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B卷 能力提升_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单元测试AB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B卷 能力提升_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单元测试AB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3 19:5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B卷
能力提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于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幾,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境界。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观。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
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
凝聚抗疫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B.“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C.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成就了勇士,使得勇士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D.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硬核力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B.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
C.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了“勇者不惧”的大勇。
D.材料三第三段借用名言,论证了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3.下列表述分别与材料一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民族精神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6分)
二、(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佟鸭子
欧阳明
佟鸭子是一家小餐馆,不卖早餐,只中午和晚上营业,卖炒菜和卤菜。店里最出名的,是卤鸭子。
佟鸭子既是店名、菜名,也是大家对店主的称呼。店主姓佟。
佟鸭子的特色,是香甜。香,来自那锅上百年的老卤,几十种香料和中草药熬制而成,醇厚浓郁,闻着就忍不住流口水。其次是甜。不是入口就甜,是回甜,回味时才感觉到的,淡淡的,微风般弥浸在味蕾上,和卤香交融一体,甜而不腻。
卤鸭选材讲究,只选本地两年以上的老麻鸭,吃草和田螺鱼虾粮食长大的,绝不用饲料喂大。饲料喂大的鸭长得快,仅一个多月,连毛都还没长齐就长大了,毛桩还埋在鸭皮下面,根本无法清除。卤出来有股浓烈的毛腥味儿。还必须得下一次油锅,把皮子炸酥了。那样,既可掩盖皮下的毛桩,也可压一压腥味。但不管怎样,吃起来还是满口腥臭,肉还很柴,嚼起来费力。
佟鸭子的鸭不跑油锅,卤出来直接吃。皮上保留着卤水黄亮的颜色,皮下的肉,汁液饱满,软烂香甜。
卤鸭子从卤水锅捞起来趁热吃才口感最好。所以大家多在店里“就地处决也有买回家去的,但家离店必须在两里以内。否则,佟鸭子就不会卖。说是出锅时间长了会变味儿,坏了他的名声。
卤鸭的吃法也有讲究,不能用刀剁,必须手撕,鸭沾了铁,会带铁腥味。
佟鸭子餐馆生意历来就好,尤其是逢场天,晚一点儿,就没位置了。即便占到位置,也不一定能吃得上卤鸭。卤鸭是限量的,每天只卤三十只。
佟鸭子卤鸭的手艺是祖传的。手艺传男不传女。传男也要到三十岁才传。三十岁前的男人,嘴上无毛,做事不牢,缺耐性。
佟鸭子餐馆在乡场上,离县城四十多公里,城里人想吃,来回要耗费半天。但还是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尤其是在县城工作的干部,下乡总选那儿跑,出发前,都得给乡政府打电话,叫一定要留上几只卤鸭,弄得乡政府年年接待费超标,苦不堪言。
佟鸭子靠卤鸭子修了楼房,为儿子讨了老婆。
儿子学到手艺后,想每天多卤一些,多卖点钱。佟鸭子坚决不同意,说,钱挣不完的,人一辈子能不愁吃不愁穿就够了,若是为了钱,砸了佟鸭子这块招牌,对不起祖先。儿子心里埋怨他死脑筋!
