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A卷 基础夯实_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测试AB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A卷 基础夯实_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测试AB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3 19:5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A卷
基础夯实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山音
秦碧薇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第二天,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我对外公印象不深,模糊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从小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而他却执意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却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
“山里人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给外公下葬的其中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了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扎得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眼皮也耷拉下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我们之间已然如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渐渐地,我跟她熟稔起来。
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我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她不能相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似被水浸透,我转过头,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
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半分钟微汗,半分钟微凉,细细的芒草摇晃,似在轻吟。她口中的“苍色”的天空,从静水沉渊中升起,万里无云。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
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踏着我的影子。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真的?”
“真的!”
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是山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我”和小女孩熟悉之后,“我”才有机会了解她的心声,才看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B.第5段中“寒霜”一词,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这里是小女孩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内心极度失落的情绪的外化。
C.本文有较多细致的环境描写,这些内容都是在表现山中的幽静和宁谧,突出山中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D.因为外公的去世,山里没了教师,小女孩不能继续上学,她对此很失落,而在文章最后她的心中又重新燃起上学的希望。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大伯的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写出了外公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突出了山里的教育现状,又引出小女孩的出场。
B.“头发扎得松松垮……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等描写,写出山里孩子贫困、羞涩、麻木的状态。
C.在小女孩来送“我”的情节中,她的步履、语调烘托了她此时的心情;一问一答,引人深思;引用名句,描写小女孩的形象,升华了主旨。
D.本文既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有十分细致的神态描写,且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行文充满诗意。
3.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4.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B.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C.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D.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
B.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C.黜,指官职的贬退。文中“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中的“左降”等也表降职贬官;“转考功郎中”中的“转”则指提拔重用。
D.“元和十二年”是唐宪宗的年号纪年。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那一年为壬戌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刻苦自励,擅写文章。他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曾把文章投送给公卿,受到郑余庆的称赞而出名。
B.韩愈说话直率,直言获罪。他讲话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后被贬阳山做县令,又移职江陵。
C.韩愈自恃才高,傲视权贵。他写了《进学解》自明心志,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多不予理睬。
D.韩愈奖掖后进,弘扬仁义。他对待后进和颜悦色,尽管有时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也不介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接近十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韩愈“改太子右庶子”,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房兵曹胡马【注】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注家一般认为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741),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代胡马来自产“汗血宝马”的大宛,并对胡马作了形象的刻画。
B.颔联中,“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马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马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
C.此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由实到虚,状物与抒情自然结合,融汇无间。
D.此诗托物言志,写马也是写人,风格沉郁顿挫,是杜甫咏物诗中的佳作。
2.有人评价杜甫的咏物诗“超越形似而达到神似的境界”,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五、(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千里路作比喻表达成事需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六、(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本质上说,题跋的情、趣、笔这一文学性往往与创作主体的生命体验(
)。题跋的抒情性虽不是主要的,但作者往往(
)地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其中,从而形成了平实质朴却感人至深的抒情感染力。相比于抒情性,①____________________,其突出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审美上。“趣”往往离不开(
)的生活场景,但因其新奇和深刻,而获得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审美惊奇。题跋之趣,不仅来自生活,②____________________。在(
)考订的学术活动中,藏书家们能获得远离尘世的乐趣。题跋的笔法则表现在修辞、语言上。虽然题跋短小,但联想和想象的运用自可拓展题跋的叙事空间,突破文字的限制;比喻的运用,则大大增加了题跋的形象性,获得了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题跋的文字之美则在于雅言俗语交错使用,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谐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息息相关
不由自主
习以为常
校勘
B.休戚相关
不由自主
司空见惯
校验
C.息息相关
情不自禁
司空见惯
校勘
D.休戚相关
情不自禁
习以为常
校验
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题跋短小,但联想和想象的运用自可扩展题跋的叙事空间,突破文字的限制
B.题跋虽然短小,但联想和想象的运用自可拓展题跋的叙事空间,突破文字的限制
C.虽然题跋短小,但联想和想象的运用自可突破文字的限制,扩展题跋的叙事空间
D.题跋虽然短小,但联想和想象的运用自可突破文字的限制,拓展题跋的叙事空间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七、(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提到再生资源,人们一般会想到废铜、废纸、废金属等,而对于废玻璃的回收利用,人们就很陌生。随着玻璃制品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①
,由此产生了不少问题。
废玻璃是一种生活垃圾,它的存在极易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废玻璃无法通过焚烧处理,也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②
,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回收利用废玻璃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节省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因此,要做好废玻璃的回收利用工作。首先,③
