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八年级生物上册
内容来源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
主
题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课
时
1
授课对象
八年级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生物学科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和各类群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就为学生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的梳理和归类,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而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本质、意义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但植物的相关知识是七年级学习的,大部分学生对各类植物特征有所忘记,所以要在课上适当的复习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对生物分类方面的知识比较陌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活动,从尝试分类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了解分类。2.年龄特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分类法也有所了解,但缺乏准确的归纳。而单纯讲解生物分类方法就会显得枯燥,学生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兴趣。所以,我让学生亲自体验将我准备的6种植物分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中不自觉的分类意识,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拨,上升到科学而准确地对分类的方法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确实了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并联系生活,提升学生的分类意识和分类能力。
学习目标
1.概述植物的特征,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得出植物的分类依据。2.概述动物的特征,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得出动物的分类依据。3.概述微生物的特征,尝试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得出微生物的分类依据。
评价任务
1.通过学生活动得出植物的分类依据。2.通过学生活动得出动物的分类依据。3.通过学生活动得出微生物的分类依据。
教学过程
(每个学习目标的达成需呈现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评价标准、教师活动、目标达成情况五个方面)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
评价标准
教师活动
目标达成情况
1.概述植物的特征,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得出植物的分类依据。2.概述动物的特征,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得出动物的分类依据。3.概述微生物的特征,尝试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得出微生物的分类依据。
1.两位同学上台比赛,体会分类的好处。2.观看展示的图片回忆相关知识。3.分发给每组6种贴有名称标签的植物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按自己的标准将6种植物进行分类。4.得出植物分类的依据。5.观看展示的图片回忆相关知识6.认真观察课本P98的观察与思考中的10种动物并进行分类。7.得出动物分类的依据。8.观看展示的图片回忆相关知识。9.对微生物进行分类。10.得出微生物分类的依据。11.
学生梳理知识总结本节课。
两位同学参与,其他同学观看。能说出各种植物的特征。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能得出植物的分类依据。生物学家依据植物的形态结构进行分类,如被子植物依据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从这些器官中发现它们共同和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能说出各种动物的特征。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能得出动物的分类依据。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生理功能。能说出各种微生物的特征。尝试对微生物进行分类。能得出微生物分类的依据。
1.课前游戏:“比比谁找的更快”。游戏过程: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对两叠试卷(一叠是按科目进行分类,另一叠杂乱无章)中找出前一段时间半期考的生物试卷,看哪个同学更快。2.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3.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活动。4.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植物分类的依据。5.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6.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活动。7.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动物分类的依据。8.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9.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活动。10.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微生物分类的依据。11.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总结本节课。
作业/拓展
1.下列对研究生物的分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研究生物的分类,一般要从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比较B.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侧重比较它们的不同点C.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侧重找其共同点D.对生物的分类应凭经验进行,不必进行细致的对比2.某同学将水稻、苹果和松树归为一类,把贯众、海带和葫芦藓归为一类。他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根的有无
B.种子的有无C.果实的有无
D.陆生或水生3.下列关于生物类群的判断,完全正确的是(
)A.疟原虫、血吸虫和瓢虫都是昆虫B.鱿鱼、章鱼和草鱼都是鱼类C.兰花、菊花和荷花都是被子植物D.乳酸菌、根瘤菌和酵母菌都是细菌
设计说明:
1.理念:基于课程标准,追求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以评价驱动教学,有效落实国家课程、实现有效教学。
2.内涵:1)既定教学目标、课中学习目标及评估目标三者内容上的同一性2)教学目标、学习方法、评估工具三者本质上的同一性
3.基本程序与原则:以“教学效益”为纬线,“教师的教学哲学、智慧与能力”为经线,遵循教学评的一致性,处理好三个程序:
制定学习目标(回答:什么最值得学习)——设计课堂评价(回答:如何证明实现了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回答:怎样安排教学活动帮助达标)
构成:包括四部分:(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二)评价任务的设计(三)教学设计(四)作业/拓展设计。
5.操作方法:
首先,确立清晰的学科目标体系。依据制定目标的三个依据:课标在哪里?——回答:学生需要学什么?文本在哪里?——回答:学什么最有价值?学生在哪里?——回答: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制定出准确、清晰、可测量的学习目标。
其次,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明确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以便于自己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
第三,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上述的评价任务,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便于自己不断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这样既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学定教、目标导向教学等思想,也体现了教学与评价二合一的思想。
第四,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最关键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自始之终把目标当作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二是把教的过程当作评的过程,不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作出后续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第五,布置基于目标检测的有效作业。在设计、实施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思考作业的问题,如,布置的作业是检测什么目标的,与目标相匹配的作业是什么样的,如何反馈作业结果才能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等。
第六,撰写教学反思。通过思考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等,以写促思,以思促教,实现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