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
第11课
古代日本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52-54面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6世纪前日本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2、大化改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其主要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3、武士集团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形成对日本的统治有何影响?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倭女王(邪马台女王卑弥呼)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于朝献,……太守弓遵遣建中校尉梯俊等奉诏书印绶诣倭国,拜假倭王。并赍(
jī
)诏赐金、帛、锦罽(
jì
,用毛做成的毡子)、刀、镜、采物,倭王因使上表答谢恩诏。”
——《三国志
·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公元5世纪初,大和统一日本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最高统治者称“大王”
私有民
生活其中
私有领地
贵族
部民
奴隶
探究一: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中国和朝鲜的移民,战俘和罪犯较少。这些人只能用于赠与,不能买卖和随便杀害。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他们的地位由于财产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
7世纪时,日本依然处于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部民,权势很大。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部民不堪遭受压迫,反抗不断。
政局动荡
六七世纪时,日本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同一时期的中国是怎样的情况?
公元627—650年,中国正值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繁荣稳定
活动:假如你是7世纪时大和国的遣唐使,针对大和国与中国唐初的社会状况,你会如何解决大和的社会危机?
遣唐使船
遣唐使印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7世纪中叶,日本由大奴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实行专制统治,天皇无实权,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改革派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权臣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即位后,效仿中国定年号为“大化”
,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大和国宫廷政变——乙巳之变
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
(根本因素)
(催化因素)
1、大化改新的背景
大化改新
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政治
经济
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元旦,孝德天皇发布《改新之诏》,实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2、大化改新的内容
日出之处的国家
孝德天皇
大化改新
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政治
经济
材料: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等官职。官职的任免权都在中央,废除官职终身世袭制,实行中央集权。
-----《改新之诏》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大化改新的内容
日本二官八省制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材料一:废除贵族对土地和农民的私有,转为国有。国家按人口对六岁以上的公民分配土地,农民获得了渴望的土地。
材料二: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材料三:获得土地的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
-----《改新之诏》
废除私地、私民,收归国有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
2、大化改新的内容
统一赋税。
大化改新
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政治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
打破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统治根基和国内局势的稳定。
充实国库,提升日本的综合实力
1.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2.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
3.统一赋税。
抑制了土地兼并,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减少了剥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大化改新前
大化改新后
政治
经济
皇权旁落,豪强贵族权倾朝野。
贵族之间征战不休。
天皇制中央集权
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
土地国有,征收赋税,发展迅速。
大化改新的意义: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想一想:除了制度,日本还向中国学习了什么?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按照不同功劳、职位、地位等把土地分给所有国民收租
为了刺激大家积极性天皇改变了想法,日本土地私有化开始
材料: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三世一身法》
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
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形成
为保护庄园,出现武士和武士集团
地方豪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
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在此后的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经过庄园主之间的斗争联合武士集团最后集中在两大家族——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源赖朝
(1147——1199)
首领:
征夷大将军
地位:
凌驾于天皇之上
影响: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士道。
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武士道精神
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等。
日本武士
内容:
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事亲之孝、待妻之义、对子之慈都必须让位于对主公的忠诚。
实质:
以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对日本民间社会也逐渐产生了影响。
讨论:从日本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应当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典例导练
1、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公元646年,日本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这一次日本学习的对象是(
)
A.阿拉伯帝国
B.唐朝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B
2、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B
3、下列关于幕府与天皇朝廷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皇任命幕府首领,掌握实权
B.天皇成为礼仪性的摆设
C.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D.国家政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A
4、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
)
A.贵族世袭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C
典例导练
古代日本
1
.
6世纪前的日本
(1)小国的出现
(2)统一
2.大化改新
(1)背景
(2)内容
(3)影响
3.武士和武士集团
(3)社会结构
(1)背景
(2)幕府的地位
(3)武士道形成
①庄园形成
②武士出现
③武士集团形成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