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关于俄国的历史,我们了解多少?
说一说
莫斯科公国
波罗的海
(打败瑞典)
西伯利亚、中亚、中国
黑海
三次瓜
分波兰
(20世纪初,2200万KM2,地跨欧亚)
(打败土耳其)
从莫斯科公国到俄罗斯帝国
从欧洲内陆国到地跨欧亚的大帝国
(18世纪与普、奥)
(18世纪)
(19世纪)
(19世纪)
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自上而下的改革
因
果
思考
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什么条件?
技 术
资 金
劳动力
市 场
俄国的农奴制
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农奴、农民、奴隶区别
农奴:封建社会中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的农业生产者。在经济上受剥削,没有人身自由和任何政治权利,处于社会最底层。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 ,也有属于自己的私有土地, 人身比较自由。
奴隶:为奴隶主劳动,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
在农奴制下,俄国农业耕作的方式很原始,农奴使用古老的木犁耕作。
为什么地主不愿意添置农具?
农奴无偿为地主耕种土地和从事徭役。因为购买和修理机器要花很多钱,而农奴干活是不需要付钱的,所以地主不愿意添置农具。
贫困不堪的俄国农奴
请思考:俄国农奴制改革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俄国内部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⒈农业方面:
⑴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地主开始用雇佣劳动力代替农奴劳动;
⑵在农奴内部也产生了分化,少数富农成为资产阶级。
⒉工业方面:
19世纪30年代末,开始工业革命。
国别 人均收入
(卢布) 铁产量
(万吨) 铁路长度
(公里) 制 度
俄国 71 29(1860年) 1600(1860年)
英国 323 225(1850年) 14603
法国 150 9160
封建农奴制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
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材料】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以来,一直注重面向西方,发展近代工业,19世纪初,俄国的生铁产量曾一度高居世界首位。
请思考: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欧国家经济比较
⒈农奴遭受严重剥削,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⒉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其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
⒊农奴制的实行,加强了贵族地主的势力,增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障碍。
19世纪上半叶,俄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农奴制自身出现危机(衰落)
农奴制造成俄国的落后
改革
农奴制在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上是否会对俄国阶级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呢?
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抗争——政治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 材
料
二
材料三 针对上述这些情况,当时的诗人图特切夫形容:“现在脚底下已经没有先前那样牢固而不可动摇的土壤了……有朝一日,醒来一看,自己已处在远离海岸的冰块上。”
年 代 农民起义
1801年~1810年 83次
1811年~1820年 124次
1821年~1830年 156次
1831年~1840年 143次
1841年~1850年 351次
1850年~1861年 591次
请分析材料后,结合农奴制的特点谈一谈迫使俄国农奴揭竿而起的原因。并联系课本回答这种反抗还波及到了哪些阶层?
⒈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受到农奴制阻碍,导致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欧诸国。
⒉19世纪上半叶,沙皇俄国仍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由此我们知道:
1825年12月(俄历),俄国一些进步的贵族青年军官发动了起义,起义者因此被称为“十二月党人”。他们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
彼得堡十二月党人广场
老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后,一些进步的贵族青年军官为了阻止保守的尼古拉一世上台,仓促发动起义,拥戴比较开明的康斯坦丁。他们把毫无思想准备、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的士兵带到参政院广场,高呼口号:“康斯坦丁和宪法。”在俄文里,宪法的发音是“康斯替杜霞”,士兵们不知其意,还以为指康斯坦丁的夫人,于是跟着一起喊起来。起义旋即遭到镇压,五名领袖被处以绞刑,许多人被流放。
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死时,沙俄当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式,以示祝贺。赫尔岑后来写道:“我参加了祷告式,我当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丛中,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仪式玷污了的圣坛面前,我发誓要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跟这些大炮战斗到底。”
赫尔岑
赫尔岑
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民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
认为农民革命是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
车尔尼雪夫斯基
思想: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
英国蒸汽船
俄国在战争中使用
的帆船
双方激战的场景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的步枪射程,是俄国步枪的三倍,他们的强大火力给一名28岁的俄国炮兵连长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描述道:“……从四面八方传来子弹的呼啸声,炮弹就在不远的地方爆炸,震撼得我们全都感到恐惧。”
这位连长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作家和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伯爵。
——《大国崛起》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恩格斯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农奴制俄罗斯的腐败和衰弱。俄罗斯好像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这是……由几个世纪所造成的历史时机之一,而且这些时机像山中的雪崩,像赤道附近的骤雨一样不可避免的……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
材料分析——导致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暴露了哪些问题?会引发哪些结果?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以及农奴制的腐朽。
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直接推动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
原
因
⒈经济上: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
发展——根本原因
⒉政治上:农奴制引发阶级矛盾
⒊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新思潮
⒋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社会矛盾
尖锐化——直接原因
统治者必须改革
⒈沙皇做出了什么抉择?
