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C C C D D D C C C A B C B B B D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A B D A B A A B D C A B D A C B A C C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A B A A D C A C A D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AD AD AC CD CD AC AD AC CD BD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61. (1)官营
62. (2)都江堰 (3)曲辕犁
63. (4)商业革命
64. (5)法国
65. (6)奕訢 (7)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
66. (8)1978 (9)改革开放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材料简答题(20分)
67.(1)小农经济(1分);重农抑商(1分);阻碍工商业正常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分)
(2)历史事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2分)
教训: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国情。(1分)
(3)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影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全国农业的大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也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迅速改善了人民生生活。(任答2点得2分)
68.(1)内容: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用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作坊。(1分)
变化:形成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分)
(2)“文明”指资本主义(先进技术与制度)。(1分)
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的便利;商品价格的低廉。(3分,每点1分)
(3)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品大量涌入/洋纱洋布占据中国市场,促进了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分)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分)华南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必修2第1—4单元)
注意事项:
本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答案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考号是四位号码(如1班5号是0105),靠右边填写。
第Ⅱ卷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卷上,并将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相应位置。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题只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每题1分,共50分。)
1.据史书记载:“牵牛以蹊(xi小路)人以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西汉 D.东汉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3.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4.“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如果日本学者加藤繁的这一观点符合史实,这里省略的两字最有可能是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清代
5.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D.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6.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7.近年来,广州与福建泉州在争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上产生一些争论,如果你支持广州,以下最有力的证据是
A.2002年广州召开大型的“海上丝路与广州港”学术讨论会
B.《汉书》记载,汉朝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印度洋南岸和斯里兰卡等地
C.1993年出版的《论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一书
D.广州汉墓出土的大量舶来品及广州南海神庙、清真先贤古墓等遗址
8.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传奇的一生。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9. 明代伍袁萃撰的《林居漫录》中记载,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缗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这种社会巨变直接反映了
A.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已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B.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与农本思想已日趋衰落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变化
D.西方文明日益侵蚀瓦解着中国的传统社会
10.下列明清时期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均有很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11.在新航路开辟活动中,首先横渡大西洋的是
A.达·伽马 B.迪亚士 C.哥伦布 D.麦哲伦
12.16世纪,推动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的贸易往来增多的历史事件是
A. 新航路开辟 B. 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文艺复兴
13.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主要的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至
A.地中海地区 B.大西洋地区 C.印度洋地区 D.太平洋地区
14.有的学者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过程已经开始了。”他所说的“全球化已经开始”在当时主要指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到美洲
C.世界开始成为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D.美洲与欧洲开始出现区域性经济集团
15.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6.荷兰获得“海上马车夫”称号的原因是
A.工业发达,商品运销世界各地 B.商业发达,转运世界各地的商品
C.军事发达,打败其它海上霸国 D.殖民地广阔,控制各地殖民贸易
17.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533--1603)曾经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这段话主要是针对
A.法国 B.西班牙 C.荷兰 D.意大利
18.在建立“日不落”殖民帝国过程中,英国于17世纪击败的主要对手是
A.法国 B.葡萄牙 C.西班牙 D.荷兰
19.16一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D.工业革命的进行
20.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的方式发生的变化是
A.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由赤裸裸的掠夺转为控制国际市场价格,进行不平等交换
C.由扫除本国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转为在全世界确立资本主义统治地位
D.由掠夺财富、积累资本转为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1.工业革命最深远的影响是
A.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B.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
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使世界市场的形成
D.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22.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下列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的是
A. 机器制造业 B. 电力工业 C. 石化工业 D. 汽车工业
23. 19世纪末,“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4.观察下图,A、B、C、D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四个国家的世界制造业产值,这四个国家分别是
A.中国、美国、英国、德国 B.中国、英国、德国、美国
C.英国、德国、中国、美国 D.中国、英国、美国、德国
25.“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民族工业的产生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26.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概念,其“近代”的实质含义是
A.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 B.不是手工劳动而是机器生产
C.受外国企业刺激和洋务企业诱导而兴起 D.完全由民间私人投资兴办
27.李鸿章说:“自秦政变而败亡,后世人臣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竟,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这表明李鸿章主张
A.改变传统的守旧思想 B.坚持中国的守旧传统
C.学习西方进行政治改革 D.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8.有学者认为“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里的“改革”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29.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添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30.下列属于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是
A.开平煤矿 B.江南制造总局 C.汉阳铁厂 D.发昌机器厂
31.“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这个变化说明洋务运动
A.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C.对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
32. 下列是民国初年一组民族火柴的商标即火花图案,能准确体现当时中国人民主要愿望的有
①发展民族工业 ②收回领土主权 ③实现国家强盛 ④征服世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3.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经济条件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B.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4.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总结“张裕”创业史时,他写道:“备历艰阻”、“掷无数之金钱,耗无量之时日,乃能不负初志。”张弼士的“初志”应是
A.推翻满清政府 B.支持革命事业
C.争创中华第一品牌 D.实业救国
35.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表》,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B.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C.陈启沅在这一时期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D.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6.甲午战争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其直接原因是
