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教材P99~P101)
1.实验的六大步骤:
2.现象与结论:
遮光部分
未遮光部分
现象
不变蓝色
变蓝色
分析
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制造淀粉
有光照,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结论
(1)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2)光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必要条件
3.请写出【情境思考】问题的答案。
提示:淀粉(糖类)。
根据以下实验流程示意图,思考有关问题:
1.上图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示意图,请思考: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是什么?变量是什么?
提示:见光部分和遮光部分,变量是光照。
2.c步骤大小烧杯内分别盛有什么液体,为什么要这样加热?
提示:分别是水和酒精;防止酒精燃烧出现危险。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教材P101~103)
1.产生氧气:
2.需要二氧化碳:
(1)现象:处理后的A叶片滴加碘液后不变蓝;处理后的B叶片滴加碘液后呈现蓝色。
(2)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公式(教材P103)
1.实质:
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淀粉等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2.公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微点思考】
(1)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提示:叶片的遮光部分和不遮光部分形成对照。
(2)酒精脱色时要注意什么?
提示:酒精易燃、易挥发,应水浴加热。
【易错点拨】
(1)本实验结论为两个:条件是光、产物是淀粉。
(2)实验过程中有两次清洗:脱色后清洗掉多余酒精,染色后用自来水冲洗掉多余碘液。
【记忆口诀】
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绿叶光下产淀粉,处理要在黑暗中;
黑纸遮叶成对比,加热酒精为脱色;
清水漂洗加碘液,冲掉碘液看颜色。
【易错点拨】
如何验证植物体内的有机物?
(1)遇碘变蓝色的有机物是淀粉;
(2)遇双缩脲试剂变紫色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3)能在白纸上形成油迹的有机物是脂肪。
【微点思考】
(1)有人进行了第一个实验,却没能成功,原因是什么?
提示:实验要想成功,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因此实验未成功的原因是没在光下进行。
(2)验证二氧化碳的消耗和产生,所用试剂一样吗?
提示:二氧化碳消耗用氢氧化钾溶液进行吸收,验证产生用澄清的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存在。
【微点思考】
鱼缸中养一些水草,有利于小鱼的生活,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水草一方面通过光合作用提高了水中溶解氧的浓度,满足了鱼类呼吸的需要,一方面为鱼类提供了食物。
【易错点拨】
光合作用反应式易错点
(1)误把“→”写成“=”;应把“→”读成“生成”,把“+”读成“和”。
(2)误把氧气写成氧,把有机物写成淀粉。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1.(2020·石家庄学业考)做“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时,要先将天竺葵放到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D )
A.减弱呼吸作用
B.减弱蒸腾作用
C.提高光合作用
D.消耗原有淀粉
2.
(2020·德州学业考)如图是“探究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的四个步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
①黑暗处理一昼夜
②遮光处理
③水浴加热
④滴加碘液
A.步骤④叶片遮光部分呈现蓝色
B.步骤②的处理是设置对照实验
C.步骤③是防止温度过高破坏叶绿素
D.步骤①是为了降低叶片的蒸腾作用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3.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B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③和④
4.叶片中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关的细胞结构是( C )
A.线粒体
B.细胞核
C.叶绿体
D.细胞质
5.如图所示是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的装置。对一定时间内金鱼藻产生的气泡数没有影响的因素是( B )
A.金鱼藻数量
B.试管的体积
C.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D.光源与金鱼藻间的距离
6.(2020·绥化学业考)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 B )
A.二氧化碳和水
B.有机物和氧气
C.水和氧气
D.有机物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公式
7.如图为竹子与其邻近竹笋的生长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X由竹子到竹笋的运输方向。已知物质X来自光合作用,则有关物质X及其由何种构造运输的叙述,下列哪项最合理
( A )
A.物质X为糖类,由筛管运输
B.物质X为糖类,由导管运输
C.物质X为水分,由筛管运输
D.物质X为水分,由导管运输
8.早春时节,海棠叶片还没有完全长出,却可以开出娇艳的花朵。请推测这些花瓣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
( D )
A.花瓣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B.根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到花瓣的
C.树皮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D.叶在上一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9.(大数据易错题·平均得分率
41.87%)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光合作用展开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
A.实验前需要将实验材料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
B.实验中所选用的塑料袋应该是透明的
C.甲装置中叶片脱色后,再用碘液染色会变为蓝色
D.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0.先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图甲)于晴天的晚上22时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气体含量变化曲线(图乙),该气体是
( B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11.若将如图植株暗处理一昼夜后,将甲叶片的主叶脉切断,再置于阳光下4小时,取下甲叶片,经脱色漂洗后用碘液处理,发现A部位未变蓝色,B
部位呈蓝色,则上述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 C )
A.二氧化碳
B.叶绿素
C.水
D.有机物
12.(2020·广州学业考)如图是绿色植物的一种生理过程示意图,该生理过程
是
( B )
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分解作用
13.20世纪,科学家希尔曾做过如图这个实验,有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
是
( B )
A.装置b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
B.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
C.实验表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实验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14.