⒉是什么因素促使沙皇做出这样的抉择?
⒊沙皇政府的改革立足于谁的利益?
⒋为什么俄国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沙皇的抉择 ——改革的可能性
⒈抉择:
“显然,你们已经意识到了,现在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亚历山大二世
最高统治者猛然惊醒,下定决心废除农奴制进行改革。
⒈沙皇做出了什么抉择?
⒉是什么因素促使沙皇做出这样的抉择?
⒊沙皇政府的改革立足于谁的利益?
⒋为什么俄国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沙皇的抉择 ——改革的可能性
⒉促使沙皇做出抉择的原因:
国内:
农奴制危机深重;
农民暴动频繁;
革命呼声高涨;
部分地主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更有利可图。
国际:
战争惨败。
⒈沙皇做出了什么抉择?
⒉是什么因素促使沙皇做出这样的抉择?
⒊沙皇政府的改革立足于谁的利益?
⒋为什么俄国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沙皇的抉择 ——改革的可能性
⒊改革的目的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⒈沙皇做出了什么抉择?
⒉是什么因素促使沙皇做出这样的抉择?
⒊沙皇政府的改革立足于谁的利益?
⒋为什么俄国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沙皇的抉择 ——改革的可能性
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农民革命消灭农奴制。由于沙皇政府拥有强大的军事机器,而农民的觉悟低下,力量涣散,革命者难以把分散的农民运动汇合成全面的革命。所以“自下而上”的消灭农奴制的革命以失败告终。而沙皇则通过国内的统治危机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看到了农奴制的危机,因此迫不得已,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进行农奴制改革。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二、内容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二、内容
⒈内容:
⒉评价:
⑴政治:
⑵经济:
⑶组织:
颁布“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通过高价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建立村社管理农民
⒈“解放”法令在哪些方面具有进步性?
资本主义农业发展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自由农民
富农 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地主 开始使用雇佣劳动力
雇佣劳动力
农村社会分化加剧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二、内容
⒈内容:颁布“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⒉评价
⑴进步性:
①性质:
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②作用: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资金
③转折点:
俄国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
方式的过渡
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
宣读者刚刚读完法令的头一句话:“地主对待农民仁慈的态度减弱了,替专横暴虐开辟了道路……”人们开始喧哗起来了……维持秩序的警察长官对人们发出低沉的、拖得长长的声音:嘘——!所有人立刻静了下来。宣读者读到“农民使用这块份地,必须替地主完成‘法令’中规定的义务”,看得出,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站在农民前面的一个人突然说:“这是什么自由啊?”警察长官扯了一下他的袖子,他就不做声了。……当读到“在两年期满之前,农民和家仆要和从前一样替地主服役,并且应毫无怨言地完成自己从前的义务”时,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宣读者不得不停止了宣读。
——一个目击者的回忆
⒈“解放”法令在哪些方面具有进步性?
⒉“解放”法令的颁布和实施,是农民想要的解放吗?
农民的要求:
⒈人身自由——不再依附于地主
⒉经济独立——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二、内容
⒉评价
⑴进步性
⑵局限性:
①不彻底性:
保留封建残余,影响资本主义发展
②掠夺性:
“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③欺骗性:
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三、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影响
Modernize
Modernization
v. 使近代化,使现代化
n.近代化,现代化
近代化是指以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法制化,思想理性科学化,社会城市化。
俄国的近代化是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启动于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量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二、内容
三、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影响
⒈经济上: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原因:
⑴改革增加自由劳动力,扩大国内市场
⑵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政策
⑶两次工业革命影响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二、内容
三、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影响
⒈经济上: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⒉政治上:出现民主化气息
⑴政治体制方面:
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可以进入新建立的地
方和城市自治机构
⑵司法制度方面:
城市废除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
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结果: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
些民主化的气息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二、内容
三、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影响
⒈经济上: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⒉政治上:出现民主化气息
⒊军事近代化
实行普遍的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
理体制
改革后俄国的历史任务
如何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如何扫除农奴制残余
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反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