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行》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7.1《短歌行》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3 13:1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短歌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学习并掌握本诗运用比兴、用典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式体会诗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感受文本,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比兴、用典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式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教学活动基本流程
(一)激趣导入:“曹操之最”填空,诗题解读;(5分钟)
(二)初读《短歌行》,直观感受诗歌情调;
(10分钟)
(三)再读《短歌行》,探究诗歌思想内容;
(10分钟)
(四)三读《短歌行》,深入诗人情感世界;(12分钟)
(五)课堂总结;(3分钟)
(六)作业布置。
四、教学活动具体安排
(一)激趣导入
1.说说“曹操之最”
(用PPT出示:“曹操之最”填空)
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
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
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
最受肯定的是:
最受指责的是:
最有争议的是:
最没有争议的是:
(在课堂导入部分,采用悬念教学法,要求学生完成“曹操之最”的填空,再展示易中天先生的总结,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和兴趣,并由学生熟悉的《观沧海》引出《短歌行》。)
2.诗题解读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本诗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于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低吟短唱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忧愁。
(通过解读诗题,让学生了解《短歌行》的特点,初步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
(二)初读《短歌行》,直观感受诗歌情调
1.
知人论世:介绍写作背景,设置朗读情境——假如你是曹操,身处此情此景,你会如
何来读这篇作品呢?(全班齐读)
2.
字词正音、疏通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3.
教师范读;
4.学生自由读,并从中寻找诗眼;
5.把握诗眼:“忧”,找出直接写“忧”的三处内容,直观感受诗歌慷慨悲凉的思想情感;
(本环节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来初步感受这首诗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
(三)再读《短歌行》,探究诗歌思想内容
1.合作探究:除了直接写忧的句子,诗人还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间接抒发内心的忧愁?
(1)酒、朝露、月、乌鹊。
(2)结合比兴手法进行分析:
以朝露比喻人生,表达对年华易失的感叹;
以明月喻贤才,表明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以乌鹊无枝可依来类比贤才不知何去何从,希望贤才能投靠自己。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的方式体会诗歌情感,在分析比兴手法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意象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2.
合作探究:间接写忧的句子中,除了用典型意象来表达愁思,诗人还通过哪些句子来抒发内心的忧愁?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选自《诗经·郑风·子衿》,后两句为“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这两句通过用典,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之情。
(2)找出其他三处用典的句子: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选自《诗经·小雅·鹿鸣》,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融洽的温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选自《管子·形势解》,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用典手法,通过结合文本,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忧虑之情。)
3.归纳总结:诗人如何写忧?
(1)用典——用典使诗歌耐读,富于文采,使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2)比兴——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4.质疑探究:创作本诗时,曹操说自己“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但却在诗歌当中反复写忧。如果你是曹操,你会和他一样感到忧虑吗?请同学们结合文本,思考诗人究竟为何而忧?(分男女生朗读本诗,各朗读四行)
明确诗人为何而忧:
(1)人生苦短;
(2)贤才难得;
(3)功业未就。
(本环节用质疑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对诗人如何写忧的分析,拟穿插在对诗人为何而忧的讨论过程中。因为这篇课文的注释已经十分详细,所以本环节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运用比兴、用典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的方式去体会诗歌情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三读《短歌行》,深入诗人情感世界
1.比较分析:既然全诗贯穿着一种忧愁的感情,那么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不是消极而低沉的?请结合曹操的相关作品,对比本单元中其他诗人抒写忧愁之情的内容,再作分析。
(1)误落尘网(世俗的种种束缚)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
(2)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白《将进酒》
(3)万里(远离故乡)悲秋常作客,百年(晚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6)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明确:在“忧”的背后,是作者的“志”。曹操为人生短暂而忧,其实是时不我待的迫切;而他为贤才难得而忧,其实是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他对人生苦短的慨叹,是渴望建功立业而未得的忧伤。这种苦闷和慨叹,是烈士的一种悲心,是壮士的一种隐忧,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
2.知人论世: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时,我们通过由浅入深地分析探讨,学生已经能深刻理解诗人情感。那么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先让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概括出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曹操人物形象的认识,教师再补充介绍鲁迅、毛泽东、易中天等人对曹操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更全面立体的诗人的形象,也借此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3.背诵《短歌行》。(再次展示写作背景)
(通过质疑讨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知人论世的方式去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课堂总结
1.由学生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2.教师吟诵《短歌行》。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通过情境式写作,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也借此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