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3 20:4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阅读下面的图示内容,其空白方框内应填写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学习西学、兴办新式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洋务派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是(
)
A.总理衙门
B.福州船政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京师大学堂
3.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材料表明张之洞主张(
)
A.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新式学校
D.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4.“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可知兴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B.实现“自强”的目标
C.抵御外来的侵略
D.实现“求富”的目标
5.2019年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站在历史的角度,这个取名意料之中。北洋水师在哪次战争中先后丢了辽东半岛和山东?(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中国近代史又可称中国的屈辱史,中国遭到了外国列强的入侵,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造成近代中国领土、关税等主权遭到侵犯,其中《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点是(
)
A.开放通商口岸
B.开设工厂
C.赔款
D.划分“势力范围”
7.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后来,它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提出了(
)
A.闭关锁国政策
B.片面最惠国待遇政策
C.
“门户开放"政策
D.中立政策
8.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是(
)
A.《时务报》
B.《国闻报》
C.《知新报》
D.《湘学报》
9.“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也。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其中“皇上”指的是(
)
A.咸丰帝
B.慈禧太后
C.道光帝
D.光绪帝
10.史学家戴逸说:“(维新变法)横扫前进道路上的许多旧传统、旧观念,动员并号召人民投入战斗。”这表明维新变法的作用是(
)
A.促进了经济发展
B.促进了思想启蒙
C.打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D.加强了中西交流合作
11.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一情形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2.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奄奄一息,颜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①《马关条约》开苏州、福州为通商口岸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③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④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4.5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也许根本就是对国人的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1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一个子民的屁股上。”与材料相关的不平等条约(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发表文章称:“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
A.义和团被中外联合剿杀
B.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C.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D.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15.一位清朝皇帝在《上谕》中说:“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份《上谕》中的“京师云扰”是指(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公车上书”
C.太平军攻占南京
D.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
——摘编自蒋廷谶《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康梁就是奸臣。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一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
(1)材料一中“戊戌春季的瓜分”是指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变法派”主要代表是哪些人?这些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变法存在的局限和积极影响。(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在此以前,中国是东方的庞然巨物,亚洲最大的一个封建制度的堡垒。但是,
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的一壁。从此,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传统关系日渐改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然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马关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回忆录》
材料三:1900年,西方列强悍然发动了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空前屈辱的
《辛丑条约》。1901年初,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借光绪帝之名下诏,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是指哪场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名在抗击“东方小国”中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4分)
(3)材料三中“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指的是哪一场战争?慈禧太后的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上述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皇太后昨晚在宫内召集各大臣,密议团匪乱事,为时极久。旋即议定,决计不将义和团剿除。因该团实皆忠心于国之人,如与以上等军械,好为操演,即可成为有用劲旅,
以之抵御洋人,颇为有用。
——摘编自[日]佐原笃介《拳匪纪事》
材料二
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团匪乱事"指的是什么事件?(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皇太后对“团匪”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目的是什么?(6分)
(3)依据材料二回答:这一事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后、皇帝”狼狈西逃发生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际。故选D。
12.答案:B
13.答案:D
14.答案:B
15.答案:D
16.答案:(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政治主张: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
(2)局限:变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影响: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或戊戌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7.答案:(1)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
(2)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刺激了列强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严重。
18.答案:(1)义和团运动。
(2)改剿为抚。目的:抵御洋人。
(3)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