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下册30课《诗五首》[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8年级下册30课《诗五首》[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5-25 21:48:00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同学们好!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只有超凡脱俗无所挂碍,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采菊” “见南山” ——超脱尘世,静穆超然,热爱自然的情趣。优雅高洁、悠然自得的心境;
“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无车马喧心远地偏采菊见南山日夕飞鸟生活宁静内心恬淡安然闲适愉悦自得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
我之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作者从这些景中获得怎样的感受?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有不知怎样表达的
人的自然本性。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伪和诈饰,
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
的心境的思想感情.宁 静 致 远
淡 泊 名 利
小结:
1,诗的格调:闲雅有致。
2,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行路难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
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
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乐府歌辞之一。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一首。名贵的菜肴。羞同“馐”直:同“值” 行 路 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传说伊尹见汤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合用这两个典故,表明 作者仍对从政抱有希望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叉路比喻远大抱负或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反复——欢乐内心苦闷抑郁——昂扬、明朗——阴沉、低落,再度
陷入苦闷彷徨之中——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长风破浪”、
“济沧海”“行路难……”?“垂溪碧钓”、“乘舟梦日”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冰塞川”、“雪满山”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诗人剧烈情感起伏的线索:金樽美酒 玉盘珍馐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坚冰塞川 大雪满山闲钓碧溪 忽梦乘舟长风破浪 挂帆济海欢乐气氛内心苦闷道路艰险相信希望充满信心行路难怀才不遇 愤懑不平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
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问题研讨
1.陶渊明在《饮酒》诗序中说:
“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
试比较两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
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获得心灵安逸。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
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
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高呼“行路难”,因为他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
2.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 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长风破浪及挂云帆济沧海比喻什么?
4、本诗用了哪些修辞?
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比一比,看谁能最快地背熟这两首诗!己亥杂诗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38岁中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等到小官,后辞官南归,两年后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他学识渊博,对于经学、史学、文学等有很深的造诣,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主张改良内政,抵御外侮,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往返途中,写了绝句315首。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课文所选为第五首。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2.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的名句是哪名?你是怎样理解
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叙事:写诗人愤然辞官后扬鞭东
抒情:欲寻求远赴天涯的超脱写诗人愿像护花的春泥一样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离别京城、告别好友的忧伤
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主题: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
愁”,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
量。3.这首诗的名句是哪句?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诗人因为当时政治腐败,
官场黑暗,理想抱负无法
实现,所以才愤而辞官去
寻找另一种方式去为国效
力。最后两句以形象抒情:
鲜花虽然凋谢,但它绝不
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
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
来滋养新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表述的是一种不甘隐退,昂扬向上 、奋斗到底的倔强精神。
现在人们常引用这句诗来歌颂来一辈的革命家在事业上鞠躬精粹的将青春无私地奉献,晚年又为培养青年接班人耗尽心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背诵《己亥杂诗》,
等着你大显身手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走近作者杜甫,字子美,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
人称“杜工部”。他35岁来到长安,本想
为国家做一番事业,可是处处受到排挤
打击,他经历了安史之乱,政治腐败,
生灵涂炭,使他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于
是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痛苦,他的诗真实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美
称,他也被尊称为“诗圣”。他对诗歌的发
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四川,在
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
过起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以诗酒自
娱。但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
淡他一以贯之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关于“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字词读写罥 衾 庇 坳重丧见长juànqīnbìàochóngzhòngsāngsàngjiànxiànzhǎngcháng三重茅重量丧乱丧失看见见此屋成长长林梢感知思考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课文,找出
自己认为用得精当的词
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
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
情怀。高者挂罥长林梢,
南村群童,
公然抱茅入竹去下者飘转沉塘坳。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白天(黑夜屋外)屋内)现实 理
想水到渠成秋风急,茅草
的三个去向秋雨多,睡眠的
困难安得广厦千万间自己的遭遇天下寒士关心民生,忧国忧民推己及人茅屋为秋风所破研读赏析怎样理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
想?启发:
1、可以从杜甫当时身处茅屋,却想着“大庇天下寒士”的现象入手。
2、从贯穿在杜甫的《三吏》、《三别》中的思想感情入手。
3、可以联系杜甫的志向和思想考虑。杜甫身处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呢?
这和杜甫的思想密切相关。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
地主家庭,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影响非常大,
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
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社会,
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
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
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
博爱情怀。诗人由自己的苦难想到“天下寒士”,在这受冻
的长夜,诗人首先想到是并不是自己,他甚至说,只要能
看到这样的广厦,冻死也心甘情愿。其真挚的感情是不容
置疑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2.自由朗读课文,说出下列词语在文中运用的好处1、“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怒号”写出( ) 2、“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 写( ) 3、“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冷似铁” 写出
( )秋风的肆虐,
声响宏大。风势之大被子又冷、又硬、又潮、又旧比一比:
谁先背会谁英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解题: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裘qiú衾qīn掣chè着zhuó瀚hàn阑lán羌qiāng字词读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节度使下面资佐理的官吏指西域的天气狐皮袍子锦缎做的被子用兽角装饰的硬弓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穿大沙漠纵横的样子这里指主帅的营帐营门chè牵引下雪后红旗冻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这里形容雪花阴云阴暗无光用丝织成的帐幕【注释】 整体感知1.诗歌写了哪两方面内容?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咏雪、送别两方面的内容1.诗歌写了哪两方面内容?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
离别的惆怅。雪景到送别的过渡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边疆瑰奇
雪 景 图军营内外
奇 寒 图边塞暮雪
饯 行 图轮台雪路
惜 别 图边塞奇寒风光与友人离别的惆怅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研讨赏析1.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或哪些词语
用得精当)?谈谈自己的理解。
2.本诗有何艺术特色?1、“北风卷地北草折”中的(“ ”)字写出风席卷大地的态势2、“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 “ ”字足见作者惊诧之情;“飞”字表现( ) ,与“ ”照应,写出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了( )修辞方法;用( ) 喻雪;写出( ),而且以千万株梨树枝上的繁英喻玉树琼枝上的雪花,奇异夺目,气象万千。研讨赏析卷即雪下得猛而紧卷梨花飞雪落缀在千树万树上的奇景比喻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不仅
写出( ) ,而且传达出(
) 情绪。2.“风掣红旗冻不翻”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
且红旗在风雪中坚强挺立也喻指(
),写出了他们心中奔涌的豪情。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景作
结却不离送别,景中融情,耐人寻味;诗人
( ) 的深情以及
他的( )之情。这样的结尾,使人产生无
尽的遐想冰天雪地气象变幻神奇诗人送友离别的伤感
屈的斗志边塞将士不送友人归去的依依不舍思乡岑参诗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本诗立意奇、
构思新,常以 ( ) ( )
( )( ) 创造出千姿
百态的艺术形象,开拓出的( ) 境
界,( )的精神。艺术风格综述新奇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宏大的气势绚丽的色彩广阔、隽永充满乐观进取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畅,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两诗的相同处: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
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
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
独特的情怀。
不同:《茅》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句式杂错(骈散结合);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
而《白》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拓展
延伸2.你还学过哪些描写雪景的诗文?
请说出其描写精采的句子。
3.请再找几首表达离别主题的诗歌。
写雪景的诗歌如《湖心亭看雪》、《江雪》等;
表达送别主题的诗歌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等。鲜花送给
速背英雄!周庄同学们再见!20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