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A卷 基础夯实_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测试AB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A卷 基础夯实_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测试AB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3 19:5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A卷
基础夯实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花之笔记
张晓风
旅行美国,最喜欢的不是夏威夷,不是佛罗里达,不是剧场,不是高速公路或迪斯尼乐园,而是荒地上的野花。在阿利桑那,高爽的公路上车行几小时,路边全是迤逦的野花,黄粲粲的一径开向天涯,倒叫人怀疑那边种的是一种叫做“野花”的农作物,野牛和印第安人像是随时会出现似的。
多么豪华的使用土地的方法,不盖公寓,不辟水田,千里万里的只交给野花去发展!
我愈来愈喜欢这种不入流的美丽。
一路东行,总看到那种容颜,终于,在波士顿,我知道了它的名字,“蓝水手”,Blue
sailor。
像一个年轻的男孩,一旦惊讶于一双透亮的眼睛,便忍不住千方百计去知道她的名字——知道了又怎样,其实仍是一样,只是独坐黄昏时,让千丝万缕的意念找到一个虚无的、可供挂迹的枝柯罢了。
知道你自己所爱的一种花,岁岁年年,在异国的蓝空下安然地开着,虽不相见,也有一份天涯相共的快乐。
《诗经》有一个别名,叫葩经,使我觉得桌上放一部《诗经》简直有一种破页而出的馥馥郁郁的香气。
有一种花,叫爆仗花,我真喜欢那名字——因为有颜色,有声音,而且还几乎是一种进行式的动词。
那种花,香港比较多见,属于爬藤类,花不大,澄黄澄黄的仿佛千足的金子,开起来就狠狠地开满一架子,真仿佛屋子里有什么喜事,所以那样一路噼里啪啦地声势壮烈地燃响那欢愉的色彩。
还有一种花的花名也取得好,叫一丈红,很古典,又很泼悍。
其实那花倒也平常,只是因为那么好的名字,看起来只觉得是一柱仰天窜起的红喷泉,从下往上喷,喷成一丈,喷成千仞,喷成一个人想象的极限。
有些花,是只在中国语文里出现,而在教科书里却不成其为花,像雪花、浪花。
所有的花都仰面而开,唯独雪花俯首而开;所有的花都在泥土深处结胎,雪花却在天空的高处成孕。雪花以云为泥,以风为枝桠,只开一次,飘过万里寒冷,单单地要落在一个赶路人温暖的衣领上,或是一个眺望者朦亮的窗纸上,只在六瓣的秩序里,美那么一刹,然后,回归为半滴水,回归入土。
浪花只开在海里,海不是池塘,不能滋生大片紫色的、白色的、粉色的花,上帝就把浪花种在海里,海里每一秒钟都盛开着浪花。
有什么花能比浪花开得更巨大,更泼旺,那样旋开旋灭,那样方生方死——却又四季不凋,直开到地老天荒。
人站在海边,浪就像印度女子的佩然生响的足环,绕着你的脚踝而灿然作花。
有人玩冲浪,看起来整个人都开在花心里,站在千丝万缕的花蕊里。
把浪说成花,只有中国语文才说得那么好吧!
