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B卷 能力提升_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测试AB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B卷 能力提升_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测试AB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3 19:5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B卷
能力提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当下诗坛,同质化的平庸作品随处可见,好诗、大诗却屈指可数。诗坛很热闹,诗歌很寂寞。新诗似乎就在于它的无限自由,就是随心所欲地书写那些与大众无关的个人体验的“艺术”,就是在语言上没有审美标准的任性的“艺术”。
其实,诗抒发的情感是艺术情感:经过淘洗、提高的社会情感,而不是原生态的情感,个人身世的琐碎情感不具备入诗的资格。以自己独特的嗓音唱出与众人相通的人生体验,才是优秀的诗人。诗歌史上的优秀诗人几乎都不是只热心守护自己心灵,总有家国情结,“心事浩茫”。
诗是无言的沉默,无声的心绪,无形的体验,以言来言那无言,以开口来传达那沉默。诗家语是一种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种言说方式就发生质变: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内视语言。用西方文学家的说法,就是“精致的讲话”。
中国诗歌讲究“苦而无迹”,也就是高明的诗人是不会把自己的写诗之苦传染给读者的,相反,诗人总是想方设法让读者最容易最轻松最愉悦地走进自己深邃的诗歌世界。诗人之苦带来读者之易。
(摘编自吕进《必须重建写诗的难度》)
材料二:
为何至今现代新诗的地位还难以“定于一尊”呢?
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采用单音单字的“字思维”,能充分释放汉语诗歌的弹性蕴藉;以意境为最高美学,极易滋养、美化人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如果是放在星象图谱上来看,古典诗歌就好比成年期的“红巨星”,在发生学意义上属于高峰期后的“熟透”阶段,能量发生巨大耗散而趋于收缩;现代新诗则好比生长时期的“主序星”,尚处生长期的氢燃烧阶段,充满活力,不断扩张,膨胀生长。
中国新诗唯西方诗马首是瞻,20世纪90年代,甚至出现了“翻译体”诗歌,直到21世纪初叶,才逐步出现更具自主性的对西方现代诗歌的改造与改写。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精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使出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百年的探索和实验,在无数次争议中也不断沉淀着与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有别的新质素。比如,更丰富地挖掘了精神与肉身的存在感,更娴熟地运用潜意识、意识流、智性、交感等成分,强化了隐喻、象征、荒诞、戏剧性乃至后现代的拼贴、装置、跨界等技巧,加深了与普通大众的联系与交融……这些新质素或多或少都参与到本土新诗的发展进程中来,逐渐化为百年新诗的血肉。在这个意义上,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耿耿于怀于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新诗至少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前端是属于实验探索性的新异追求,其中的成功果实会沉淀为自身营养,以继续分蘖推进;中间的广大地带属于融会性的“老少皆宜”,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下来容易被接受的基本盘面;而后拖部位则属于那些老化的“过去时”,是早期遗留下来的稚嫩、夹生,需要加以扬弃。只有分门别类对待,才能避免在接受学上“一刀切”。重要的是,三大板块还得面对时代、历史、社会、美学等多重维度的审视。如果笼统地做非黑即白的评价,新诗只能要么漆黑黯淡、一无是处,要么光芒万丈、异常刺目。
(摘编自陈仲义《新诗百年:如何接受,怎样评价?》)
材料三:
胡适当时提倡白话诗,不赞成“抽象的写法”,提出要用“具体的写法”,创造出一种“逼人的影像”。他接受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意象派诗的现代影响,却丢掉了意象派主张的意象呈现而避免直白地追求诗歌现代性的灵魂。梁启超1922年在清华大学关于古典诗歌研究的长篇讲演稿《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里,第一次尝试用西方文学研究的方法,用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三种观念,去梳理中国古典诗歌,肯定了自《楚辞》开始,至李商隐诗这一脉系的象征诗的艺术价值和神秘美的意义。1926年,周作人反对新诗过于透明,像玻璃球一样,缺少余香和回味,提出了如何将西方诗的“象征”与中国传统诗的“兴”融合起来,寻找新诗发展道路的构想。20世纪30年代初,戴望舒提出这样的美学诉求:诗“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诗的传达应当是“像梦一般地朦胧的”“泄漏隐秘的灵魂”的“吞吞吐吐的东西”,它的动机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关于“朦胧”以及“看不懂文艺”的争论,到80年代以来关于朦胧诗的争论,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面对文学艺术乃至诗歌的出现,作为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已经习惯于阅读“明白清楚”的文学作品的心态,对于那些更复杂更含蓄更富蕴藉的作品,由兴趣的单一而走向多元,感觉上由远离陌生而接近熟悉,审美上由不懂、拒绝而走向认知、接受,使自己从情趣与习惯上“不拒绝陌生”,经过不断地熏陶和养成,提升对于这类有深度“余香和回味”美的作品接受理解的审美能力。
(摘编自孙玉石《新诗十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情感不同于原生态情感,诗人应热心守护心灵,注重家国情结,但个人身世情感不应入诗。
B.新诗是充满活力的新“制式”诗歌,对其接受与评价,应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出发。
C.材料一所讲的新诗的“无限自由”和材料二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两者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D.胡适提倡用“具体的写法”创造“影像”,所以他的新诗作品都应属于材料二中说的“老少皆宜”的一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诗采用的是“字思维”,以意境为最高审美,如果新诗过于直白地表达,会缺少蕴藉含蓄的灵魂。
B.古典诗歌已趋于收缩,而新诗更具生长力,世界诗歌总体优势不该是评价参照,应看到新诗有自身的小传统。
C.梁启超借鉴西方文学研究方法,肯定中国古典象征诗的艺术价值和神秘美的意义,周作人也有类似表述。
D.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心态,从情趣与习惯上不拒绝陌生,只有在新诗阅读中,才能提升自身审美能力。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在古代,采诗和献诗是“知得失,自考正”的重要手段,学诗、知礼可谓是人生之大事。
B.诗歌史是一部不曾停止的诗体的演变史,中国诗学传统并没有因白话新诗的出现而中断,而是得到了现代更新。
C.新诗需要一套符合现代汉语特点的审美的、诗艺的标准,既要有别于古曲诗歌,同时又要完全摆脱西方现代诗歌的范式。
D.古诗形式是先在的,要义是在自律中体现自由,而新诗形式有所创新,要义是始终保持住自由和自律之间的危险平衡。
4.材料二关于百年新诗的评价,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4分)
5.整合材料中的观点,分析概括优秀的新诗应该具备的特点。(6分)
二、(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杜甫在夔州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竖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之一)。另一方面,给杜甫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贾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作《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价值,在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晩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何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词藻:这妤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了。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了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B.“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何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功夫。
