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4 17:1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1《论语》十二章-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课后练习
一、字词书写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______)
不亦说乎(______)
三省吾身(______)
传不习乎(______)
不逾矩(______)
一箪食(______)
好之者(______)
曲肱而枕之(______)
博学而笃志(______)
逝者如斯夫(______)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B.吾日三省(shěng)吾身。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D.逝者如斯(sī)夫,不舍昼夜。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人不堪其忧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时习之
D.择其善者而从之
6.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C.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
D.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④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选自《论语》)
(注释)①长沮(jù)、桀溺(jié
nì):都是当时的隐士。长沮、桀溺可能不是这两个人的真实姓名。②耦(ǒu)而耕:古代的一种耕田方法,两人并排用耜(类似铲子)翻土。③耰(yōu):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并把土耙平。④怃然:怅然,失意。
8.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子路问津焉
津:渡口
B.是鲁孔丘之徒与
徒:学生
C.而谁以易之
易:交换
D.耰而不辍
辍:停止
9.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A.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土也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博学而笃志
10.下列句子,与“子路行以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B.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C.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D.贤哉,回也
11.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沮、桀溺最后都没有告知子路渡口,是因为想劝子路离开孔子,跟他们一起做一名独善其身的隐者。
B.文中的“辟世之士”具体指孔子,“辟人之士”具体指长沮、桀溺。
C.桀溺认为天下如同滔滔洪水般动荡不安,孔子虽然自以为能改变混乱的世局,实则无力改变。
D.孔子认为,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四、填空题
13.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一部书,是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______,字______,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______家。
(2)人们常常说的“四书”是指《______》《大学》《中庸》《______》这四部书。
五、句子默写
14.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学习周围人的长处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往的朋友中,许多人都是优点和缺点并存的,怎样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呢?《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给出了答案。
(3)《论语》中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5)孔子强调要珍惜时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15.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1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3)可以为师矣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
(4)思而不学则殆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17.译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七、文言文阅读
18.“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1)学而时习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温故而知新
(4)博学而笃志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择其善者而从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0.文中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有哪些?本文教导我们对待学习应有怎样的态度?
21.文中谈学习方法的句子有哪些?本文教导我们对待学习应有怎样的方法?
22.文中谈品德修养的句子有哪些?本文教导我们赢有怎样的品德修养?
类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2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____)
安敢戏其君乎(____)臣闻之(___)善哉(____)
2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25.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6.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7.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八、翻译
2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
(3)吾日三省吾身 
日:______ 省:_____
(4)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_____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__________
(7)三十而立 
立:____________
(8)四十而不惑 
惑:__________
(9)不逾矩 
逾:_________ 矩:_________
(10)温故而知新 
新:________
(11)学而不思则罔 
罔:_____________
(12)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___
(13)人不堪其忧 
堪:____________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_____________
(1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______________
(16)曲肱而枕之 
肱:______________
(17)于我如浮云 
于:__________
(18)逝者如斯夫 
逝:______________ 斯:____________
(19)三军可夺帅也 
夺:____________
(20)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__
(21)切问而近思 
切:______________
(22)仁在其中矣 
仁: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yùn
wǎng
dài
yuè
xǐng
chuán