有省市领导到县上来调研或检查工作,本地官员都要带他们去吃佟鸭子。吃了都赞不绝口。县领导叫佟鸭子多卤一些,真空装袋后做成礼品盒,拿去送人。他听了一个劲儿地摇头,说,我的鸭子讲究的是个鲜,那样做,会变味,吃了会说我手艺差。
县领导鼻子一哼,说他小富即安,没远见,永远成不了大气候。
县里有个做餐饮的老板,找佟鸭子合作,叫他在县城开家分店,店面租金由老板负责,利润对半分。佟鸭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2000年3月8日,佟鸭子突发脑溢血,因抢救不及时,不幸离世。好在儿子手艺已经学成,并不影响餐馆继续营业。
儿子本不像老子那样容易满足,想买车,想在城里买房,说那样孩子就可以在城里上学。城里的教育质量的确比乡下好。
没有了老子的阻拦,儿子把店搬到了县城。
新店一开业,生意火爆。三十只鸭,十多分钟就卖完了。排在后面的,只能失望而归。看到钱不挣是傻子,儿子于是开始增加卤鸭的数量,才一周时间,就从最初的每天三十只,增加到每天两百多只。
数量大了,原料就成了问题。因为不喂饲料,老麻鸭长得慢,养殖效益也不及喂饲料的好,养的人越来越少。无奈之下,只得买饲料鸭。那些鸭都是从外地运来的,进价低,利润空间很大。儿子像突然捡到了金元宝,笑得合不拢嘴。慢慢地,就干脆不买本地麻鸭了。
有人说儿子脑子灵活,与时俱进,比老子聪明。
时光如梭,转眼就到了年关。年关是销售的旺季,可儿子突然发现,来吃鸭买鸭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儿子很纳闷,问朋友。朋友说,你自己尝尝就知道了。儿子尝了自己的鸭子,虽然还是香甜,却有一股毛腥味儿。他琢磨了很久,终于想起了老爹生前说过的那些话。
儿子又买麻鸭来卤,但不知为啥,卤出的鸭子始终脱不了腥味儿。最后,儿子才弄明白,是卤水坏了。
儿子开始按照老爹留下的秘方重新熬制卤水。调制了半年,也没熬出和老卤一样的味道来。儿子搞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没了招牌菜,店里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很快就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不得不关门了事。儿子又回到了乡下种地。从此,佟鸭子走进传说。时至今日,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曾经有个佟鸭子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佟鸭子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只选本地老麻鸭,下一次油锅,这样鸭皮酥脆,鸭肉汁液饱满软烂香甜,深得顾客喜爱,远近闻名。
B.在县城工作的干部下乡总来品尝卤鸭,以至于乡政府接待费年年超标,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批判某些干部漠视工作、大吃大喝的腐败作风。
C.县领导要求佟鸭子扩大产量,做成礼品盒,却被拒绝,说明佟鸭子具有小富即安的小民意识,没有远见,永远成不了大气候。
D.儿子想买车,想在城里买房,想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所以进城开店,是无可厚非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用大量篇幅写佟鸭子的特色、用料,实为闲笔,弱化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节奏,对塑造人物也没有多大益处。
B.小说文笔细腻,比如描写佟鸭子“是回甜,回味时才感觉到的,淡淡的,微风般弥浸在味蕾上,和卤香交融一体,甜而不腻”,具有抒情性。
C.小说善用对比,通过描写父子两代人不同的职业操守、不同的生意模式,写出了不同的人生况味,从而以小见大,写出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D.小说中的语言颇有特色,如“肉还很柴”运用方言,“就地处决”幽默风趣,而且全文多短句,娓娓道来,深得笔记小说之妙。
3.请简要概括佟鸭子父子不同的形象特征。(4分)
4.小说结尾初稿为:
儿子又按照以前的规矩卤鸭,但不知为啥,卤出的鸭子,总脱不了一股腥味儿。最后,儿子终于明白是卤水坏了。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差,硬撑了几个月后,由于入不敷出,不得不把店关了。
多年后,旅游部门欲打造餐饮文化,突然想起了佟鸭子,希望佟鸭子东山再起。儿子制了几次卤水,都卤不出最初鸭子的味道。叫他按照秘方熬制,他说老卤是祖传下来的,从来就没有秘方。
时至今日,佟鸭子已成为传说,知道的,人已越来越少了。
请分析作者修改为现结尾的原因。(6分)
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删改)
(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捂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牺牛,古代祭祀用的杂色牛。《礼记·曲礼下》曰:“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
B.大庙,即太庙,天子的祖庙。《礼记·礼器》曰:“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
C.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名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主要组织者和支持者,也是庄子的好友。
D.罔罟,网的通称。《周易·系辞下》:“(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他擅长写文章,并攻击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博学之士,也难免会受到他的指斥。
B.庄子淡泊名利,不愿为官。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能,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子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
C.在庄子看来,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制成大樽缚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D.庄子追求绝对自由。他否定大鹏有所凭借,否定大樗无所可用等,都体现了其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5.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借与惠子讨论大瓠之种与樗树是否有用,想说明什么道理?(3分)
四、(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远①
杜甫
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④。
[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765)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戒备森严的军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首联运用叠字“肃肃”“菲菲”,音律和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中,“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从而传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
