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B卷 能力提升—2021-2022学年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化学单元测试AB卷(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B卷 能力提升—2021-2022学年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化学单元测试AB卷(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23 12:2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B卷
能力提升
—2021-2022学年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化学单元测试AB卷
(时间:
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20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我国纪念2020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淘米后的水用来浇花
B.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C.化工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里
2.下列对物质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的能量、间隔、相互作用均不变
B.水的天然循环只发生物理变化
C.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变化是由构成物质的微粒决定的
D.研究化学变化的意义在于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3.红糖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等作用。下列由甘蔗制作红糖的主要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
A.削蔗去杂
B.石辘碎蔗
C.渣汁分离
D.热锅熬糖
4.下列有关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雪花融化成水时分子获得能量,水结冰时分子失去能量
B.水蒸气和水中的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而冰中的水分子是不动的
C.此变化是物理变化
D.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能量
5.电解水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粒子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④③①②
D.④①②③
6.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现象
解释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7.从分子、原子角度对下面一些现象和变化的解释,合理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很小,质量也很小
B.热胀冷缩——温度变化,分子或原子大小发生变化
C.滴水成冰——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停止运动
D.食品变质——分子发生变化,分子性质发生变化
8.鉴别硬水与软水常用肥皂水,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应控制的实验条件有(
)
①两试管中加入的肥皂水浓度
②两试管中加入的肥皂水的滴数
③两种水样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浓度
④两试管中水样的体积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凝胶冰”是纯净物
B.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C.“气凝胶冰”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D.“气凝胶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10.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震后灾区人民须将河水净化成生活用水,常见的净水操作有①过滤、②加明矾吸附、③蒸馏、④消毒杀菌。应选用的净化顺序(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
D.①③④
11.下列关于水净化过程中常用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明矾可以促进水中悬浮物的沉降
B.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的所有杂质
C.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使海水转化成淡水
D.过滤或加热均能使硬水转化成软水
12.下列化学反应中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的是(
)
A.镁+氧气氧化镁
B.二氧化碳+碳一氧化碳
C.氧化汞汞+氧气
D.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
13.下列物质表现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碳在常温下性质稳定
C.铁可以打成铁片
D.4℃时水的密度最大
1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读出液体体积
B.加热液体
C.过滤
D.检查装置气密性
15.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该变化不能证明的事实是
(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分子间有间隔
B.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和新物质
D.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16.(12分)水对我们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
(1)自然界中,水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天然循环,_______为这个循环过程提供能量,通过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_______,又完成了_______,为自然界中的生物提供了淡水资源。
(2)下图是水分子在三种状态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气态水分子质量小,液态和固态水分子质量大
B.在气态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最大
C.气态和液态时水分子不停地运动,固态时水分子不运动
D.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时,水分子需要放出能量
(3)为了探究分子的性质,做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1中,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原因是_______。实验结束后,在其中一个烧杯中加入_______,红色逐渐消失。
②实验2中,注射器内装有少量空气,用手堵住注射器口,用力推注射器的活塞,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_______。
17.(13分)晓月同学去鲁山游玩时,用水瓶装了一些山上的泉水,带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按图1所示流程进行实验,制取蒸馏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操作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在进行该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该同学进行该操作时设计了如图2所示装置,请你指出图2中存在的两处明显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错误改正后,完成了实验,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液体中加入物质甲可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则物质甲为____________,其具有较强的____________性。
(4)操作B的名称为____________,上述步骤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填“①”“②”或“③”)。
18.(15分)实验课上,同学们做了电解水的实验。
(1)电解水时,通常要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目的是_______。
(2)写出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
(3)小红做电解水实验时,在水中加了氯化钠,发现与正极相连的石墨电极上出现黄绿色气体。这激发了小红的探究欲望。请你一起参与小红的探究活动吧!
【提出问题】加入氯化钠的水通电时,石墨电极上分别生成了什么气体?