(2020·上海学业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天竺葵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将天竺葵整株植物放置在黑暗环境中两昼夜。
第二步:用黑卡纸对叶片乙做局部遮光处理;用装有碱石灰(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将叶片丙包裹密封;叶片甲不做任何处理。
第三步:将植株放置于阳光下3~4小时。再分别摘取叶片甲、乙、丙,按图2的步骤进行检验。
(1)实验步骤中第一步的作用是通过__呼吸__(填“光合”或“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图2中去除叶片内叶绿素的是步骤__a__
(填“a”“b”或“c”)。?
(3)分析图3的实验现象,未遮光部分变蓝表明__有__(填“有”或“无”)
新淀粉生成,遮光部分不变蓝表明__无__
(填“有”或“无”)新淀粉生成,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__光(或阳光)__。?
(4)若要验证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应选择叶片甲与叶片__丙__进行对照分析。?
15.(2020·阳泉学业考)光合作用与探究
某校生物课外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学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后,对科学家塞尼比尔(J.Senebier)的实验非常感兴趣,因为其实验装置能巧妙地收集金鱼藻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于是他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所示,取生长旺盛,大小基本一致的两枝金鱼藻(一种水生植物),分别放入盛满25
℃清水的两个玻璃缸中;用短颈漏斗分别反扣住水中的金鱼藻,再往漏斗颈上分别反扣一支装满25
℃清水的试管,迅速用不透光的纸盒将乙缸罩住;把两个装置同时放在同一适宜环境中,光照数小时。请你仔细分析上述实验并回答:
(1)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__光(或“光照”、“阳光”)__。?
(2)同学们用即将熄灭的竹签检验甲装置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竹签立刻重新燃烧起来。联系实验过程,你认为该小组能够得出哪两个结论?__①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或“金鱼藻在光下释放了氧气”);②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或“金鱼藻只有在光下才能够产生氧气”)__。?
(3)为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你建议同学们怎么做?
__进行重复实验(或“设置重复组”)__。?
(4)上述实验结束后,你认为该装置还可用于探究哪些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问题?(可增、减更换部分材料和器具,答出一个即可)__水温影响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吗(或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加入碳酸氢钠)会影响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吗)__。?
PAGE
-
11
-第三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教材P99~P101)
1.实验的六大步骤:
2.现象与结论:
遮光部分
未遮光部分
现象
不变蓝色
变蓝色
分析
无光照,不能进行
,无法制造淀粉
有光照,能进行
,制造淀粉
结论
(1)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2)
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必要条件
3.请写出【情境思考】问题的答案。
根据以下实验流程示意图,思考有关问题:
1.上图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示意图,请思考: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是什么?变量是什么?
2.c步骤大小烧杯内分别盛有什么液体,为什么要这样加热?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教材P101~103)
1.产生氧气:
2.需要二氧化碳:
(1)现象:处理后的A叶片滴加碘液后
;处理后的B叶片滴加碘液后呈现
。
(2)结论:光合作用需要
。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公式(教材P103)
1.实质:
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利用光能把
和水转化成
等有机物并释放出
。
2.公式:
+水有机物+
。
【微点思考】
(1)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2)酒精脱色时要注意什么?
【易错点拨】
(1)本实验结论为两个:条件是光、产物是淀粉。
(2)实验过程中有两次清洗:脱色后清洗掉多余酒精,染色后用自来水冲洗掉多余碘液。
【记忆口诀】
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绿叶光下产淀粉,处理要在黑暗中;
黑纸遮叶成对比,加热酒精为脱色;
清水漂洗加碘液,冲掉碘液看颜色。
【易错点拨】
如何验证植物体内的有机物?
(1)遇碘变蓝色的有机物是淀粉;
(2)遇双缩脲试剂变紫色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3)能在白纸上形成油迹的有机物是脂肪。
【微点思考】
(1)有人进行了第一个实验,却没能成功,原因是什么?
(2)验证二氧化碳的消耗和产生,所用试剂一样吗?