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他乡。
2.此诗颔联被后人盛赞,鸟雀、柴荆都是寻常之景,却表现出了独特意蕴。请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该联写景的独特之处。(6分)
五、(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合抱之木,__________;九层之台,__________。”
(2)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强调了“四端”的重要性,认为“苟能充之,__________苟不充之,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六、(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

,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你不妨(
)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
)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
)地暸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
)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融入
爱护着
警戒
超世绝伦
B.投身
珍藏着
警惕
超凡脱俗
C.融入
爱护着
警惕
超世绝伦
D.投身
珍藏着
警戒
超凡脱俗
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3.请在下面给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七、(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题。
事实上,这一任务看似迷人,实则繁难,如同_

_。试想一下,你手里有一袋子的不规则碎片,拼在一起,将会呈现出古罗马的城市地图,但是碎片上的线条黯淡而无法卒读。你知道还没有完成,但是许多碎片的边缘已经被老鼠啮去,某些碎片又被发现属于其他地图,你无法确知有多少不相干的碎片掺入袋中。当你考证并比较这些碎片,在桌上把它们移来挪去,你感到万分烦恼,它们就是没法严丝合缝;_

_,因为有不少碎片能够完全拼合。这真是一种令人着迷的游戏。
第一个试图摆弄七巧板、给杜甫建立年谱或年表的是吕大防(1027-1097)。显然,他把大部分考验他耐性太久的碎片都放回了袋子;如此而来,最后得到的年谱就过于简单,而且许多碎片还放错了位置。_

_,还有不少人也试过这个游戏。
1153年,鲁訔编撰的年谱分量充实,大量杜甫生平行实被恰如其分地置于年谱中,后世学者可以欣然享用这些成果。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
个字。(3分)
2.文中加粗的"碎片"和"游戏"分别指什么?(6分)
八、(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
②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蔡元培
③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B;2.A;3.B;
4.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②结构上,总体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从概念内涵、行为特点和培养方式三个层面对“勇者不惧”进行论证。③论证方法上,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④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刻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1)材料一: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
(2)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尚勇精神。
(3)材料三:以抗疫为例,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及对当今中国发展的意义。
解析:1.“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的表述是“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
2.强加因果,材料二所举的孔子的事例表现了他面对危机的镇定和勇者无惧的品格,但并不能因为他有这种品格,而推导出“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这个结论,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3.解答本题,要紧扣材料一中所阐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内涵。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强调的是处于“穷”和“达”时的不同立场。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强调的是自强不息,老当益壮;“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的是包容。这两种观点分别与材料一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相符合。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强调的是要有远大抱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表现的是旷达乐观的情怀。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强调的是读书要持之以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推己及人。
4.解答本题,可以从论点的提出方式、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等方面来思考。从论点的提出方式来看,材料二开篇提出“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的观点,开门见山。从论证结构来看,材料二首段提出总论点后,第2、3、4、5段分别以“‘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为分论点进行论述,其中,第2段侧重于阐述“勇者不惧”的内涵,第3、4段侧重于阐述“勇者不惧”的行为特点,第5段侧重于阐述“勇者不惧”的培养方式。分论点之间层层深入,呈递进式结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材料二举孔子沉着冷静面对军队围困并以此遭遇为幸的事例,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材料二还引用了《礼记》《周易》中的言论,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最后一段将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以及“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进行类比,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这些论证方法的使用也使材料二的语言形象贴切,易于理解,深刻有力,令人信服。
