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B卷
能力提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与瓦共舞
林延军
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近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
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权,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可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白村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
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朴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遗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笞,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
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宮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
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
(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
B.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
C.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
D.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今生活的感触。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权”,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
B.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瓦的感情。
C.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
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冽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亲形象。
3.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4分)
4.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的理由。(6分)
二、(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搖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先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虛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描写得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得细,体味得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地去发掘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所以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对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者凭常有经验质疑朱自清“月下蝉声”,表明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因为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江阴三山记
【元】朱德润
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
余公递舟行速,仆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真州尹夜宿桥岸下。
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逦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
两山之间,浦溆萦带,北通江口,地名石堰。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乌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若古朱陈村①焉。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篁苍翠,石磴丹垩,或颇然如屋,或顽然如虎,洼然而湫,林然而壁;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溱市桥而泊焉。
嗟夫!一元之气,融融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仉②,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
【注】①朱陈村:在今江苏丰县东南,传说中仅朱、陈两姓,世为婚姻,男耕女织,风俗淳朴。②傲仉:动摇不安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B.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C.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D.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正,元惠宗的年号,“至正”意思为“最中正之道”。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观、庆历、武帝、太祖等。
B.丁亥,中国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C.既望,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即“望日”,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即“过了十五”为“十六”。
D.一元,指宇宙开始前的混沌状态。一,万物开始;元,本义是头,引申为开始、根本、根源等,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清新明快的语言,绘制了一幅江南山村水乡图,河渠交错,岸柳掩映,丘冈连绵,屋瓦参差。
B.作者以闲适的目光摄取了一幅农家乐图景,翁儿妇姑各操其业,鸡犬豕牛各得其所,村庄和顺太平,一派丰收在望景象。
C.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一展现所见景物;而且句式上也富有特色,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D.文章起结处呼应紧密,开头说自己有游山记稿的习惯,结尾说由于未能仔细游览,只好暂时记下这次游历做时间的记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溱市桥而泊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作者发出“嗟夫”的感叹,他在感叹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登泰山
【元】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①咏新作,满空笙鹤②下高寒。
【注】①洪崖: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已三千岁。②笙鹤:仙乐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到了登山过程,作者伴着和风、轻云登到岱顶,站在泰山极顶纵览壮丽的景观,“此观”就是颔联中描写到的泰山景色。
B.李贺曾在《梦天》中写道:“遥望齐州九点烟。”作者化用此诗句,用“万古齐州烟九点”一句描绘出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耸峙的景象。
C.作者观赏到太阳从云海中涌出的壮观美景。“五更沧海日三竿”一句写泰山日出,“沧海”指云海,刚刚五更,云海之上日已三竿。
D.尾联写作者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泰山共鸣。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2.作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人在天地间,生命显得极为短暂和个体极为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尽对音乐的描写,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3.《登泰山记》中,作者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积雪的光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1分)2011年除夕夜,一件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的佛首,亮相央视春晚舞台。在它静穆柔和的微笑背后,是历经毁弃、漂泊、流离后的超脱与悲悯。
