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搭积木
教学目标
1.结合搭积木等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及其实际意义。
2.掌握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因为教学较抽象,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用搭积木和在计数器上拨珠等方式使算理直观化。
教学中首先创设了搭积木的情境,这里的积木实际上就是直观模型方块,接下来安排了在计数器上拨出计算结果的活动,这个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在相同数位上相加减的算理。使抽象的知识生动起来便于学生接受。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在搭积木的活动和在计数器上拨出计算结果的活动中,把每次的操作活动用算式的形式表示出来,不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使学生自然地将动作、思维和数学表示有机地联系起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投影仪、加减法卡片。
学生准备:每人19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前一段时间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昨天我们又认识了11~20各数,下面我们先复习一下,请小朋友们看卡片口算抢答。
6+10=
5+3=
9-9=
8+10=
9+10=
6+3=
10+3=
2+7=
8-4=
10+7=
10+5=
10+1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抢答的形式,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下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搭积木,解决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师:同学们,你们都玩过积木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搭积木,解决问题。
问题导入:小朋友们,咱们的好朋友笑笑和淘气也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看笑笑搭的积木。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能根据画面内容,说一说笑笑搭的过程,并提出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用“先……又……一共……”说完整话。
交流结果预设:先搭13块积木,再放2块,一共搭了多少块积木?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讨论,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集体解决: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
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选择个别有代表性的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试一试列出算式。
板书:13+2=15或2+13
=15
2.拆积木,解决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师:搭积木可以解决数学问题,拆积木也可以解决数学问题,你们信不信?(课件出示淘气拿走2块积木的画面)
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吗?小声地说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听。
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发言,集体讨论。
达成一致:18-2=16
师:你想不想亲自摆一摆?老师有一个要求,用你的小棒摆老师给出的算式,能不能摆出来?
课件出示:14+5=□
学生自由操作,教师巡视,对个别能力差的学生给予适当指导。
请个别学生在投影仪下展示自己的摆法。
得出结果:14+5=19
师:继续动手摆一摆,看看你们能摆出17-6=□吗?(课件出示)
学生汇报摆的过程,并说出算式:17-6=11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亲手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进一步体会了加减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体验感悟,总结算法
师:请小朋友们看黑板,看看我们列出的算式,谁能说说你的发现?
师:下面的做法你能看懂吗?
教师总结。
板书:不进位加法——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不退位减法——把个位上的数相减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使学生明确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深认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四、应用深化,巩固知识
1.在○里填上“+”或“-”。
12○7=19
4○14=18
17○2=15
18○3=15
10○6=16
11○5=16
19○4=15
3○11=14
2.看图填空。
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完成练习。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说说你们的收获吧!
布置作业:用数字卡片与家长或小朋友玩“碰碰车”游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板书设计
搭积木
13+2=15或2+13
=15
18-2=16
14+5=19
17-6=11
不进位加法——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不退位减法——把个位上的数相减