5.解答本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每则材料的中心句、关键句进行归纳概括。第一则材料摘编自张岱年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主要论述的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加以提炼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第二则材料的标题是“也说‘勇者不惧’”,从中可以看出该则材料重点是论述中华民族的“尚勇”精神的。第三则材料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抗疫力量》,主要是以抗疫为例,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弘扬和发展。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二、答案:1.D;2.A;
3.①佟鸭子手艺精湛,固守经营原则。②儿子自私贪婪,不求质量,自砸招牌。
4.①从情节上说,初稿“多年后”的情节拖沓,而且“老卤是祖传下来的,从来就没有秘方”与前文“手艺是祖传的”相矛盾。现稿简化为儿子“买麻鸭来卤”,“按照老爹留下的秘方重新熬制卤水”,情节紧凑,层次清晰。②从主题上说,现稿强调“儿子搞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能够激发读者思考小说的主旨:诚信不应被金钱腐蚀,优秀的传统不应被抛弃。③从效果上说,现稿“儿子又回到了乡下种地”,写儿子又回到起点,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解析:1.A项,“下一次油锅”错误,这是处理饲料喂大的鸭的工序。B项,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侧面表现佟鸭子受人欢迎。C项,“小富即安的小民意识,没有远见,永远成不了大气候”是县领导对佟鸭子的错误认识。
2.看似闲笔,实则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为下文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做了很好的铺垫。
3.虽然佟鸭子与儿子是亲父子,但二人做生意的理念并不相同。佟鸭子:手艺精湛,卤出来的鸭子以香甜著称,远近闻名。原则性强,每天只卤三十只鸭,绝不用饲料鸭;外带只售离店两里之内的人家;拒绝儿子每天多卤一些鸭的请求;“想都没想就拒绝了”餐饮老板开分店的建议。儿子:在佟鸭子去世、儿子接手鸭店的生意之后,一切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儿子加大出货量,偷换原材料,诚信不再,金钱至上,丝毫不为顾客着想,因此,生意失败也是必然的结果。
4.作答本题时,首先要对比初稿和现稿,发现二者的不同,然后联系原文分析现稿的优点。具体来说,可以从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从情节上来看,前文说佟鸭子卤鸭的手艺是祖传的,初稿又说老卤是祖传的,没有秘方,两者是矛盾的。且用多年后旅游部门的行为引出下文内容,显得拖沓刻意。从主题上来说,现稿强调儿子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而从表达效果上来说,现稿中说“儿子又回到了乡下种地”,交代了儿子的结局,具有讽刺性,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三、答案:1.A;2.A;3.D
4.(1)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里自由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束缚,我终身不做官,来使自己的心志愉悦。
(2)它的主干臃肿,不符合用来取直的绳墨;它的细枝弯弯曲曲,不符合用来校正方圆的圆规和方矩,生长在道路旁,木工都不看它。
5.庄子认为,大有大的用处,但是一般人只能明白小的用处,并且以用小的方式来用大,因而困苦,无法逍遥。
解析:1.“患”的意思是“担忧”,“患其无用”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彷徨乎无为其侧”与“逍遥乎寝卧其下”是对称结构,二者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A。
2.“杂色牛”错。“牺牲”指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故“牺牛”应为纯色牛。
3.“否定大鹏有所凭借”错误,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一文中明确指出大鹏也需要借助风的力量。
4.(1)宁:宁愿。为……所……:表被动。快:使……愉悦。
(2)大本:这里指树的主干。中:符合。涂:同“途”,道路。
5.庄子认为大瓠之种并不像惠子所说的那样无用,而是可以制成大樽浮游于江湖之上,以得逍遥;而樗树虽不符合绳墨、圆规、方矩等的要求,但可让人优游自得地躺卧于树下。庄子认为,只有跳脱出实用的狭小视角,才可以看到事物更多的可能性,才能逍遥。
[参考译文]
(一)
庄子是蒙地人,名周。庄周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问无所不包,然而他学问的根本属于老子的学说。所以他的著作有十多万字,大致都是寓言。他写作《渔父》《盗跖》《胠箧》,来毁谤非议孔子的门徒,来阐明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但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比类事物的情状,来攻击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人也无法避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言辞恣肆放纵,随心所欲,所以那些王公大人都不能器重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有德行有才能,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许诺让他出任楚国的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者说:“千金,是厚礼;卿相,是高位。您难道没见过那些用于郊祭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送进太庙(去当祭品)。在那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里自由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束缚,我终身不做官,来使自己的心志愉悦。”