A.西方技术的传播 B.重农抑商思潮的影响
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D.改良思想的推动
37.1935—1936年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86%,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约230亿美元,为日本的1.8倍,占世界经济的近4%,是近代中国经济的最高点。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政局的稳定 B.国民政府的推动
C.国际社会的支持 D.科技发展的影响
38.抗战期间,“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他遭受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官僚资本 B.外国资本 C.封建官僚 D.地主阶级
39.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他从一创业起就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的夹缝中生存
D.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40.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工业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41.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的是
A. 1957年,我国“一五”计划的完成 B. 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完成
C. 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D.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42. 1957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 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C. 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3.1960年冬,党对国民经济实施的八字方针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C.“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D.“综合平衡稳步前进”
44. 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实际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45. 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46.“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A. 社会性质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47. 下列标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③“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A.④③①②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
48.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弼士创办的“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成为国有大型企业 ,2005年张裕集团完成销售收入30.8亿元,实现利税8.2亿元,同比增长25%和36%,市场占有率约20%,稳居国内葡萄酒行业第一品牌的地位。这一成就的取得从根本上得益于
A.先进科学的管理 B.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职工的创新奉献精神
49.《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曾这样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指的是
A.在广东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 D.设立香港和澳门为特别行政区
50.2008年央视3套热播的《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其中的是
A.《在希望的田野上》 B.《春天的故事》
C.《走进新时代》 D.《我是公社小社员》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2分,只选一项且选对得1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51.下列农具功能对应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耦犁——耕地 B.耧车——谷物加工 C.翻车——播种 D.筒车——灌溉
52.汉唐时期,城市的主要职能是
A.政治中心 B.经济中心 C.文化中心 D.军事重镇
53.下列关于17世纪荷兰的表述,正确的是
A.航运发达,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B.打败英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
C.组建大型垄断性商业公司,是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D.奴隶贸易使阿姆斯特丹成为最繁忙的港口和商业中心
54.在 19 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 (steam, 即蒸汽机) 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A.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 B.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都是英国发明的
C.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 D.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55.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下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A.珍妮纺纱机 B.蒸汽机 C.电灯 D.汽车
56.19世纪晚期,开始利用的新能源有
A.石油 B.煤 C.电力 D.原子能
57.1915年张裕葡萄酒公司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商品博览会上一举荣获最优等奖和4枚金质奖章。这一时期张裕葡萄酒公司发展的有利条件有
A.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B.国民政府的推动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58.关于改革前农村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有
A.经营管理高度集中 B.农业仍然停留在个体小农经济的状态
C.吃“大锅饭”的现象严重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
59.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成功探索。两次会议的共同之处是
A.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纠正“左”倾错误方针
C.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矛盾
D.明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60.民间诗歌常常紧扣时代主题,反映现实生活。下列诗句中,反映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有
A.稻谷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
B.嫦娥喜送太空客,神女搬迁截大江
C.阶级斗争记心上,马列主义指航道
D.包干责任春天到,政通人和谱新篇
第Ⅱ卷 非选择题
(请注意:第II卷请在答卷相关位置作答,否则视为无效。)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61.中国古代_(1)_手工业素称发达,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62. _(2)_是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率民众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唐代_(3)_的发明是继汉代犁耕农具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63.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引发了_(4)_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64.到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不久,_(5)_、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65.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有_(6)_,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但最终的结果是_(7)_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66._(8)_年春起,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_(9)_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10)_。
四、材料简答题(本大题2小题,共20分)
67.(10分)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发展和解决土地问题,期间有丰富的经验,也有过惨痛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右图)
材料三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四
1978年安徽小岗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承包责任书
(1)材料一所述的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模式是什么?(1分)为保证这一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1分)试谈这一政策对明清时期的中国造成了哪些消极后果?(2分)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中国的哪一历史事件?(2分)材料三这一运动给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主要教训是什么?(1分)
(3)在材料四的影响下中央在农村推行了什么措施 (1分)由此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6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替代了手工工具,用工厂替代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也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1)结合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并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2分)
(2)材料二中说的“文明”是指什么?材料二分析的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原因有哪些?(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四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华南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答卷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 ____
注意: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指定的区域内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 分
三、填空题 (每空1分,共10分)
题号 (1) (2) (3) (4)
答案
题号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答案
四、材料简答题 (共20分)
67. 答:(1)
(2)
(3)
68. 答:(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