我讨厌一切的纸花、缎带花和塑胶花,总觉得那里面有一种越分,一种亵渎。
还有一种“干花”,脱了水,苍黄古旧,是一种花中的木乃伊,永远不枯。但常年地放在案头,让你觉得疲倦不堪。不知为什么,因为它永远不死,反而让你觉得它似乎从来没有光灿生猛地活过。
我只愿意爱鲜花,爱那明天就握不住的颜色、气息和形状——由于它明天就要消失了,所以我必须在今天用来不及的爱去爱它。我要好好地注视它,它的每一刹那的美其实都是它唯一一次的美,下一刹,或开或阖,它已是另一朵了。
我对鲜花的坚持,遇见玻璃花便破例了。哈佛的陈列室里有一屋子的玻璃花,那么纤柔透明——也许人造花做得极好以后就有一种近乎泄漏天机的神秘性。
也许我爱的不是玻璃花,而是那份已成绝响的艺术,那些玻璃花都是一对父子做的,他们死后就失传了——花做得那么好当然也不是传得下来。
我真的不知道我是爱上那做得特别好的晶莹得虚幻的花,还是爱那花后面的一段寂寞的故事。
我爱花,也许不完全是爱花的本身,爱的是那份乍然相见的惊喜。
有一次,去海边,心里准备好是要去看海的,海边有一座小岩岬,我们爬上去,希望可以看得更远,不料石缝里竟冷不防地冒出一丝百合花来,白喷喷的。
整个事情差不多有点不讲理,来海边当然是要看海捡贝壳的,没有谁想看花,可是意外地遇上了花,不看也不忍心。
自己没有工作进度表,也不管别人的旅游日程——那朵花的可爱全在它的不讲道理。
我从来不能在花展中快乐,看到生命那么规矩地站在一列列的瓶瓶罐罐里,而且很合理地标上身价,就让我觉得丧气。
听说有一种罐头花,开罐后几天一定开花,那种花我还没看就已经先发腻了。
生命不该充满神秘的未知吗?有大成大败、大悲大喜不是才有激荡的张力吗?文明取走了蒔花【注】者犯错误的权利,而使他的成功显得像一团干蜡般无味。
我所梦想的花是那种可以猛悍得在春天早晨把你大声喊醒的栀子,或是走过郊野时闹得人招架不住的油菜花,或是清明节逼得雨中行人连魂梦都走投无路的杏花,或是那些各式各流的日本花道纳不进去的、市价标不出来的、不肯许身就范于园艺杂志的那一种未经世故的花。
让大地是众水浩淼中浮出来的一项意外,让百花是莽莽大地上扬起来的一声欢呼!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有删改)
【注】蒔花:栽种花。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迤逦”“黄粲粲”“一径开向天涯”等词语,写出了野花之繁多、颜色之绚丽,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B.哈佛陈列室里的玻璃花虽然是人造花,但在作者看来,它不仅是玻璃花,更是一种极为精湛且已成为绝响的艺术。
C.作者之所以厌恶罐头花,是因为它的生命状态已经被人为预设、固定,丧失了生命应当具有的神秘未知感。
D.结尾处作者情感如大江决堤,既表达了对虚伪作假现象的强烈憎恶,又发出了对生命自由与个性的热切呼唤。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既有对野花、爆仗花、一丈红等花的实写,又有对雪花、浪花、玻璃花等花的虚写,虚实结合,丰富了意蕴,增强了感染力。
B.文章融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寓情于花,缘花阐发生命之感悟,于柔婉中带出刚劲,于诗意情调中透出哲思。
C.文章善用对比,如将鲜花和纸花、缎带花、塑胶花、干花作对比,将自由生长的花与花展中的花作对比,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
D.文章写自然中的鲜花、中国语文里的花、陈列室里的玻璃花等等,古今中外,自由流转,漫漫而谈,体现了笔记体散文的特点。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通过“花之笔记”,表达了怎样的生命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是吃粽子的节日,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习俗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黃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刚毅品格,穿越千年的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体现了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节日氛围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编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们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与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相融合,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的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的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缺乏仪式感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的审美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缺乏仪式感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和人们的投入性、参与度均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节日真意,让人们体悟到节日中天人和谐的态度和美感,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B.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的企望等。
C.西方节日让人们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而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
D.我们不断地挖掘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4.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冲击的具体表现。(4分)
5.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6分)
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太原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已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丁酉,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
己巳,康鞘利北还。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B.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C.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D.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突厥,是中国古代边疆游牧民族,隋、唐之际,与铁勒种族组成帝国,占有漠北之地。
B.和亲,在历史上专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C.柱国,国都,亦用作官名,战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来为最高武官或勋官。
D.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渊做事沉稳,思虑周详。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应对。
B.李渊大举义兵,名副其实。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余者不戮一人。
C.李渊开仓赈贫,深得人心。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事力量,李渊将军队编为三军。
D.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李渊悉数采纳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2)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
5.结合选文回答:李渊为什么与突厥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3分)
四、(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②(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D.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于宁静中见农忙。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首诗给人以清新之感。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
五、(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今之众人,“_____,_____”,结果“圣益圣,愚益愚”。
(3)姚鼐《登泰山记》中,写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南面的天空的句子是“_____,_____”。
六、(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何?曰:秦腔也。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________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________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________某人:你要不怎幺怎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____)。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________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看待
于是
训诫

B.对待
于是
教训

C.看待
因此
教训

D.对待
因此
训诫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唯秦腔死不离窝,如秦人一样;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
B.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也离不了窝,缘于严重的乡土观念
C.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
D.唯秦腔死不离窝,如秦人一样;也离不了窝,缘于严重的乡土观念
3.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秦腔是一种历史最悠久、文武最正经、是非最汹汹的戏剧。”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七、(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设计。它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
①???