(二)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种植,长成的葫芦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自己的容量。把它剖开作为瓢,却因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这个葫芦并非内中不够空虚而宽大,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击破了它。”庄子说:“你确实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不善于发挥事物的‘大’的功用……如今你有能容纳五石的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结缀把它制成大樽缚在身上,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而没有什么可以承受的东西呢?看来你还存有不通达的见识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叫它‘樗’。它的主干臃肿,不符合用来取直的绳墨;它的细枝弯弯曲曲,不符合用来校正方圆的圆规和方矩,生长在道路旁,木工都不看它。如今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低着身子匍匐于地,来等待鸡鼠之类路过的动物;它们东跳西跃,不避高低;不曾想到落入猎人为捕捉禽兽所设的机关,死在网中。如今有牦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垂落天边的云。它可以说足够大了,却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一棵大树,却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或辽阔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得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而夭折,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它看似没有可用之处,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四、答案:1.C;2.①平凡中见神奇,“鸟雀”“柴荆”本为两个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但着以“惟”“独”两字则意蕴丰富,“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②虚实结合,“惟”“独”两字不仅将景物写活了,也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③结构上,照应上文,以哀景写哀情,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之情做铺垫
解析:1.“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从而传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错误。“何曾”句是说“剑外一带什么时候清净过啊”,运用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味,即“剑外一带一向就没有清净过”,反映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本题明为赏析写景诗句题,实为炼字题,因为题干明确要求“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而这两句诗中“惟”和“独”二字用得极妙。找出关键词语后,将其放入诗句中分析表达效果,“日长惟鸟雀”,整日只能见到鸟雀,可见少有过客;“春远独柴荆”,只有这一户人家,可见村居偏僻。最后结合整首诗,分析描写这样偏僻孤寂之景对全诗情感表达的作用即可。
五、答案:(1)生于毫末;起于累土
(2)足以保四海;不足以事父母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六、答案:1.B;2.C;
3.①你不妨做一个战士;②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③就绝无幸福可言
七、答案:1.①七巧板拼图一般②偶尔你会激动不已③在吕大防之后;
2.碎片∶杜甫生平行实;游戏∶给杜甫建立年谱(年表)。
八、答案:【佳作展台】
教育之道,在德与行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此言得之。这“一把火”,燃起的是受教育者对生活的激情,驱散的是受教育者思想认识上的蒙昧。而燃起这把“火”的最好办法,莫过“德”“行"二字。所谓教育之道,即对个体以德育之,让个体以身行之。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如是说。这位近代教育史上无人能与之比肩的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人的“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五种道德观念。至于那些知识、技能的传授,则仅仅是“教”的基础。知识、技能只能够帮助人类生存,但道德却能让我们守护社会之秩序,维护人伦之美好,感受世界之光明。若只着眼于“技”而忽略了对“德”之化育,借用韩愈《师说》中的话,可谓“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
昔日蔡元培谈学生教育,对学生之“德”尤为重视:“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在他看来,有德者因“技”而福泽他人,无德者因“技”而祸殃大众,因而教育不重“德”就是助人为恶。时至今曰,先生之言犹在耳边,但社会有才而失德之事仍时有发生。如某演员重演技而轻艺德,学术不端,论文造假,最终不光给母校抹黑,更给中国博士教育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如某科学家重科学技术而轻人伦道德,为求名利擅自进行基因编辑,给人类未来基因的纯洁性和生物医学伦理带来严重冲去……反思种种,无德之人固然可恨,但教育领域重“技”轻“德”之误区,更需扭转。
当然,育人以“德”,并非一时之功,不可一劳永逸,而是需要终身行之。“德”只是给我们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想要真正成为有“德”之人,还需不断践行。因为君子之德,从来不在言而在行,“敏于事而慎于言”,方成君子。
德谟克利特亦言:“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时刻以行动为先,以实践为要,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最高目的。全国劳模李万升退伍后从装卸工做起,到攒钱开副食店,再到后来建立自己的公司。饮水思源,致富后他热心公益,积极救助灾区和贫困儿童,终于实现了自我价值。一点一滴的实践,既促成了他事业的做大做强,又让他的“德”不再是空中楼阁,助其实现了兼济天下的宏愿。
沧海虽远,唯奋楫者常至;气力虽微,唯德高者独尊。若说“德”是指引人生方向的罗盘,那么“行”就是踏浪远行的引擎,以德育之,以身行之,德行合一,才能最大功率地开动人生的大船,才能真切地实现行迩至远。
解析:【立意探索】材料中三则名言相互关联,都与修身立德有关。第一则名言的意思是:即使路程很近,不走也不会到达目的地;即使事情很小,不做也不会成功。第二则名言的意思是:如果没有道德,即使身强体壮、绝顶聪明,也只会助纣为虐、危害社会。第三则名言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实践,健全精神,知行合一。综合来看,第一则名言强调行动、实践,第二则名言强调修养品德,第三则名言强调知行合一、全面发展。写作时要结合三则名言综合立意。
据此可从如下角度立意:①手脑双全,崇德笃行;②德行并举方为教育之目的;③“德”高“行”重;④明德正行,健康成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