C.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词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至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D.“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
2.下列对影响杜甫创作的因素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山城夔州雄壮险恶的山川。
B.夔州人民贫富之间巨大差异的生活。
C.与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动荡。
D.把一部分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
3.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4分)
4.从文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题材上具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已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B.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C.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D.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
B.孝廉:汉代开始,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
C.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文中是第一个意思。
D.执事: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在文中可译为“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一直以来的志愿是做一个好太守,好好搞政教来建立名誉,因此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因豪强权贵的嫉恨而辞官。
B.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自己也当上了宰相。他认为,作为臣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D.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绝不放弃兵权。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考虑到自己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又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会有颠覆的危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表明自己不能把兵权交付朝廷的原因是什么?(3分)
四、(9分)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蛰居黄冈时所写。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首句直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结果,着意展现了醉而醒,醒而醉的求醉之举,表现出词人非饮酒无以寄情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中的“三更”说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仿佛”则形象表现了词人醉意朦胧,恍恍惚惚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以夜为背景,通过鼻息声、敲门声和江声三种声音的巧妙对比,突出了夜的静谧和诗人渐复平静后的超然了悟。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上下片均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6分)
五、(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词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无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2.曹操《短歌行》中运用典故,表达他虚怀若谷,招揽天下贤才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用“_________________”一句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用“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孤独之感。
六、(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
)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
)、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信手拈来,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①__________。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宇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②________________。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几乎
变换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几乎
变幻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C.可能
变换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D.可能
变幻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2.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5分)
七、(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贾宝玉是一个混沌的形象。贾宝玉既多情又痴情:宝玉的多情体现在他对世间所有女性都有一份诚挚的爱,这是一份超越了身份与阶层的爱;宝玉也痴情,他一生的事业就是体贴她们的:喜怒哀乐、关心她们的情感命运,并且渴望着能把她们从不幸的命运中拯救出来。①
:称贾宝玉为最“入世”之人,是因为他对万事万物都有一份体察和敏感,但他的心灵所进入的并非俗世,而是对一切自然的、美好的事物投入最深沉的情感,甚至达到忘我的地步;与此同时,他的思想中还有“出世”的一面,他虽生在公门侯府却处处受拘束,而他的灵魂②

李泽厚认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的觉醒”时期,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贾宝玉这一形象背后所凝聚的新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无目的的、超功利的、艺术化的、心灵式的存在,是中国文学史上又一次“人的觉醒”。《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在某种程度上说,③
,而且关系很大。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6分)
八、(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居易名作《琵琶行》,是许多中小学生必背的经典。但是600多字的长诗,也是“背哭”了一代又一代人。不过,有一批“90后”艺术生把《琵琶行》改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歌曲视频一上传至网络就被点爆了。但也有人认为,“行”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现代方式将这种文体唱出来,容易颠覆人们对这种文体的认识。
