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洋务运动持续了三十年左右,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洋务运动中奕?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
B.洋务运动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的自救运动
D.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太平天国后期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开启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学习西方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敌对双方具备了合作基础
D.变更社会制度已经是大势所趋
3.“卅(三十)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这首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有(
)
A.洋务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戊戌变法和甲午中日战争
4.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则材料反映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使中国开始走上富强道路
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5.邓世昌是中国近代的一位著名将领。下列描述符合他的英勇事迹的是(
)
A.守卫东南海防,荡平倭寇
B.参与黄海大战,视死如归
C.率军收复新疆,痛击敌军
D.领导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
6.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C.小林:左宝贵在旅顺保卫战中英勇牺牲
D.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7.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中日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中日战争后,则变为“投资+特权《马关条约》的条款中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A.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8.下图中的动物分别代表英、俄、德、法、日、美等国。下图所示局面的历史背景是(
)
A.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9.19世纪末,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总主笔立德禄荒谬地宣称:“中国应该被瓜分,如果它不能管理自己,那么有人能够并且愿意管理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为了给列强瓜分中国制造舆论
②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暴露了中国的虚弱
③反映《马关条约》的签订极大地刺激了列强的贪欲
④表明清政府甘愿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无暇东顾。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
“门户开放”的照会,即“门户开放”政策。下列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出的背景是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没有参与瓜分中国狂潮
B.“门户开放”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C.“门户开放”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D.“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一致性
11.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于是他组织参与了(
)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组织起义推翻清朝
D.宣传礼教,主张复辟
12.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3.面对时局的危险,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于是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如下图所示。请根据你学过的知识推测,他们可能谈到的话题有(
)
①精简政府官员,建议官民上书言事
②加强八股,实行策论
③裁减旧军队,加强训练新式军队
④私人工矿企业发展慢,应该鼓励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在2021年3月23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华春莹义正辞严:“希望他们明白,今天的中国不是伊拉克,不是利比亚,也不是叙利亚,更不是120年前的中国”。下列对120年前的中国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B.开始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外国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内地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5.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而《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对待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态度反映出的问题实质是(
)
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与列强恢复了友好关系
B.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奴颜婢膝的心态
D.慈禧太后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而讨侵略者的欢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计55分。
16.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开始放弃盲目排外的迂腐之举,在近代历史舞台上开始上演一场西学历史剧——洋务风云。阅读史实实录,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恭亲王的奏折】
材料一
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在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
【张之洞的企业】
材料二
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的机器全部购于英国,投产后,日产棉纱100担,能织原色布、斜纹布、花布等,畅销于鄂、湘、川等省,还远销国外。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了十万多匹。中国资本主义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李鸿章的伤感】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
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亲王贵族倡导洋务运动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以制器为先”采取的重大举措。(5分)
(2)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根据材料二回答:民用企业的创办起了怎样的积极作用?(5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什么李鸿章说“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5分)
(4)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这段历史,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是否完全像李鸿章所说的那样“虚有其表"呢?请说说你的看法。(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对于这个严重丧权辱国的条约,全国各阶层人士无不为之痛心疾首。在京参加会议的举人也义愤填膺……发动了
1300多名举人于5月2日联名上书清廷,确切指出形势的危殆。”
材料三
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其主要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报纸,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等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5分)
(2)材料二中“发动了
1300多名举人于5月2日联名上书清廷”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该历史事件有着怎样的影响?(5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变法”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变法”在当时的社会上有何积极的作用?(5分)
18.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在工业革命发生前的几千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第一方阵之中。近代以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鸦片战争则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习近平2014年4月1日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材料二
在距“1894年中日事件”120年后的2014年4月2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精神支柱,其中供奉着近代以来历次战争中战死的日军亡灵,包括二战时对中国和周边国家犯下滔天罪行的战犯。
——新华网
材料三
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编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材料四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摘自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
(1)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2分)
(2)“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材料二中的“1894年中日事件”指什么?用一句话概括“1894年中日事件”对中国造成的重大影响。(4分)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双方胜与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5)材料四的内容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什么条约的内容?(2分)
(6)从这部屈辱的历史中,作为一名爱国者,你看到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以史为鉴,你认为目前我国政府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5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B
解析: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均是学习西方摆脱危机,B正确;A错在“全面”,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C错在“开始”,林则徐、魏源早已开始了“向西方学习”;D说法错误,二者并不是想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有关知识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95《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领导了公车上书,故选B。
13.答案:B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1)目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积极作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4)不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所以说,洋务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7.答案:(1)历史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
(2)公车上书。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即戊戌政变。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8.答案:(1)《南京条约》。
(2)因为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若回答“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也可)
(4)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日本:实行改革,求新图强。(大意对即可)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6)本质:腐朽没落,极端狭隘自私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该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不受他国侵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