??被讲述的事情,凡有情节、有头有尾的皆称故事。
情节对讲故事的小说意义重大,是成就小说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精彩的故事源于精彩的情节。情节是故事的核心,它在整体上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和发展。
《清兵卫与葫芦》中,前面的情节颇为平淡,???
②???
。清兵卫的葫芦,古董店居然开价5块,校役居然还卖了个50元钱的好价,而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600块。于是我们立刻明白了先前清兵卫的不被人理解的那份执著。当老师和父母以粗暴的方式扼杀了孩子的爱好时,恰恰扼杀了一个孩子不可限量的潜力。而更可悲的,是他们永远不知道这悲剧的真相,还满以为自己为孩子做了件大好事呢。正是这结局的陡转,仿佛在山路上的猛一转弯,又仿佛是一阵风吹散了一片雾,让我们忽然发现本以为熟悉的世界原来还有另一种面目存在。???
③???
,令小说陡增回味。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2.请用三个疑问句简要概括每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12个字。(6分)
八、(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刚开始时教室过道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已寥寥无几。“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一位学生告诉钱教授。
上中学,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到了大学,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到了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说。
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和你的体验,谈谈你的看法。请你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D;2.A
3.综合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爆仗花颜色之绚丽和开花场面之大,还沟通视觉和听觉,用声音写出了花开之热烈,表达了作者看到爆仗花开的惊喜。
4.①喜欢自由、热烈、奔放的生命状态。作者之所以对路边的野花特别喜爱,是因为这种野花“黄粲粲”“一径开向天涯”,呈现出自由、热烈、奔放之势。
②喜欢个性独特的生命状态。作者之所以喜爱雪花,是因为雪花具有“俯首而开”“在天空的高处成孕”的独特个性。
③珍爱生命,珍惜当下。鲜花每一次花开的美丽都是唯一的,作者“在今天用来不及的爱去爱它”。
④喜欢富有创造性的生命过程。作者喜爱哈佛陈列室里的玻璃花,是因为它巧夺天工,凝聚着造花人的心血和智慧。
⑤喜爱跌宕起伏、富有张力的生命过程。作者喜爱海边小岩岬的石缝里冒出的百合花,是因为她从中享受到了“那份乍然相见的惊喜”。
解析:1.“对虚伪作假现象的强烈憎恶”错。
2.“虛实结合”错,“雪花、浪花、玻璃花”等也属于实写。
二、答案:1.C;2.B;3.A;
4.①传统节目渐行渐远,节日氛围日趋淡薄。②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们所重视。
5.①文化层面: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②人的精神层面: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③国家层面: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缺乏仪式感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曲解文意,材料三最后一段说的是“缺乏仪式感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C项,“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材料三第1段只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们所重视”,并未说这是“必然趋势”。D项,关系倒置,应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第4段“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可知,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的应是传统节日,而不是“生活体验”。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二第2段“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节日氛围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可总结出“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节日氛围日趋淡薄”;结合材料三第1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们所重视”,可总结出“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们所重视”。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2段“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材料三第2段“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和第3段“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可以总结出文化层面的原因;结合材料一第4段“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可总结出人的精神层面的原因;结合材料三第3段“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可概括出国家层面的原因。