对此,你怎么看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C;2.D;3.C
4.①材料二以设问形式开头,提出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原因;②与古典诗歌相比,新诗未稳定成熟,尚处于生长期;③人们习惯于用西方诗歌世界精华总和为参照评价新诗,对新诗自我矮化,拉大了与世界诗歌的差距;④固执于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无视新诗“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
5.①应表现与大众联系交融的新题材、新内容;②抒发经过淘洗的社会情感和家国情怀;③娴熟地运用多种形式和表现手法;④语言要含蓄蕴藉,富有音乐性和弹性。
解析:1.A.“但个人身世情感不应入诗”错,说法绝对,缺少“琐碎”修饰限制。B.“应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出发”与文意相反。D.材料二最后一段是从成熟度和接受面来分类的,将胡适的新诗简单地归为第二类是不恰当的。
2.D项,“只有在新诗阅读中,才能提升自身审美能力”说法太绝对。原文是“文学艺术乃至诗歌的出现”。
3.A.是谈古诗的社会功能,主题不一致,与新诗地位无关。B.是谈诗学传统,与新诗地位无关。D.从古诗与新诗形式内容比较,与新诗地位无关。
二、答案:1.C
2.C
3.(1)“变”在注重雕琢字句和推敲音律上,这从他创作的《秋兴八首》和《诸将五首》以及指导儿子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词藻上可以看出。(2)诗歌中触及社会实际问题的内容被蒙盖在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里,使后来的读者迷惑陶醉于诗的形式而忽略了它的内涵,这反倒不如《写怀》《宿江边阁》这样质朴的诗歌亲切感人。
4.①有的诗歌颂夔州美丽的山川景物,如《上白帝城二首》;②有的诗歌反映人民生活的苦难,如《负薪行》《最能行》等;③有的诗歌回忆自己的青年时代,还有一些诗歌怀念友人,如《壮游》八哀诗》等。
解析:1.原文“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是说读者读诗时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2.“生活动荡”错,应是“生活平静”。
三、答案:1.B
2.D
3.A
4.(1)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得分点:“图”“清”“举”,句意)
(2)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得分点:“更”“过”,表原因的判断句,句意)
5.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
解析:1.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殺,明确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些名词,如“河北”“国”“身”等作出判断。
2.“表示尊敬对方”错,在本文中不是对对方的敬称,而是指朝廷统率军队的主管权。
3.“一直以来”错,文中的意思是“年轻时”;“因豪强权贵的嫉恨而辞官”错,应是“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
4.【参考译文】
我刚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冶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为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給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学舍,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
我之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滕》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廷,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得不贪图虛名而使自已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迫不得巳啊。先前,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而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
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两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四、答案:1.C;
2.①上片“倚杖听江声”一句,描写了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于是倚着拐杖听江声的画面。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想要把人生的得失荣辱一笔勾销,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②下片“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描写深夜风停、水面平静之景。词人由此感受到自己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表达出词人对生活自由、精神解脱的渴望。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通过鼻息声、敲门声和江声三种声音的巧妙对比”错,词中并没有将三种声音进行对比,而是借助这三种声音来突出夜的深、夜的静,属于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超然了悟”错,词人还没有“超然了悟”,上片后三句写词人回到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表现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需要先理解王夫之之语的意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是说“情”和“景”是密切相关的。解答时可通读全词,找出上下阕写景的句子,然后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如上阕情景交融的句子是“倚杖听江声”,词人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展示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如下阕写景的句子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写夜深风静、水波不兴,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考生逐一分析可得到答案。
五、答案:1.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六、答案:1.A
2.D
3.(示例)①强烈的个性
②浓烈的情感抒发
解析:1.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可能:表示估计,不很确定。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变幻:不规则地改变。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迺。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
2.此句必须有主语“这”与上文街接,排除A、C两项;“其笔法的变换”与“其字势的倾侧……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衔接更恰当,排除B项。故选D。
七、答案:1.①贾宝玉既“人世”又“出世”②最向往的就是自由③这与它塑造了贾宝玉的形象有关;
2.第一段:贾宝玉是一个混沌的形象。第二段:贾宝玉的形象体现了“人的觉醒”。
八、答案:【写作指导】
(1)“90后”改编《琵琶行》展现了文化担当。白居易名作《琵琶行》是古诗词里的佳作,但是该诗600多字,让人背得头疼。在这样的前提下,“90后”艺术生将其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担当精神。
(2)文化需要创造性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固然有其精妙之处,但是很多传统文化已经不再适合年轻人的口味。与其让传统文化埋没于故纸堆里,还不如用新的形式将其包装一下,从而让更多的人喜欢。“90后”艺术生把《琵琶行》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无疑就是一种创造性传承。
(3)传统文化需要保持原汁原味。诗有诗的平仄,词有词的格调,传统文化各有各的艺术特点。如果为了取悦观众,肆意改编传统文化固有的特色,会使传统文化变得不伦不类。“先有民族的,才有世界的。”从这个角度讲,文化需要保持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