隐没于太原40公里外天龙山丛林中的这批洞窟,最早开凿于东魏时期,历经北齐、隋、唐、五代不断增凿,于明清之际衰落,除了附近僧侣居民,____________。1918年,日本东京大学东洋建筑史权威关野贞根据太原县志的简略记载,翻山越岭,最终找到天龙山石窟所在。精美的久远年代的佛像令他狂喜,3年后,他在日本《国华》杂志上发表考察报告,学界震惊。此后,从日本艺术考古学者常盘大定到瑞典艺术史家喜龙仁,各国学者____________。
随之而来的,还有____________的文物贩子。1924年和1926年,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两次到天龙山。他找到山下圣寿寺的净亮和尚,掏出10根金条,希望他帮忙盗割佛像。层层加码后,净亮被拉下了水。历经1400多年风雨的天龙山石窟,开始在锯齿、铁锤下面目全非。此后,各国古董商纷纷前来,精美的佛像几平被割窃一空,流落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在中国石窟寺中,天龙山的破坏程度最为惨烈。
(选自杂志《环球人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鲜有人知
纷至沓来
别有用心
B.不得而知
源源不断
别有用心
C.鲜有人知
源源不断
不可告人
D.不得而知
纷至沓来
不可告人
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久远年代的精美佛像令他狂喜,3年后,他在日本《国华》杂志上发表考察报告,学界震惊。
B.久远年代的精美佛像令他狂喜,3年后,他在日本《国华》杂志上发表考察报告,震惊学界。
C.精美的久远年代的佛像令他狂喜,3年后,他在日本《国华》杂志上发表考察报告,震惊学界。
D.他狂喜于久远年代的精美佛像,3年后,在日本《国华》杂志上发表考察报告,学界震惊。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天龙山石窟面目全非”这个简短的句子为什么不如原句表达效果好,请说明理由。(5分)
七、(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当今时代,劳动形态日益多元。那么,劳动形态的变化是否意味着传统劳动的过时?从生命成长的层面看,不是耕种需要人,
①
,尤其是中小学生。如果错过与自然链接的敏感期,中小学生就会钝化对自然万物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对接劳动新形态,更要坚守好链接生命与自然的农事劳作。
面对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
②
。有学校开发家政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家务,将自己做的拿手菜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有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创意结合,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体验农事……这样的劳动教育方式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显著。
改进劳动教育方式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劳动教育的导向有所觉察。劳动教育,劳动是手段,
③
。准确地说,劳动不是为了劳动,而是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如果把握不住这个核心,学生参加了劳动也不一定能受到正向的心性教育。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2.请依据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以“合适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为开头各写一句话。每句不超过12个字。(6分)
八、(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荷塘月色》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语言富有韵味。《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思,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也洋溢在字里行间。《我与地坛(节选)》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尽管各篇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情景交融。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
蜿蜒的小路、潺潺的流水、起伏的山峦、寂静的森林、广袤的天空、浩瀚的大海……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一幅美丽的图画,你曾置身于哪一幅画面中?
试撷取一片最美的风景,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表达自己的感悟。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B;2.C;
3.①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和担当。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乐也有辛酸。③“瓦”原来用来盖瓦房,现在用来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4.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②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③意蕴丰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叙述中散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
解析:1.“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错误。乡村生活条件艰苦,父亲不得不多次在屋顶补瓦,有时天气恶劣,父亲虽然脾气暴躁却依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所以,没有对父亲的不满。
2.“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错误。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没错,但这不是今昔用途对比的目的,而是为了表现时代的变迁。
3.从表层看,“与瓦共舞”首先是指父母在雨天修补屋顶,其次是作者和小伙伴们用瓦造“小船”。从深层上看,“每次台风……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瓦造‘小船’”“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这些“与瓦共舞”的场面有作者童年的回忆,有儿时造“小船”的快乐,也有父母雨天修补屋顶的辛酸。文末作者写道“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写瓦“像父亲母亲的背”,体现了父母守护儿女的爱与责任。“‘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通过瓦的用途的变化,表现出时代的变迁。
4.从散文的内容选择来说,这篇散文中“瓦”的用途的变化过程就是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小见大,极具典型意义,与栏目要求相符;从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来说,文中的父母雨天修补屋顶,为孩子遮风挡雨,既体现了中国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也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从散文构思来说,全篇文章以“瓦”作为线索,从小时候父母修补屋顶,与小伙伴用瓦造“小船”,到住进洋楼,对比瓦片的用途等,结构严谨,同时也给读者以亲近感;从散文语言来说,对于父母修补屋顶的文字也非常平实朴素。
二、答案:1.A;2.C;3.A
