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前预习】
1.朗读古诗至少3遍,自学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建议借助注释、查字典、结合图片或者联系上下文了解大意。
3.自主查找辛弃疾的相关资料,了解生平。
【教学目标】
1.
会写“鹊”“蝉”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
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1、导入
1.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读题目,你有什么发现?词牌、题目介绍。
学生自由说。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本文作者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
(?https:?/??/?baike.?/?item?/?%E5%B1%B1%E4%B8%9C%E4%B8%9C%E8%B7%AF?/?6051006"
\t
"https:?/??/?baike.?/?item?/?%E8%BE%9B%E5%BC%83%E7%96%BE?/?_blank?)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
(?https:?/??/?baike.?/?item?/?%E5%8D%97%E5%AE%8B?/?457341"
\t
"https:?/??/?baike.?/?item?/?%E8%BE%9B%E5%BC%83%E7%96%BE?/?_blank?)官员、将领,豪放派
(?https:?/??/?baike.?/?item?/?%E8%B1%AA%E6%94%BE%E6%B4%BE?/?661798"
\t
"https:?/??/?baike.?/?item?/?%E8%BE%9B%E5%BC%83%E7%96%BE?/?_blank?)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
(?https:?/??/?baike.?/?item?/?%E8%8B%8F%E8%BD%BC?/?53906"
\t
"https:?/??/?baike.?/?item?/?%E8%BE%9B%E5%BC%83%E7%96%BE?/?_blank?)合称“苏辛
(?https:?/??/?baike.?/?item?/?%E8%8B%8F%E8%BE%9B?/?1288425"
\t
"https:?/??/?baike.?/?item?/?%E8%BE%9B%E5%BC%83%E7%96%BE?/?_blank?)”,与李清照
(?https:?/??/?baike.?/?item?/?%E6%9D%8E%E6%B8%85%E7%85%A7?/?6351"
\t
"https:?/??/?baike.?/?item?/?%E8%BE%9B%E5%BC%83%E7%96%BE?/?_blank?)并称“济南二安
(?https:?/??/?baike.?/?item?/?%E6%B5%8E%E5%8D%97%E4%BA%8C%E5%AE%89?/?5609277"
\t
"https:?/??/?baike.?/?item?/?%E8%BE%9B%E5%BC%83%E7%96%BE?/?_blank?)”。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是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诗人。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设计意图:
从宋词的特点引入,学习词牌名和题目,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诗题。
二、新授
(一)探究一:品读上阙,遇见丰年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1.提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2.仔细看课文品读插图,品味理解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仔细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诗句的哪些景物?
学生交流并圈画理解: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学生不理解“别枝”,相机结合注释理解:横斜的树枝。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谈一谈。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点红:丰年)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再看插图,结合上阙内容说说所读到的月夜美景。
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
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设计意图:
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二)探究二:品读下阙,入境悟情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心境也随之陡然变化。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语,见:同“现”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画面,并绘制诗人的心情变化图。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这首词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情景,一晴一雨,也反映了词人心理的变化,请把每一句反映的情感加以概括。
陶醉——喜悦——焦急——惊喜(利用一波三折的心情变化图加以理解。)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出示选择:[(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象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比赛读。
4.是啊,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有感情齐读下阕。
5.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设计意图:
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通过精彩纷呈的想象,有画面的描述,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走进作者情感。
(三)探究三:比较阅读,体会风格
1.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2.体会作者写作风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3.迁移欣赏辛弃疾作品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设计意图:
对比《宿建德江》,体会两诗借“月”表达不同情感的方法,体会辛弃疾的写词风格,在本诗借景抒情的方法上加以融合贯通迁移学习,提升古诗词欣赏水平。
三、练习
借助课文插图背诵理解全词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体会情感。
4、小结
这节课,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辛弃疾笔下的词的背影如此美丽,月夜的风景让词人都陶醉,流
(?http:?/??/?control.blog..cn?/?admin?/?article?/?article_edit.php?blog_id=679fddc50100nxna"
\l
"SinaEditor_Temp_FontName?)连于“丰年”
(?http:?/??/?control.blog..cn?/?admin?/?article?/?article_edit.php?blog_id=679fddc50100nxna"
\l
"SinaEditor_Temp_FontName?)的喜悦之中,更流连于“路转溪桥忽见”的喜出望外之中,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五、作业
1.基础作业:背诵理解本诗
2.拓展作业:自行选择欣赏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诗,感受词人的爱国爱民情怀。
设计意图:
从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拓展、延伸,巩固生字词,了解更多作者作品,体会词人的爱国爱民情怀,增加语文积淀,提升古诗鉴赏水平。
【板书设计】
3.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丰年
动静结合
忽见
爱国爱民
陶醉——喜悦——焦急——惊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