dān
hào
gōng


【解答】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省”是多音字,shěng,xǐng,“三省”读“xǐng”,“说”是通假字,通“悦”,要读通字的拼音“yuè”。“愠”不要读成“wēn”。“笃”不要读成“mǎ”。“夫”不要读成“fū”。“好”是多音字hǎo,hào,“好之者”拼音是“hào”。
2.B
【解析】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ACD三项正确。B项修改为:吾日三省(xǐng)吾身。“省”是一个多音字:[shěng](1)行政区划单位。在中国是地方最大的一级行政区域,直属中央。省下设若干市、县。(2)指省会;(3)减免;节约。与“费”相对;(4)简略。[xǐng](1)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2)觉悟;明白;(3)探望;问候。
3.C
【解析】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的对通假字的把握。仔细分析选项即可。ABD三项不含通假字。C项中的“有”通“又”。
4.C
【解答】考查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C项有误,该项应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A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而”的用法的把握。A项的“而”:表转折关系;B项的“而”:表承接关系;C项的“而”:表b承接关系;D项的“而”:表承接关系。故选A。
6.D
【解析】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B、C三项的“之”都是代词,他(它)的意思。D.“之”:到。故选D。
7.C
【解析】试题分析:C“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中的两个“而”都是表转折。A前者“了解”,后者“得知”。B前者“给、替”,后者“做”。D前者“知识”,后者“学习”。
8.C
9.A
10.B
11.B
12.(1)孔子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2)(天下已乱,)坏人坏事像滔滔的洪水一样泛滥,到处都是这样,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
【解析】8.“而谁以易之”: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易:改变。故选C。
9.例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而”通“尔”:你。
A.人称代词“你”。
B.表转折。
C.表承接。
D.表并列。
故选A。
10.“子路行以告”: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了孔子。省略句。
A.判断句。
B.“天下有道,丘不与(你们)易也”省略句。
C.“谁与”宾语前置句。
D.判断句。
故选B。
11.应改为:文中的“辟人之士”具体指孔子,“辟世之士”具体指长沮、桀溺。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津”:渡口。“是”:这样。“易”:改变。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长沮、桀溺两个人一起耕田,孔子从旁边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驾车的那个人是谁?”子路回答道:“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答道:“是。”长沮这时说:“他早知道渡口在哪里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又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已乱)坏人坏事像滔滔的洪水一样泛滥,到处都是这样,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怎么能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碎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道:“我们既然无法和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13.(1)孔子及其弟子


仲尼
教育
(2)论语
孟子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要求学生牢记有关孔子和“四书五经”的文学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14.(1)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2)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4)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5)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解答】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即可。“罔”“殆”“曲肱”“斯夫”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评】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15.
(1)说

愉快
(2)有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第(1)句中“说”通“悦”,愉快的意思;第(2)句中“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6.
(1)泛指多次
数次,三
(2)学过的知识
原来的,从前的
(3)可以凭借
表示可能或能够
(4)疑惑
几乎,差不多
【解析】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发生变化等。其中“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今义是“可能或能够”。
17.(1)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2)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4)每天一竹笼饭,一瓢冷水,住在贫民区一间破房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清贫,而颜回却能安贫乐道,淡然处之。虽然清贫却能保持顶天立地的气概,真是了不起啊!了不起!(5)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6)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7)时间奔流而去的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留。(8)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9)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解答】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愠”“逾”“罔”“殆”“饭”“夺”“笃”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8.表承接;表承接;表承接;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
【解析】
【解答】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1)句意为: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而:表承接.
(2)句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表承接。
(3)句意为: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而:表承接。
(4)句意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而:表并列。
(5)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而:表转折。
(6)句意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而:表承接。
19.(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4)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5)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20.语句: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态度:学习应该谦虚好学,善于借鉴别人的优点,以学习为乐。
21.语句: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方法:注重复习,学思结合。
22.语句:①人不知而不愠。②吾日三省吾身。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④匹夫不可夺志也。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修养:要宽容别人,心态平和;要坚持自我反省;要能坚守节操和志向,安贫乐道。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殆”疑惑;“博学”,广泛地学习;“切问”,恳切地发问求教。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熟读文本,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句意来判断,然后分类概括。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导我们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应该谦虚好学,善于借鉴别人的优点,以学习为乐。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熟读文本,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句意来判断,然后分类概括。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教导我们在学习时,注重复习,学思结合。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熟读文本,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句意来判断,然后分类概括。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宽容别人,心态平和;要坚持自我反省;要能坚守节操和志向,安贫乐道。
23.晚戏弄、开玩笑听说(讲得)好
24.B
25.①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②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26.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信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27.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3.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闻”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听说”。
24.考查对“之”字用法的理解。B项是结构助词“的”,其余三项都是代词。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安”“戏”“孰与”等字词的翻译。
26.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秉烛之明”,告诫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说明了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
27.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是有关系的,在年少时,读的书多,也能记得牢;而晚年再学习,相对来说会力不从心,记忆力也不如年轻时了,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读书上了。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人而来戏弄自己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28.(1)同“悦”,愉快
(2)愠:生气,恼怒
(3)日:每天
省:自我检查、反省
(4)竭尽自己的心力
(5)信:诚信
(6)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7)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8)迷惑,疑惑
【答题空10】(9)逾:越过
矩:法度
(10)新:这里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1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殆:疑惑
(13)能忍受
(14)喜爱,爱好
(15)以……为快乐
(16)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17)介词,对,对于
【答题空20】(18)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19)改变
(20)坚定
(21)切:恳切
(22)仁:仁德
【解析】
试题分析: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如“日”:每天。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试卷第2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