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B卷
能力提升
—2021-2022学年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测试AB卷
(时间:
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关于化学物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员、青草和足球都是物质
B.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
C.你的身体是由你摄入的化学物质组成的
D.看不见的东西都不属于化学物质
2.下列括号中对日常生活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玻璃窗破裂(化学变化)
B.天然气燃烧(化学变化)
C.食物发霉(物理变化)
D.汽油挥发(化学变化)
3.如图所示的四种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不同的是(
)
A.纸片燃烧
B.海水晒盐
C.铜器生锈
D.炸药爆炸
4.下列可用来判断硫粉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B.燃烧时放出热量
C.燃烧时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以上各项均是判断依据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所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6.玻璃棒不能用于(
)
A.蘸取液体
B.引流液体
C.捣碎石灰石
D.搅拌液体
7.下列实验操作中不规范的是(
)
A.取用粉末状固体
B.闻气体气味
C.给液体加热
D.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
8.实验时发生意外需及时处理。下列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为了节约药品——把剩余的药品放回试剂瓶
B.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C.触碰热试管手被烫伤——冷水冲洗后涂抹烫伤膏
D.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大量水冲洗后涂硼酸溶液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滴管用后放回原瓶
B.加热液体
C.处理废弃药品
D.取用固体
10.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11.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猜想
B.实验
C.推理
D.归纳
12.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完成的几个问题:①呼出的气体是什么?②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③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④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进行排序,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③②④⑤
D.①②④③⑤
13.如图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B.图甲实验可用于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
C.图乙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是为了验证燃烧后的某种产物
D.图丙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一种新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
14.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以蜡烛为主题,对青少年发表了演讲,其演讲内容被编成《蜡烛的化学史》一书。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时,在顶端会形成一个装满了液态石蜡的凹槽
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是水蒸气
C.蜡烛燃烧时,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汽化并燃烧
D将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心1~2秒后取出,处在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
15.已知某蜡烛在一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对该图的分析推理,可得出的结论是( )
A.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B.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C.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6.(8分)某同学在实验室中有以下错误操作,请你指出造成的后果。
(1)倾倒液体试剂时,细口瓶的塞子正放在桌面上:__________。
(2)倾倒液体试剂时,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向下:__________。
(3)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滴加试液:__________。
(4)向竖直的玻璃仪器中加入金属颗粒:__________。
(5)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__________。
(6)被加热的试管外壁有水:__________。
(7)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有人的方向:__________。
(8)用冷水洗涤刚加热过的试管:__________。
17.(16分)认真观察图,回答有关问题:
(1)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可燃性,取一段镁条,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如图①,镁条燃烧的现象是
,则镁条燃烧发生的变化是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下同),理由是
。
(2)图②中发生的变化是
,由此说明化学变化
(填“一定”或“不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3)图③中发生的变化是
,可见发光发热的变化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18.(16分)几位同学对蜡烛燃烧进行了以下探究。
(1)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说明蜡烛不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_________(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用一根木条横穿火焰三部分(如图所示),约1~2s取出观察,火焰_________(填“内焰”“外焰”或“焰心”)温度最高。
(3)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有_________产生。取下烧杯,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变__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_________和_________。
(4)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发现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小颗粒。
【收集证据】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假设___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
②吹灭蜡烛,立即把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小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世界上的物质包括看的见和看不见的都是化学物质,如空气。
2.答案:B
解析:玻璃窗破裂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天然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食物发霉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汽油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3.答案:B
解析:纸片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铜器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铜绿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炸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4.答案:C
解析: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等都是实验现象,不能证明有新物质生成,即不能证明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表示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故选C。
5.答案:B
解析:A项古诗所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项,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C项古诗所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项古诗所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6.答案:C
解析:运用玻璃棒可以蘸取液体;玻璃棒在过滤操作中的作用是引流液体;在溶解操作中用玻璃棒搅拌能加速溶解;不能用玻璃棒捣碎固体。故选C。
7.答案:D
解析: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用药匙取用,A图中所示操作正确。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B图中所示操作正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C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易潮解,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D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8.答案:A
解析: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应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故A选项说法错误。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盖灭,故B选项说法正确。触碰热试管手被烫伤,可用冷水冲洗后涂抹烫伤膏,故C选项说法正确。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故D选项说法正确。
9.答案:A
解析: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直接插回原瓶即可,不能用水清洗,否则试剂瓶中的试剂将被稀释,A图中所示操作正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甲试管没有倾斜、液体体积超过试管容积,B图中所示操作错误。处理废弃药品,不能倒入水池,应放入指定的容器内,C图中所示操作错误。取用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图中瓶塞没有倒放,D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10.答案:D
解析:
A中应先将试管平放,用镊子夹持铁钉伸入试管中,再把试管慢慢地竖立起来;B中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个酒精灯;C中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签朝向手心。故选D。
11.答案:D
12.答案:B
解析:①是对呼出的气体进行提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②确定了该气体中含有什么气体,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得结论环节;③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④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证据环节;⑤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反思与评价环节,故选B。
13.答案:D
解析: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A正确;图甲中根据火柴梗颜色的变化可以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B正确;图乙中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可以检验燃烧后是否生成水,C正确;图丙中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不是新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D错误。
14.答案:B
解析: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是石蜡蒸气,能燃烧,不是水蒸气。
15.答案:A
解析:A.蜡烛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图示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所以是发生了不完全燃烧,此选项正确;
B.蜡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图象信息无法确定蜡烛的组成中是否含有氢元素与氧元素,此选项错误;
C.蜡烛发生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一氧化碳的含量应增大,此选项错误;
D.由图象可知,蜡烛熄灭时,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浓度小到不能再支持燃烧了,此选项错误。故选A。
16.答案:(1)腐蚀桌面,污染试剂
(2)腐蚀标签
(3)污染试剂
(4)打破仪器底部
(5)造成失火
(6)试管破裂
(7)液体溅出伤人
(8)试管炸裂
解析:(1)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试剂,同时也防止腐蚀桌面。
(2)倾倒液体试剂时标签应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3)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会造成试剂染。
(4)向竖直的玻璃仪器中加入金属颗粒会打破仪器底部,应采用“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式。
(5)不应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否则易造成失火。
(6)被加热的试管外壁应擦干净,否则试管会因受热不均而破裂。
(7)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应朝着有人的方向,否则液体溅出易烫伤人。
(8)用冷水洗涤刚加热过的试管,试管骤冷容易炸裂。
17.答案:(1)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并伴有白烟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镁
(2)化学变化;一定
(3)物理变化;不一定
(4)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解析:(1)镁条燃烧的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并伴有白烟;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图②中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其中蜡烛燃烧放热引起石蜡熔化等现象说明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3)图③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可见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18.答案:(1)小
(2)外焰
(3)水雾;浑浊;水;二氧化碳
(4)①A;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②水蒸气;③C;AB;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支持燃烧,且不能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