三、答案:1.C;2.B;3.D;
4.(1)如今义兵虽然召集来了,但军马还极为缺乏,胡兵并不是所需的,可胡人的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对方反悔。
(2)我之所以少买马匹,是因为(要)(向他们)显示贫穷,而且也(表示)不是那么急用。
5.①害怕因关系疏远致使突厥为他人所用,为害边关,彼此成为不共戴天之死敌;②害怕因关系亲密以致引狼入室,使其成为百姓之蠹虫祸害。
解析:1.“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是完整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立代王为帝”与“移檄郡县”各是完整意思,前后断开,排除B。
2.“专指”错,也指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3.李渊没有采纳“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
4.注意以下重点词语的翻译:(1)“殊”“须”“而”“稽”“其”。(2)“所以……”“示”“故”。
5.根据文章最后“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可概括出原因。
参考译文: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人相结交,请突厥人资助兵马以壮大兵势,李渊听从了这个意见。他亲笔写信,言辞卑屈,送给始毕可汗的礼物十分丰厚,信中说:“我想大举义兵,远迎隋主,重新与突厥和亲,就像开皇年间那样。您要是能和我一起南下,希望不要侵扰百姓。假若您只想和亲,您就坐受财物吧。这些方案任您选择。”始毕可汗得到李渊的信,对他的大臣说:“隋朝皇帝的为人我是了解的,若是把他迎接回来,必定会加害唐公而且向我进攻,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唐公自称天子,我应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去帮助他。”始毕可汗立即命令将这个意思写成回信。使者七天后返回,李渊的将领僚佐们都很高兴,请李渊听从突厥人的话,李渊认为不可。裴寂、刘文静都说:“如今义兵虽然召集来了,但是军马还极为缺乏,胡兵并不是所需的,可胡人的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对方反悔。”李渊说:“大家最好再想想别的办法。”裴寂等人就请李渊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李渊说:“这可以说是‘掩耳盗钟’,但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啊。”于是就同意这样做,派使者将这个决定通知突厥。
西河郡不服从李渊的命令,甲申(初五),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进攻西河郡。命太原令太原人温大有与李建成等人同行。李渊对温大有说:“我儿子年轻,请您参与谋划军事,事情的成败,在此行就可预测出来了。”当时军队的士兵都是新近招募的,没有经过训练检阅。李建成、李世民与士卒同甘苦,遇到敌人身先士卒,附近道旁的蔬菜瓜果,不是买的不准吃,兵士有偷吃的,立刻找物主进行赔偿,也不责备偷窃者,士兵及百姓们都心悦诚服。李建成等率军到达西河城下,百姓有想进城的人,都听任其进入。西河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初十),李建成攻克西河城,将高德儒押到军营门口,李世民历数他的罪过说:“你指野鸟为鸾鸟来欺骗君主,骗取高官,我们兴义兵,正是为了要诛灭奸佞之人!”于是将高德儒处死。其余官员一个不杀,秋毫无犯,分别抚慰吏民百姓,让他们各复其业,远近的百姓听到后非常高兴。李建成等人率兵返回晋阳,往返共九日。李渊高兴地说:“像这样用兵,就是横行天下也可以了!”于是就定下了入关计划。李渊开仓赈济贫民,应募当兵的人日益增多。李渊命令将招募来的人分为三军,分左、右军,通称为义士。
突厥派他们的柱国康鞘利等人押送一千匹马到李渊处进行交易,并答应发兵送李渊入关,人数的多少随李渊定。丁酉(十八日),李渊会见了康鞘利等人,接受了可汗的书信,礼仪容止都极为恭敬,赠送给康鞘利等人的礼物也很丰厚。李渊挑选马匹中的良马,只买了其中的一半。义士们请求用自己的私钱买下其余的马匹。李渊说:“胡人马匹多,但是贪利,他们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买不起了。我之所以少买马匹是因为(要)(向他们)显示贫穷,而且也(表示)不是那么急用。我应当替你们付钱,不至于让你们破费。”
己巳,康鞘利返回北方。李渊命令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发兵,他私下对刘文静说:“胡骑进入中国,是黎民百姓的大害。我所以要突厥人发兵,是怕刘武周勾结突厥一起成为边境上的祸患。另外,胡马是放牧饲养的,不用耗费草料,我只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几百人也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
