魏晋时期,西域人民喜欢使用在中原流行的梳妆用具。在吐鲁番等地出土了很多木梳,其形式与在长沙、江陵等地出土的完全相同;此外,绸制绣花粉袋、漆花等物也与中原所用物品无异。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西域手工业受中原设计风格影响
B.政府积极推动手工业技术的西传
C.丝绸之路密切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D.手工业生产与市场的互动共生性
4.唐代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韩愈此举
A.影响了宋代儒学的发展
B.挽救了儒家思想的危机
C.反映了唐朝文化的多元
D.确立了孟子的亚圣地位
5.王安石变法期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王安石此举旨在
A.缓和阶级矛盾
B.减轻赋役负担
C.限制寺观发展
D.增加财政收入
6.明宣宗提升“司礼监”的权力,赋予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审批内阁的“票拟”以及“择其轻重”提交给皇帝审批的权限。这反映了当时
A.宦官政治地位高于内阁
B.皇权进一步异化的趋势
C.中央行政效率大幅提高
D.司礼监取得部分票拟权
7.19世纪70年代,《循环日报》发表了《倡设日报小引》,着重提出了学习外人之长以治理中国的主张,接着又发表了《当用泰西新法》《当仿西法造战舰》等宣扬革新自救的文章。这说明《循环日报》
A.为洋务自强立言发声
B.成为推进维新变法的舆论阵地
C.引导民众参与政治
D.配合了革命党人的革命斗争
8.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有八十多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矿业、渔业、林业等方面;同时解除了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推广技术和组织参加世界博览会。这些举措
A.有利于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改善了民族经济生存环境
C.使民族经济获得独立发展
D.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9.
1925年,苏联创办莫斯科中山大学以支持中国的留苏工作,此后国共双方共同派遣留学生赴苏学习。1925年第一期招生中,以国民党员居多:1926年第二期招生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比例有所增加;1927年8月,国民党发布训令,禁止向莫斯科派遣留学生。这反映了
A.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大国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
C.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D.苏联与国民党的关系破裂
10.下图是小明在学习红军长征时找到的著作。
这些著作
A.彰显了红军长征的历史价值
B.表明长征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C.拓宽了研究长征历史的视野
D.成为研究长征的第一手史料
11.有学者认为,徐州会战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阻滞了日军向中国腹地的进攻。日军绝没有料到仅徐州会战就打了几个月的时间,这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和与德军会师的狂妄计划。这表明
A.徐州会战打乱了日军的侵略部署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徐州会战是中国战场的反攻之战
D.正面战场的积极抗战促使日本停止进攻
12.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甚至说要使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策
A.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开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有利于结束国内战争,稳定社会秩序
D.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
13.下图是1957年钱大昕创作的宣传画《社会主义阵营万岁》。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我国
A.写实主义艺术绘画十分盛行
B.经济现代化取得较大成就
C.“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D.浮夸风逐渐主导艺术创作
14.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我国科技文化界以《十五贯》的公演、《人民日报》改版、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的召开和音乐民族形式的争论等为标志,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这表明当时
A.科技文化走向了自主创新的道路
B.科教兴国战略已取得了初步成就
C.科技文艺界“左”倾思想已清除
D.科技文化方针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15.下图所示为1958年7月发行的年画。作为史料,它可以佐证
A.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的建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宏伟蓝图的绘制
C.人民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良好愿望
D.我国开始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16.下表是1978-1988年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结构表,这说明
农业产值占比
非农业产值占比
1978年
68.5%
31.5%
1988年
46.5%
53.5%
A.国民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B.包产到户发挥积极作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明显
D.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显著
连城一中2021-2022学年上期月考(一)
高三历史试题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口述历史是一种记录历史的方法,即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对。整理成文字稿。口述历史是通过问答形式进行的,是由叙述者和访谈者(历史工作者)双方进行合作而形成的产物。
很多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文献记载语焉不详……也有些只是一面之词,无法反映历史真相。由于种种社会变迁和历史动乱,大量档案文献散佚流失,更是常有的事。口述史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口述史使社会底层的百姓、少数裔族群和妇女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性。这不仅使史学研究的视角产生了根本变化,也使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口述史以记录由个人亲述的生活和经验为主,重视从个人的角度来体现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通过口述史料,史学家得以从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中,发掘出许多以往被忽略的侧面,或者为传统官私方文献遗忘的段落。
——摘编自定宜庄《口述史料的独特价值与史料的整理鉴别》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口述史料对历史研究的价值。(3分)
(2)
2021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你作为访谈者,采访一位抗美援朝老兵,请自拟主题,并撰写一份访谈大纲。(5分。要求:大纲中的问题设计合理,符合历史逻辑,条理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明太祖认为京师及府、州、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所以诏谕全国,命有司仿古家塾、党痒(学校)之制,更立社学(学堂由乡社自行筹建),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兼读《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命各处提学官及司、府、州、县官严督社学,不许废弛,其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令民间子弟愿入社学者听,其贫乏不愿者勿强。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在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湘报》等报上,有不少提倡教育救国的文章。甚至一些趋新的封建官僚,如张之洞、陈宝箴等人,也在呼吁改革科举制度和兴办新式教育。20世纪初,不仅改良派、立宪派继续鼓吹,而且一些革命派也在积极呼吁。1901年,中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开宗明义地宣称:“无人才不成世界,无教育不得人才。”此类言论,在当时各种报刊上比比皆是,由此而使教育救国思潮得以勃发奔涌。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邓小平复出主管科教事业后,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注视着新科技革命的进展,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前期发展社学教育的措施与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教育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复出主管科教事业的意义。(4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始驻期