【微点思考】
鱼缸中养一些水草,有利于小鱼的生活,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易错点拨】
光合作用反应式易错点
(1)误把“→”写成“=”;应把“→”读成“生成”,把“+”读成“和”。
(2)误把氧气写成氧,把有机物写成淀粉。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1.(2020·石家庄学业考)做“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时,要先将天竺葵放到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
A.减弱呼吸作用
B.减弱蒸腾作用
C.提高光合作用
D.消耗原有淀粉
2.
(2020·德州学业考)如图是“探究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的四个步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黑暗处理一昼夜
②遮光处理
③水浴加热
④滴加碘液
A.步骤④叶片遮光部分呈现蓝色
B.步骤②的处理是设置对照实验
C.步骤③是防止温度过高破坏叶绿素
D.步骤①是为了降低叶片的蒸腾作用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3.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③和④
4.叶片中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关的细胞结构是(
)
A.线粒体
B.细胞核
C.叶绿体
D.细胞质
5.如图所示是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的装置。对一定时间内金鱼藻产生的气泡数没有影响的因素是(
)
A.金鱼藻数量
B.试管的体积
C.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D.光源与金鱼藻间的距离
6.(2020·绥化学业考)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
)
A.二氧化碳和水
B.有机物和氧气
C.水和氧气
D.有机物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公式
7.如图为竹子与其邻近竹笋的生长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X由竹子到竹笋的运输方向。已知物质X来自光合作用,则有关物质X及其由何种构造运输的叙述,下列哪项最合理
(
)
A.物质X为糖类,由筛管运输
B.物质X为糖类,由导管运输
C.物质X为水分,由筛管运输
D.物质X为水分,由导管运输
8.早春时节,海棠叶片还没有完全长出,却可以开出娇艳的花朵。请推测这些花瓣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
(
)
A.花瓣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B.根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到花瓣的
C.树皮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D.叶在上一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9.(大数据易错题·平均得分率
41.87%)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光合作用展开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前需要将实验材料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
B.实验中所选用的塑料袋应该是透明的
C.甲装置中叶片脱色后,再用碘液染色会变为蓝色
D.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0.先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图甲)于晴天的晚上22时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气体含量变化曲线(图乙),该气体是
(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11.若将如图植株暗处理一昼夜后,将甲叶片的主叶脉切断,再置于阳光下4小时,取下甲叶片,经脱色漂洗后用碘液处理,发现A部位未变蓝色,B
部位呈蓝色,则上述实验能够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
)
A.二氧化碳
B.叶绿素
C.水
D.有机物
12.(2020·广州学业考)如图是绿色植物的一种生理过程示意图,该生理过程
是
(
)
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分解作用
13.20世纪,科学家希尔曾做过如图这个实验,有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
是
(
)
A.装置b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
B.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
C.实验表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实验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14.
(2020·上海学业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天竺葵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将天竺葵整株植物放置在黑暗环境中两昼夜。
第二步:用黑卡纸对叶片乙做局部遮光处理;用装有碱石灰(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将叶片丙包裹密封;叶片甲不做任何处理。
第三步:将植株放置于阳光下3~4小时。再分别摘取叶片甲、乙、丙,按图2的步骤进行检验。
(1)实验步骤中第一步的作用是通过__
__(填“光合”或“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图2中去除叶片内叶绿素的是步骤__
__
(填“a”“b”或“c”)。?
(3)分析图3的实验现象,未遮光部分变蓝表明__
__(填“有”或“无”)
新淀粉生成,遮光部分不变蓝表明__
__
(填“有”或“无”)新淀粉生成,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__
__。?
(4)若要验证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应选择叶片甲与叶片__
__进行对照分析。?
15.(2020·阳泉学业考)光合作用与探究
某校生物课外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学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后,对科学家塞尼比尔(J.Senebier)的实验非常感兴趣,因为其实验装置能巧妙地收集金鱼藻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于是他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所示,取生长旺盛,大小基本一致的两枝金鱼藻(一种水生植物),分别放入盛满25
℃清水的两个玻璃缸中;用短颈漏斗分别反扣住水中的金鱼藻,再往漏斗颈上分别反扣一支装满25
℃清水的试管,迅速用不透光的纸盒将乙缸罩住;把两个装置同时放在同一适宜环境中,光照数小时。请你仔细分析上述实验并回答:
(1)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__
__。?
(2)同学们用即将熄灭的竹签检验甲装置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竹签立刻重新燃烧起来。联系实验过程,你认为该小组能够得出哪两个结论?__
__。?
(3)为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你建议同学们怎么做?
__
__。?
(4)上述实验结束后,你认为该装置还可用于探究哪些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问题?(可增、减更换部分材料和器具,答出一个即可)__
__。?
PAGE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