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红
烛
闻
一
多
学习目标
通过《无题》与《红烛》的比较阅读,领悟“蜡炬”和“红烛”两个意象在象征内涵与所寄情感上的不同,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背后的作者、时代原因。
课前
学习任务
1923年的大事记(至少列出三件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大事件);
01
1923这一年,闻一多的年龄、身份、职业及遭遇;
02
假如你是闻一多,面对这样的1923年,你会有哪些想法和感受。
03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音乐美:音节和韵律的美;
2.绘画美: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即富有色彩感,画面感形象感);
3.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新月派
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新诗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新月”主张
《红烛》写于1925年。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1925年,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国,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红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写作背景
课前学习任务:查阅1923年大事记
《中国国民党宣言》发表
北京大学学生
"驱彭挽蔡"运动
1月18日,北京大学学生掀起驱彭挽蔡运动。
由于教育总长彭允彝干涉司法,蹂躏人权的行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宣布"羞于为伍",毅然提出辞职离京。为此,北京大学学生掀起驱彭挽蔡运动。19日,学生联名向众议院请愿被院警欧伤多人
《孙文越飞宣言》发表
孙中山和平统一宣言发表
5.天津救国联合会成立。
6.京汉铁路大罢工。
7.二七大罢工。
8.林祥谦
施洋就义。
9.北京政府外交部取消《二十一条》。
10.……
如你是闻一多,面对这样的1923年,
你会有哪些想法和感受。
1923这一年,闻一多的年龄、身份、职业及遭遇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意象
象,客观物象;意,情感或哲理
什么叫“意象”
01
同一物象,被不同的情感或哲理包裹,会变成不同的物象
“意象”的特点
02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三处。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
: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整体感知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小结:
思考:围绕三次发问,诗人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问:赞美
二问:困惑
三问:欣然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将红烛的红,
类比为红心的红。红心的红∶
赤诚、热烈、忠诚;根据作者的类比,
同理推之∶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运用呼告,拟人手法,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走进文本:
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
第二节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设问手法,自问自答这是思考觉悟的过程
运用比喻,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
第三节
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诗人的思考,实际反映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探索人生真谛的
思想历程中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第四节
反复的手法,整句的形式,表达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自我振奋
“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1)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同情。
(2)使用拟人手法。
(3)“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第五节
第六节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1.诗人对红烛的同情、惊疑、思考,暗含了矛盾挣扎。
2.想象。
3..“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第七节
(1)坚定了忧国爱国之情,并自我感到欣慰。
(2)托物言志、比喻。
(3)“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以反问的方式强化自己的爱国的坚定情感,因为即使流泪,也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果走向光明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第八—九节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2)引用。
(3)“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做出不屈的奉献,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课上学习任务:
在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
比如,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丁香”,到了诗人戴望舒笔下,就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受此启发,希望大家能够找出“蜡炬”这个意象在李商隐的诗中主要被分解成了哪几个部分,“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并结合诗句尝试比较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否相同。
【学习任务一】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李商隐
(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他的《无题》中深情的吟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古代,蜡炬是照明的主要工具,一般用动物油脂制成,通过燃烧发出光亮。每一支蜡炬都是把自己燃烧成灰烬才换来的光明。蜡炬为什么要这样?这样的蜡炬又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
“蜡炬”与“红烛”
“意象解构”,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请大家找出
“蜡炬”
这个意象在李商隐的诗中主要被分解成了哪几个部分,
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并结合诗句尝试比较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否相同。
蜡炬
1.
灰
2.泪
红烛
1.色
2.灰
3.泪
4.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灰”象征着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衰亡的躯体。
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
第六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蜡炬的泪象征着相思的悲伤之情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光芒”象征”理想“,红烛的“泪”象征着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小结
01
02
“蜡炬”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陷入悲伤无法自拔的忠贞“
“红烛”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闻一多笔下“红烛”意象的象征内涵和所寄情感是比较固定的,但是诗人每次面对“红烛”的情绪却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每节诗歌的开头,诗人咏叹“红烛啊!”,这背后的情绪都不尽相同,请你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
在每一节中,诗人面对“红烛”表现得情绪一样吗?
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对红烛的赞颂;
对红烛的困惑;
对红烛的了悟;
对红烛的激励;
对红烛的感伤;
对红烛的彻悟;
对红烛的慰藉;
对红烛的认同;
对红烛的肯定和期望
总结全文的情感脉络
赞叹——疑惑—振奋——同情
——坚定——感伤——鼓励
再次回顾1923年
大事记
苏联捉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中国平民;
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
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01
02
03
04
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底色
作业
请在古今诗歌中找出含有“蜡烛”意象的诗句,思考
“蜡烛”意象的象征及其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
1、遗簪可惜三秋白,蜡烛犹残一村红。——《晚坐寄友人》
2、烧兰才做烛,劈锦不成书。——《槿花二首》
3、楼上黄昏欲望休,玉带横绝月中钩。——《代赠二首》
4、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无题》
5、前明照罗衫泪,马上风吹蜡烛灭。——《华清宫感旧》
6、银钥却收金锁台,月明花落又黄昏。——《宫词二首》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8、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青陵台》
9、黄昏独立佛屋前,满地槐花满树蝉。——《暮立》
10、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烛可待熏。——《牡丹》
思考:古诗中“蜡烛”背后蕴含什么情感
1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盈小扇扑流萤。——《秋夕》
12、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无题》
1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
14、池暖五秋色,江晴有暮鸦。——《桂林路中作》
15、求仙欲上鲜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小别》
16、红蜡烛前明似昼,清毡帐里暖如春。——《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
17、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长门烛》
18、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
19、争奈野鸭无数健,黄昏来占日栖枝。——《和袭美悼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