,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按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进行分类;其次,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回收利用废玻璃的益处,在回收箱体上印制分类指引和宣传标语,让行人一目了然。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2.请依据上文,为社区“健康生活”宣传栏拟写三则与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相关的宣传语,要求句式大致整齐,每则不超过10个字。(6分)
八、(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在培养规则意识、锻炼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材料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材料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荀子·大略》
关于“教育惩戒”,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谈谈你的认识,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D;2.B;3.C;
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材料一第二段是“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B.“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等含义所取代”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原文仅仅是对“述”的古今含义做了客观陈述,并未说古代的含义被现代含义“所取代”;C.“‘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错,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文章在对《中庸》中的这句话分析阐述时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性,但并不能说这两者是“统一的”。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知,“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孔子只是对这一礼制做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他提出来的。
3.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论据的能力。材料二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开论述的,论述的中心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A.强调真理与安宁不可兼得;B.表达的是要敬畏天地自然;D.对于孝的理解。只有C项可以作为材料二论点的论据。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来行文。在论证方法上,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有辩证思维,一方面要认识到孔子观点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要阐述其局限性。在表述过程中,考生要有要点意识和联系文本的意识,全方位多视角认识问题。
二、答案:1.C;2.B;
3.①从表层含义上看,“山音”指山里的声音,如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以及小女孩和“我”说话的声音;②从深层含义上看,“山音”应该是以小女孩为代表的山里的留守儿童对教育和关爱的呼唤。
4.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来安排材料。“我”因外公去世回乡,见到外公的学生小女孩并且和她聊天,小女孩送“我”离开。②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安排材料,“我”和一个大伯的对话引出了小女孩的出场,“我”和小女孩的对话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这些内容都是在表现山中的幽静和宁谧,突出山中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错。在作者眼中,大山是宁谧、幽静且令人向往的,但文中一些环境描写突出的是大山的封闭和落后。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项,“麻木”错误,从后文可知,小女孩有自己的想法,并不麻木。
3.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本文的标题是一个词语,答题时注意应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入手分析。分析表层含义时,应注意结合情节,文中主要写了在山里听到的自然界的声音和小女孩的话;分析深层含义时,要注意结合主旨,文章主要通过对小女孩的内心想法和成长环境的描述,表现山里留守儿童对读书、对走出大山的渴望,因此“山音”也是留守儿童对教育和关爱的呼唤。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在分析材料安排特点时,要考虑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梳理文本可以发现,开头交代“我”回乡,中间写“我”回乡的见闻,结尾写“我”离开,所以文本以“我”的行踪为线索来安排材料。再分析文本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文本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对话来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答案:1.B;2.C;3.B
4.(1)裴锷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得分点:“省父”“饯锷”)
(2)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得分点:补出主语“宪宗”,译对“诉”)
5.韩愈任中书舍人期间,有人看韩愈不顺眼,找出他以前与荆南节度使裴均结交的旧事非议韩愈;韩愈写序文为裴均的儿子裴锷送行,礼敬凡俗鄙陋的裴锷;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
解析:1.“终成科第”意思是“终于考中进士”,是动宾关系,不宜断开,排除A、D两项。“后”是时间词,与下句语意联系紧密,应断在下句,排除C项。故选B。
2.“转”指调整官职,不是提拔重用。
3.“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错,应是“上奏章陈述宫市的弊端”。
4.【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出名,没有官位。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等奖励来督促。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他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做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做掾曹。
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认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改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他)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韩愈不顺眼的人,找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还亲切地称呼他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做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盛衰,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而张籍最终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也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但他却很能奖掖鼓励后进,(这些人)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是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将近十人。
四、答案:1.D
2.本诗前四句正面写马,通过描写马的骨相、双耳和奔驰状态来表现马的神清骨峻;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这里既是写马奔驰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用骏马来表现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使得本诗超越形似而达到神似的境界。
解析:1.“风格沉郁顿挫”错误。杜甫诗歌的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但并不意味着他的所有诗歌都具有这一特点。由“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可知,本诗的风格应为雄壮豪迈。
2.本题要求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杜甫的咏物诗“超越形似而达到神似的境界”的特点,实际上是考查对诗中“马”的形象的理解。先看前四句,首联写骨相,颔联写“双耳”“四蹄”,表现了马的神清骨峻。这是实写,是“形似”。再看后四句,写马奔驰万里,借物喻人,表达对房兵曹为国立功的期望。注释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可见骏马奔驰万里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这是虚写,是“神似”。
五、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杨花落尽子规啼
六、答案:1.A;2.D
3.(示例)①题跋的趣味性更为突出;②也可来自学术活动
解析:1.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完全为某种感情所支配。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其后不跟宾语。校勘: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校验:校准并检验。
2.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位置不当,“虽然”应放在“题跋”后;二是语序不当,“突破文字的限制”与“拓展题跋的叙事空间”应互换位置。综合选项,D项正确。
七、答案:1.①废玻璃逐年增多
②如果处理不当
③实行垃圾分类;
2.①乱扔废品危害大
②回收废品应分类
③资源再生好处多;
八、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这个作文话题由三则材料构成,是一道多则材料综合立意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围绕“教育惩戒”这一社会热点话题,来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探究能力。既有对理性思维的考查,也能体现学生的个体价值观、人生观。阅读材料时,要全面把握三则材料的内容,综合材料大意。确定立意时,要联系当下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构思文章时,要理清“教育惩戒”与“个体发展”“国家”“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分析探究,抓住思考的兴趣点,写出独到的、言之有物的、有深度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