【查阅资料】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
【提出假设】假设1: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氧气和氯气;
假设2: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假设3:电极上分别生成了_______。
【设计实验】小红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电解加了氯化钠的水,并收集两个电极上产生的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①按照图示连接好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用a、b两支试管分别收集两根石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观察气体的颜色
a试管收集到黄绿色气体,b试管收集到无色气体
通过对气体颜色的分析,说明假设________肯定是错误的
②用拇指堵住b试管口,移近点燃的酒精灯,松开拇指
听到________
证明b试管中收集的气体为氢气
【实验分析】小红发现通电时除了生成两种气体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反思与评价】联想电解水的实验,你认为在电解水时_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加入少量的氯化钠,原因是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淘米后的水用来浇花可以节约水;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可以节约水;化工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可以防止水体污染;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故选D
2.答案:A
解析:物理变化中分子的能量、间隔、相互作用可能发生改变,如水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但是分子间隔变小,A错误。
3.答案:C
解析: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渣汁分离,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属于过滤操作。
4.答案:B
解析:雪花融化成水时分子获得能量,水结冰时分子失去能量,故A正确;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所以水蒸气、水和冰中的水分子都是不断运动的,故B错误;水的天然循环是水的三态之间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能量,故D正确。
5.答案:C
解析: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故选C。
6.答案:A
7.答案:D
解析:花香四溢是构成花香的粒子不断运动造成的,A错误;热胀冷縮是受热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遇冷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B错误;滴水成冰是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分子总在不断运动,C错误;食品变质是分子变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分子改变,性质也发生变化,D正确。
8.答案:D
解析:水样中加入肥皂水后,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为达到鉴别硬水和软水的目的,加入的肥皂水的浓度、滴数,试管中水样的体积都要相同。
9.答案:A
解析:由题目中提供的信息知,“气凝胶冰”由水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不停止运动;“气凝胶冰”与水的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气凝胶冰”在改变条件时可能会融化。
10.答案:C
解析:净化河水时,要先加明矾吸附沉降,使水中的悬浮物沉淀下来,再通过过滤把不溶于水的物质除去,最后通过消毒杀菌可以将河水净化成生活用水。将河水净化成生活用水时一般不用蒸馏的方法。所以C正确。故选:C。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B
解析:氧气的颜色、气味、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不容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属于化学性质;铁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水的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B。
14.答案:D
解析: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A错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B错误。过滤时,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题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C错误。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手握住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D正确。
15.答案:A
解析:A、分子的不断运动,之间有间隔,无法从上述反应中得到证明;
B、因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和新物质的过程;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是化学变化,在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故选A
16.答案:(1)太阳;水的自身净化;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2)B
(3)①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活性炭;②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
解析:(1)水的三态变化需要太阳提供能量;通过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对水资源在不同区域的重新分配。
(2)水在气、液、固三种状态下,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和间隔不同,水分子的质量不变,A错误;水在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最大,B正确;水分子在三种状态下都在不停地运动,C错误;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时,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需要吸收能量,D错误。
(3)①温度高,分子的运动加快,故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活性炭有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色素。②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
17.答案:(1)使水中悬浮物沉降
(2)过滤;烧杯;漏斗;引流;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漏斗末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滤纸破损;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合理即可)
(3)活性炭;吸附
(4)蒸馏;①③
解析:(1)加入明矾的作用是使水中悬浮物沉降。
(2)操作A的名称为过滤,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题图2中存在的两处明显错误为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漏斗末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将错误改正后,完成了过滤,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漏斗内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
(4)操作B的名称为蒸馏;题述步骤中,加发生化学变化的是①③。
18.答案:(1)增强水的导电性
(2)
(3)【提出假设】氢气和氨气
【设计实验】①2;②“噗”声
【实验分析】氯化钠+水氢气+氯气+氢氧化钠
【反思与评价】不可以;氯化钠会参与反应,影响实验
解析:(1)纯水的导电性较弱,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在电解水时,通常要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3)【提出假设】假设3为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氯气。
【设计实验】①a试管收集到黄绿色气体,为氯气,由此可知,假设2肯定是错误的。
【实验分析】氯化钠和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文字表达式为氯化钠+水氢气+氯气+氢氧化钠。
【反思与评价】电解水的实验中,若加入氯化钠,氯化钠会参加反应,影响实验,所以电解水时不可以加入少量的氯化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