四、答案:1.B;
2.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1.B项,“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错误,与诗歌的主旨不符。
2.回答此题首先要围绕“水”“塘”“蒲”“鸳鸯”“”“桑柘”描绘景物,然后概括意境,再分析作用,主要是起烘托渲染的作用,又在诗歌的开头,为后文做了铺垫。
五、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六、答案:1.B
2.C
3.①语体色彩小同:改句语言较为通俗;原句具有文言色彩,生动活泼,与上面文语体风格一致。②句子语气不同:改句是陈述句,表意较为直白;原句使用疑问句(设问),更能突出对秦腔的自豪感。③句式不同:改句是长句,较为沉稳;原句为短句,节奏明快,与上下文语言风格相吻合。
解析:1.“对待”强调行为态度,“看待”强调看法态度;“于是”表顺承关系,“因此”表示因果关系;“教训”较口语化,“训诫”较书而化且含“告诫”“劝诫”之意;“却”是转折关系,“也”用在这里的话表示隐含结果相同的意思,常跟“虽然、即使”等搭配使用。
2.强调的是“步死不离窝”“离不了窝”。
七、答案:1.①何为故事?(故事是什么?)②精彩却在最后浮出水面(后面的情节却很精彩)③情节的跌宕(起伏);
2.①如何给情节、故事下定义?(情节、故事分别指什么?)②情节与故事是什么关系?③情节跌宕有什么作用?;
八、答案:范文:
拒绝急功近利
近读王选夫妇20世纪80年代初写给两个侄女的一封家书,其中谈到他们特别欣赏那种依靠坚持不懈的奋斗,长年累月下来最后获得成功的人。读过之后,我有一种心灵上的震撼与共鸣:拒绝急功近利的理念贯穿这封家书的始终。
由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反映了他的精神生活;而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低又决定了他的精神状态;因此拒绝急功近利,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那么,拒绝急功近利的精神境界从何而来呢?正如德国哲学家奥伊肯所说:“精神的实现决不是我们的自然禀赋;我们必须去赢得它,而它允许被我们赢得。”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滋润,不断净化,不断提升。我们向往的崇高境界当然不能靠上天的赐予,也不是一时灵感闪现所能带来的。从王选夫妇的这封家书中,我们顿悟:坦然拒绝急功近利的背后必然是一种崇高境界的支撑,而崇高境界是在人生历程中的艰苦奋斗与不倦跋涉中去一点一点构筑的。一个人眼界宽阔,胸襟坦荡,百折不挠,心态开放,气定神闲,取决于他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取决于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取决于他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世俗的自我反省,舍此,你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你无法抗拒庸俗化的功利诱惑,你也无法走出急躁、浮夸、肤浅的怪圈。
拒绝急功近利,对今天被极端物质主义裹挟下的我们,真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忠告!学界常常感叹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之庸俗,精神状态之功利,精神境界之低下,以至荣辱不辨,美丑不分,是非不清。于是我们看到,望子成龙而剥夺孩子童年欢乐的家长,梦想一夜暴富而不愿工作的“啃老族”,期盼著作等身而论文作假的知名教授,不愿坐“冷板凳”而剽窃成瘾的年轻学子:一切曾经潜滋暗长上不了台面的蝇营狗苟在潜移默化中一下子变得风生水起,肆行无忌。
过于贪功求名便会急于求成,急于求成就会变得鼠目寸光,鼠目寸光就必然弄虚作假,弄虚作假最终就会身败名裂:这就是急功近利使然的内在逻辑。然而,人们要想超越急功近利,远离庸俗浅薄的困扰,保持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却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让我们记住王选夫妇在这封家书结尾处写下的那简短却更令我们怦然心动的话吧:“要力求掌握真才实学,不图虚名,要真正做到这点不太容易,特别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压力,我们常在为此努力。”
解析:作文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应考和实用固然重要,立德和修身则尤为关键。钱理群教授的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立意参考:①回归教育育人的本真;
②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
③让教育变得更纯粹;
④少一些实用和短视,多一些担当与长远。写作时,如果脱离“教育”这一话题,把重心放在“学习要拓宽渠道,开阔视野”“年轻一代要加强自身修养”或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可判为二等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