4.①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②从作者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③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语言自然新颖;④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来赏析《荷塘月色》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5.①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②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也为了增强文章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③引用朱自清的一些观点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
解析:1.“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的说法于文无据,在文中并没有这样的认知。
2.A项“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B项“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运用了比喻修辞。C项“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运用了通感手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D项“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3.“表明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表明写作时不能凭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
三、答案:1.B;2.A;3.C
4.(1)于是,船夫奋力摇桨,童子敲击船舷,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溱市桥停泊下来。
(2)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山,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惠山,大概超不过这里。可惜不能与德汇等好友们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赏玩。
5.①三山景色秀丽,但在荒远的郊野,寂寞无闻,知道的人并不多。②遗憾不能和友人一起游览并品题美景。
解析:1.“至佗村”的意思是到达佗村,“至”与“佗村”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晚”是时间状语,“谒翟仲直州尹”是谓语和宾语,因此“晚”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项。故选B。
2.“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观、庆历、武帝、太祖等”解说有误,其中“武帝”是谥号,“太祖”是庙号。
3.“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分析错误,第三段的前半部分并非以行舟为立足点,如“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应是“以游踪为立足点”。
4.【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历过许多名山,从来没有过不写文章记下它们美丽的景色。江阴离苏州一百八十里,没有听到有什么佳山秀水的名胜。至正丁亥年冬天,十一月十六日,我同永嘉通守余德汇,相约进行京口之行。
余公的递舟行驶速度很快,随从们的船被落下很远,追不上他。我由无锡的北门外几里的大石桥穿入。经过水滨渔村,看到广阔的田畴,荒远的房屋,草木枯萎,树叶凋零。船行驶了六十多里,到达青阳镇,才见到挂着酒帘的村庄集市,客船并排聚集在一起。又行十里,到佗村,堤岸一丈多高,河流弯弯曲曲,像蛇屈伸爬行的形态,这才到达江阴州治所在地。晚上拜访了州尹翟仲直,夜里停宿在桥边堤岸下。
第二天朝西兜回,登临高丘,东面俯瞰长江,南面与吴越通连。又从湾河经过佗村向北,看到的都是美丽的田野,肥沃的土壤,一路上都可看到有斥堠在守卫,两岸绵延的青山迎送着舟船,樵夫牧童的山歌,此唱彼和。人在船上,准备返回,顺着山前的一条小河行驶。村落一个接着一个,岸上的杨柳交相掩映。
两座大山之间,这条小河犹如一条长长的绸带,向北通到江口,这里的地名叫石堰。不久,船转过弯曲的河岸,向前穿过一座木板桥,到达三山坞。这里民居集聚,房屋瓦缝参差,草垛一个接着一个,水路通畅,街巷众多,犹如城墙,又如梳篦;这里民风习俗淳朴,老人呼唤孙子应答,妇女到田头送饭,姑娘在水井打水;牛羊在山上吃草,猪狗在圈内奔跑,乌鸦在林间鸣叫,鸡飞上了屋顶,一片和睦友好太平丰收的景象,像古时候的朱陈村。这里山都不太高大险峻,但松林竹丛苍翠欲滴,有石头的岩壁红色的峰峦,有的平坦如屋面,有的突兀如猛虎,有的低洼如水潭,有的林立如峭壁;不一会儿,退出山坞,有一横山在前面,田野开阔,水道港湾渐趋宽广,询问是什么地方,已是常州的晋陵县地界。于是,船夫奋力摇桨,童子敲击船舷,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溱市桥停泊下来。
啊!大自然的灵气,自亘古而来,归集于大山与湖泊,孕育着秀美的山水;处在荒僻的角落,不经过著名的贤士游览,便默默无闻,江阴的一些山就是如此。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山,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惠山,大概超不过这里。可惜不能与德汇等好友们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赏玩;况且在船上动摇不安,观察得不详细,姑且写下来作为岁月的纪念。
四、答案:1.D
2.(1)思想感情:登上泰山的兴奋愉悦之情。“快意”一词写出作者站在泰山之巅,纵览壮丽的景观,心情非常兴奋;尾联的一“笑”一“咏”展现了作者面对美景诗兴大发的兴奋愉悦之情。(2)人生感悟:应胸怀宽广,具有昂扬进取精神。登泰山带给作者新鲜的人生体验,颈联写出以前的自己犹如居处井底一样狭隘,今后即使巢居也会觉得宽敞无比。
解析:1.“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写实”错,“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的意思是“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结合注释“洪崖: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已三千岁”,“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曲解句意,这些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不是实写。
五、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解析:
六、答案:1.A;
2.B;
3.修改后的句子缺少了定语和状语的修饰。①定语的缺少,无法借时间的久远突出天龙山石窟应有的价值;②状语的缺少,无法借“在锯齿、铁锤下”这细节描写表现文物盗窃者在利益的诱惑下贪婪地用简陋的工具实行毁灭性的盗窃。
解析:1.鲜有人知,很少有人知道;不得而知,没办法知道。纷至沓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源源不断,连接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别有用心,言论或行动中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不可告人,不能告诉别人,多指不正当的打算或计谋不敢公开说出来。这里强调的是盗取文物的行为,故用别有用心。
2.有两处错误:一是句子中表时间的定语要放在形容词定语的前面;二是主语一致。
七、答案:1.①而是人需要耕种;②还要改进方式;③教育是目的。
2.①奠定心理发展的基础;②丰富生活和生产经验;③接受正向的心性教育。
解析:
八、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本次的作文任务是“你曾置身于哪一幅画面中?试撷取一片最美的风景,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题目中已经给出:蜿蜒的小路、潺潺的流水、起伏的山峦、寂静的森林、广袤的天空、浩瀚的大海……写作时从中选择一幅,或者在生活中选取一幅与提示中类似的画面进行构思成文。“试撷取一片最美的风景,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这句话已经规定了写作的文体,即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写作时要处理好写景和抒情的关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参考学过的文章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节选)》等的表达方式,如“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语言富有韵味”“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思,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也洋溢在字里行间”“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去展现“景之美、情之浓”,也可自由发挥。
参考立意:①美丽的太湖;②竹林的大变化;③迷人的千岛湖;④家乡的美景——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