离驻期
驻地
1921年7月
1922年10月
上海
1922年10月
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
北京
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
1923年6月
上海
1923年6月
1923年9月
广州
1923年9月
1927年4月
上海
1927年4月
1927年9月底10月初
武汉
1927年9月底10月初
1933年春
上海
1933年春
1934年10月长征前
瑞金
1935年12月
1936年7月
瓦窑堡
1936年7月
1937年1月
保安
1937年1月
1947年3月
延安
1947年3月
1949年3月
西柏坡
1949年3月25日
至今
北平(北京)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中共中央驻地”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孟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48年底,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孟泰回到鞍山炼铁厂担任配管组副组长。当时,配件和材料奇缺,又无处购买。他带领广大工人把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几个废铁堆翻了个遍,捡了成千上万个零件,建成了著名的“孟泰仓库”,没花国家一分钱。1959年,铁厂因冷却水水量不足而影响高炉正常生产,孟泰经反复思考,提出将高炉循环水管路由并联式改为串联式方案,保证了高炉的正常生产。在苏联政府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辊,致使鞍钢面临着停产威胁的情况下,孟泰组织500多名技术人员开展了从炼铁、炼钢到铸钢的一条龙厂际协作联合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终于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在鞍钢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孟泰精神”。
——摘编自杨晓陶《孟泰:工业战线的老英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泰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泰为鞍钢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6分)
连城县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参考答案
1-16、BACAD
BABAC
ADCDC
D
17、(1)口述史料可以弥补档案文献的不足;拓展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发掘出史学研究中被忽略的侧面。(3分)
(2)示例
主题:抗美援朝老兵对战争中的细节的回忆,如作战时间、作战武器、口粮等,揭示战争的真实一面。
访谈对象:抗美援朝老兵。
访谈时间:某年某月某日。
访谈地点:福建省某抗美援朝老兵的家中。
问题一:您是哪一年入伍的?
问题二:您是接到任务去朝鲜的吗?
问题三:您所在的部队最先到的是朝鲜哪个地方?
问题四:战争通常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
问题五:您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哪?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问题六:您当时使用的武器都有哪些?
问题七:您当时的口粮都有哪些?
问题八:您是哪一年回国的?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5分。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解题思路】(1)根据材料“大量档案文献散佚流失”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口述史料最广为人知的价值,就是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补充;根据材料“口述史使社会底层的百姓、少数裔族群和妇女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性"等可得出,有利于拓展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根据材料“重视从个人的角度来体现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发掘出许多以往被忽略的侧面”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发掘史学研究中被忽略的侧面。(2)普通士兵对朝鲜战争的历史叙事是更具体的,比较注重战争中的细节,这是撰写大纲的关键。
18、18.(1)措施:官民合办;政府加强监管;允许民间子弟入学。(6分)目的:为科举取士服务,培养人才;宣扬政府法律法令,教化民众。(4分)
(2)原因: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清末新政改革的推动;有识之士的呼吁。(6分)
(3)意义:为科技政策的转变作了理论准备;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4分,回答其中两点即可)
19、示例一
论题:中共中央驻地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不断深入。(2分
阐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把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心任务,为便于组织和发动工人群体,党中央驻地长期设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中心城市。1933年,随着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地下组织遭到破坏,党中央将驻地转移到瑞金,在事实上认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遵循革命形势和中国国情所作出的正确选择。1949年,在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全方位做好成为执政党的准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和新中国的内政外交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会后,党中央驻地由西柏坡迁到北平。(9分)
结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形势的认识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1分)
示例二
论题:1937年以前中共中央驻地频繁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分)
阐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将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中共中央驻地主要设在工人数量相对较多的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1927年4月,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共产国际的错误领导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共中央驻地被迫从上海迁往武汉;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国共彻底决裂,之后党中央驻地迁回上海并转入地下。1934年10月,由于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以及中国共产党“左”倾错误,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长征,党中央驻地开始随长征转移,1935年12月驻扎陕北瓦窑堡,1936年7月驻扎保安。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年初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对峙局面基本结束,全国抗日情绪高涨,中共中央驻地迁往延安。(9分)
结论:1937年以前中国共产党在错综复杂的国内革命环境下不断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1分)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题目要求“围绕‘中共中央驻地变迁'自拟一个论题”,考生可以先对材料进行解析:从空间角度看,有城市驻地和农村驻地之分;从时间角度看,1937年以前驻地变迁较1937年以后频繁。然后拟定相应论题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
20.(1)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设备落后;“一五”计划的实施;中苏关系恶化。(6分)
(2)贡献:保障器材需求;攻破技术难关;恢复和发展鞍钢的生产。(6分)
《社会变迁视阈下的红军长征与贵州社会》
《红军长征在天水》
《长征·云南》
《红军长征在陇原》
《红军长征过广西纪实》
《五岭逶迤腾细浪:红军长征在郴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