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祝福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的故事
鲁
迅
学
习
目
标
1、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小说的三要素。
2、探讨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和悲剧的社会根源。
小说文体知识
小说的定义: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
要
素
人物[特点
手法]
情节[内容
技巧]
环境[自然
社会]
主题
一、课前·自主学习展示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情节——
内容
————
顺序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姥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现实
回忆
现实
情
节
简
表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的作用
结构上
内容上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二、课堂·合作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小说三要素中“人物”的作用
小说以人物形象为中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人物欣赏的核心是把握人物性格。
小说是通过鲜明独特的典型人物来打动读者,表现主题
祥
林
嫂
1.简述祥林嫂的生活经历。
2.找出有关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1.祥林嫂——悲惨的生活经历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二十六七岁
二十七八岁
三十一二岁
三十二三岁
三十四五岁
四十上下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
林
嫂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2.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1.初到鲁镇
2.再到鲁镇
3.临死前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青黄
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有泪痕,无神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黄中带黑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珠间或一轮
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对生活已经绝望
2.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她的形象特点。
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三次外貌描写写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第一次描写写出了她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第二次写出了她已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第三次写出了她对生活已经彻底绝望。
总
结
三次描写,鲜明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
2、勤劳、善良、质朴、安分、愚昧、顽强,却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
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3.
总结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3、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人物
情节
环境
主题
祥林嫂在鲁镇经历了几次“祝福”?
4.思考探究:
小说中,祥林嫂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三次“祝福”
第一次“祝福’时,祥林嫂是一个年轻能干的寡妇,受到众人的赞扬。
第二次”祝福‘时,祥林嫂是一个被鲁四老爷认为“败坏风俗”的罪人,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
第三次’祝福’时,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林嫂怀着对地狱的恐惧悲惨地死去。祥林嫂的悲剧达到高潮。
祥林嫂在鲁镇经历了几次“祝福”?
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是全文的线索,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祝福提供了典型的社会环境,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
祝福的欢乐场面和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鲜明的对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人物
情节
环境
主题
标题作用答题样式:
1、制造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以“XX”为题,起到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3、以“XX”为题,能概括……情节。
4、以“XX”为题,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5、以“XX”为题,揭示文章……主题。
总
结
作者通过对祥林嫂的刻画表现了什么主题?
许寿裳: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丁玲: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主
题
《祝福》通过对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的叙述以及造成她悲剧的社会环境的勾勒,揭示旧中国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小结
生命之花神圣而美丽,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它的绽放。时光荏苒,礼教的桎梏,严酷的宗法……那一段浸满了妇女血泪的黑暗历史,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某一段廊尾,若我们真正懂得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祥林嫂的悲剧将不再重演!
?
本节课结束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