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3 13:1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
播放琴曲《春江花月夜》。
提问:这是一首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谁知道其曲名?
刚才大家听到的只是曲子,现在给它配上词。(播放配乐朗诵)
二、作者介绍
这词是谁写的呢?——张若虚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却因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以孤篇压倒全唐”。
三、自由诵读四遍,感悟(提示:四句一韵)
本诗把客观的实境和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朦朦胧胧,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得究竟是什么。如果说有这么一件事的话,那么,他写了什么人在干什么事?——闺中思妇望月怀远。
四、探讨写思妇的后半部分“可怜……满江树”的意思
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可爱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无奈的是,千里月明,大雁带不去我的思念,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摇荡着满江之树,摇荡着愁人情思,摇荡着离情别绪。
五、诵读分析写景部分,欣赏诗的景物美
指导: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像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记住: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学生描绘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4.鉴赏“生”字。(《教参》第11页)
六、诵读分析议论部分,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只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4.鉴赏“只”“待”两字。(《教参》第2页)
七、
探讨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一、摹写春、江、花、月、夜
二、思索人生与宇宙之间关系
三、抒写闺中思妇的离愁别绪
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一首诗,选修课的学习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所以我在讲这首诗的过程中充分关注的是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性灵独抒。重在发展学生的独立品鉴能力,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
别林斯基有句话说得好:“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此,赏析这种情韵幽雅的美文,应该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心灵之旅。教师应积极的创设入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快感和审美愉悦感。
本首诗安排了两节课,但是实际效果和预期目标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将本节课的得失作如下分析:
一、题目导读扩大了学生的审美着眼点
“春”、“江”、“花”、“月”、“夜”是五个独立的主题,是可以同频共振的。我让学生在交响乐的想象中感受这种良辰美景的美妙。课堂上确实看到了学生驰骋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感受力。有一个学绘画的女生这样描述道:“老师我感觉既可以用《富春山居图》作样本,你可以体会到渺远、迷离、幽深,也可以用印象派的油画做样本,你可以尽情感受浓重的视觉刺激,也可以过滤掉色彩,感受它给人的遐想。”我顺势引导学生:“那么大家快速的浏览一遍诗歌,你们认为是什么东西把芬芳多彩的花林的颜色过滤掉了?那么又给我们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一致认为是月光、水雾把绚丽的颜色过滤掉了,创设了一种朦胧、空灵的氛围。于是我借“空灵”补充道:“这种‘空’刚好是佛教讲的‘空’,可以是空间的空,也可能是心理上的空。生命中有很多东西存在,可我们常常感受不到。在这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里,人是很容易产生哲学性的思考的,宇宙意识会油然而生。”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找出关于宇宙意识的句子进行讲读探讨。这堂课有太多的“想不到”,学生的感受力让我咋舌,我能做的就是不局限于课前的预设,进行适时的引导,极大的挖掘出学生潜在的能量。
二、意境再造抒发了学生的独特性灵
从几个较为生僻但又富有表现力的字入手,通过汉字的联想激趣,使学生的视觉经验丰富化、具体化、形象化。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拓宽了审美视野。于是,后期的创作课堂气象简直可以用“蔚为大观”来形容。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审美体验,风格迥异,触发颇多。阵阵掌声一浪掀过一浪高。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每个生命之间的互相欣赏,互相激励。
三、反复涵咏成为纸上谈兵
课堂诵读的时间太少,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得不够充分。根据课堂的生成看,在“创设氛围”“联想激趣”的引导过程中完全有大量的时间供学生诵读感受,可是我的功利心态剥夺了学生涵咏体验,置身诗境的权力。这的确是非常遗憾的地方。
四、含英咀华的侧重削弱了诗歌的整体价值
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缺乏较为宽松的审美情趣,原因是为了实现对精彩的形象和语言的品味,我偏向了断章取义的“名句赏析”,使得诗歌的整体生命力遭到了破坏。另外,对诗歌背后的初唐的文化格局和宇宙意识拓展的太多,使得本首诗的学习在仓促中收尾。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要把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作为重要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